书城励志超级解压:快乐一生的31条压力解码
3419100000008

第8章 逃避解码:勇敢承担责任 不辱自身使命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需要掀起你的“盖头”来,展现你的才华,开放自己,接受新概念、新事物,让机会来到你身边。

“这不是我的错”

张经理刚刚在销售部上任3个月,他手下的销售代表小王被客户投诉贪污返利,经过审计部门调查,情况属实,并且返利单据上面还有张经理的签名。这件事使董事长大为恼火,于是他亲自来到销售部质问此事。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当经理的,”董事长对张经理说,“你手下的销售代表还敢贪污客户的返利,这么长时间了,你居然不知道?而要等客户投诉到我这里才知道。你是怎么管理你的销售部的?”

“董事长,这的确不是我的错。”张经理辩解道,“按照流程,小王的返利单报到我的助理那里,她审一下,整理好,给我签字,我的工作也很多,可能没有看清楚。”

“这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吗?”董事长很生气,接着他反问道,“是没有看清楚那么简单吗?你的工作比我多吗?”

张经理无奈地说:“是我工作的疏忽,回头我会和助理商量改进工作的流程,并要求公司处理她,也请处理我。”

“处理助理能挽回公司的损失吗?这件事应该负全责的是你!”董事长对于张经理的这种模糊的态度更气愤了。

“是这样的,”张经理继续辩解道,“董事长,你也知道我刚来,销售部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我们都知道这个助理很能干,在工作上是一把好手。但她和我的关系,我感觉总存在问题,没有理得很顺,甚至有时我要顺着她的意思来签署一些文件。毕竟我是新来的,要有适应的阶段,我保证今后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了,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本来我过来说是想了解一下事情的原因,并不是要处理你的,不过现在得考虑一下你的能力问题了。”董事长很是失望地说道。

你是否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这不是我的错”呢?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你也会看到许多人在抵赖狡辩,或者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也许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呢。

指责往往会引起不快和惩罚。为了避免这些不快与惩罚,许多人想尽办法逃避责任,比如转移批评、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等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找借口逃避责任的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他们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错误的社会后果而自鸣得意。这种心理强化使得这些借口得到了广泛使用。

为了免受谴责,多数人都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是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在逃避指责时,经常会含糊其辞、或者故意隐瞒关键问题、或者干脆靠撒谎来逃脱批评与惩罚。

例如:负责项目中“文案策划”的安安没有按时完成小组工作计划中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任务,她给自己的理由是她需要时间进入状态。而当同事们问起她延误的原因时,她却对他们说自己生病了。

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会轻易承认:“我的报告交得迟是因为我不喜欢干烦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误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呢。”相反,他们常常会说:“我昨天去医院了,我的岳母病了。”或是其他一些夸大其词的谎言。

随着编造借口逐渐习惯成自然,撒谎的技巧渐趋熟练,你也就积习难改了。养成为逃避公正的谴责而撒谎的习惯。

事实上,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不仅在工作中,我们随处可见为了逃避责任总爱说错在别人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逃避的例子。现在青年人热衷的“网络同居”实质上也是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表现。

网络同居

坐在电脑前,小姚打开“爱情公寓”网,输入密码,一间网络虚拟房间出现在屏幕上。暑假里,她在网上与一位男性网友过起了“同居”生活,每天定时上网互诉衷肠,上周在网上领了“结婚证”后,便一起“装修新屋”。“有了爱的小屋,我们还打算领养一个孩子”

小陈是某高校法律专业的大三学生,他有一位“同居”快一年的女友。两人偶然在网络上认识,开始因为比较谈得来就一直保持联络,后来渐渐熟悉后就谈起了恋爱,不久后就“同居”了。小陈介绍说,女友是学艺术设计的,两人常常为“书房”或“家”的一处布置争论不休。问到将来,小陈坦言两人都没考虑过,至于是否相爱自己都不清楚,只是两人这样相互倾诉已成了一种生活习惯。平时生活两人没任何关系,周末在网络上两人就俨然是同居良久的恋人了。

小高是一名游戏玩家。一年前他喜欢上了“破天一剑”的游戏,并且有一个“同居”密友。据他介绍,游戏玩到一定的级别,会有“月下老人”为你牵线搭桥,挑选自己心目中的女友,在“月下老人”的主持下两人可以结婚,并由“月下老人”颁发结婚证书,拥有合法的身份后“小两口”可以度蜜月、游星际。婚后,他们还可以生孩子,只不过对于级别的要求更高,这样才有权利生儿育女。小高还透露说,维持网络上的同居费用,每月大概需200元。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此行列中,场面火暴。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同居”的现象呢?根据专家分析有下列原因:

首先,这里没有道德的约束,可以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在虚拟社区里可以完全不必受任何社会道德的约束,可以同时有几个同居密友,很轻松。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生活”一位有四个月“同居”经验的25岁男孩对此做这样的解释,“这是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凭自己的想像,设计自己的生活,寻找一段完美的爱情。”

其次,这里没有现实压力,但是虚妄的情感归属。巨大的升学、就业压力使部分青少年心理负荷过重,他们选择“避世主义”,渴望逃避现实生活,并通过“网络同居”来找到心灵伴侣,释放情感,放松自己。工作了三年的小童的话证实了这一观点:“没钱没房没女朋友,工作压力又那么大,没有真的,只好找个假的来安慰自己了。而且还能同时和几个女友交往,这是现实生活所不允许的。”

年轻人有压力,中年人就更有压力,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还有房贷、车贷的话,情况就更糟糕。当压力来临时,我们必须要有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逃避;不管什么压力,遇上时不加分析就给予处理,这不利于压力的解决。盲目行动只能让你失败,失败后就更害怕面对压力。

老李的田园梦

老李今年47岁,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销售部主管,他结婚后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只是工作压力比较大。

由于他每年夏天都会带家人到乡间度假,因此对那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格外羡慕——尤其是当他快被老板逼疯的时候。他曾认真地跟他的老婆商量,能否改变目前这种紧张的生活形态。在获得首肯后,他真的放弃了眼前的那份高薪工作,跑到乡下当农民,他买下了一块人迹罕至的花圃,准备从头开始学起。

结果却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的好。刚开始几个月,他这个新科花农还做得有模有样;但是好景不长,才经历第一个寒冬后就发觉,这里真不是人住的地方,荒凉的景象,犹如到了西伯利亚;而他的老婆根本不可能和这里的乡下人打成一片,小孩每天也得换好几趟车才能到学校。

他知道打错算盘了,只是没料到结局会这么惨,当主管确实很累,不过当农民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搞不好还更累。另外,他和老婆向来都是社交圈内的人,如今要找邻居聊聊还得跑到几里外的地方;而在这种偏僻的乡村,也不可能有什么电影院、KTV之类的娱乐,有的只是睡觉,因为他每天都快累死了。

在苦撑了一年之后,他们乖乖地搬回城里,他自称“老了10岁”,改行不但没有发财,连老本都砸了,更可笑的是,他当了二十几年的上班族也都没事,在乡下“窝”了一年后却累出一身病来,这真是他始料未及之事。

很多在城市的商海里拼搏的大鱼和小鱼都很容易疲倦,我一个在网站工作做中层管理的朋友在MSN的签名上写着“35岁就退休!”他的理想是等到公司上市,他卖了股份就回老家“归隐田园”,享受拥有“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看上去这真是一种解脱,但是谁能保证不重蹈故事中老李的覆辙呢?

一般人往往只想到可以借此摆脱旧的包袱,却没想到该怎么去适应新的压力,可能对某些人而言不是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适应力都这么好。

有些人面对压力都急于摆脱,但所换来的却只是一道道新的考验,更糟的是他们晓得怎么去处理老问题,却不知该如何面对新局面。

人们普遍有种倾向:要在压力下才能生活,不过必须是所熟悉的压力,当他们被炒鱿鱼时,身心马上就会出现不适当的现象,而随着失业率的节节攀升,各大诊所都是人满为患。医师往往发现,这些人不管是哪儿痛,其实都是“心病”所引起的。

这当然不是在吓唬你说应该要“从一而终”、绝不可轻易尝试新的生活形态,那些“转型”成功的人们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地换跑道,并不全然是因为“瞎猫碰到死耗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做好事前的规划,简单地说,他们绝不是抱着“两害相权择其轻”的鸵鸟心态来逃避现实,而是认定他们会更有办法应付新的压力。

与压力和平共处,千万不要因为压力甩不掉,就灰心丧气,只要你活在这个世上,就要面对压力,接受压力。

在个人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转折点,在突破之前,往往是最困难、艰难的时刻,这种时刻,你一定要判断形势、确定方向、保持勤奋,无论情况多么严峻,也不能轻易逃避,因为只要坚持到“瓶颈”的突破,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灵处方:

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需要掀起你的“盖头”来,展现你的才华,开放自己,接受新概念、新事物,让机会来到你身边。

你的“自我”就像一位怪异又年老的城堡守护者,它日以继夜地守护着你“下意识”的城墙。它的工作是监视你的行为,不让你有任何改变;它让你逃避未知,不让你有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对它而言,不改变代表着一切安好。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使你害怕、使你无法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你下意识的守护者。它的工作是教你害怕,永远不要改变。所以,不要听它的话,不要管它的警告。你要积极行动起来。一旦你的守护者发现它无力阻止你的改变,而你的新行为又已稳固了之后,它就会主动加入你的行列。

其实,你为何要固守这些“惧怕未知”的行为,而不到那奇妙的未知世界去漫游呢?也许认为那样确实能给你带来很多“好处”,这些“好处”是你固守这些行为的强大心理支撑力,例如:由于你一直墨守成规,生活单调,你就永远不必独立思考。既然你已经有一个计划,那么遇事只要看看计划就行了,而不必动脑筋思考。

墨守成规总比冒险探索来得容易。毕竟,未知是一种挑战,未知隐藏着某些风险,挑战与风险总会构成某种威胁。

你可以说,你在推迟自己的快乐,并认为这样做是“成熟的行为”,从而固守熟悉事物并以此自慰。这样,似乎推迟快乐是“成熟”的“大人行为”,但实际上你固守自我、回避未知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你疑虑未知,惧怕未知。

想要改变这些吗?你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你可以为自己做对了某件事而感到了不起。

你一直是个好孩子。只要你以成败为衡量标准,总可以把做成某件事看作自我价值的提高,并因此自鸣得意。然而在这里,“做成了某件事”仅仅是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已。

第二,努力选择并尝试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恋着熟悉的事物。

尽力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多多置身于一些新的环境,尝试一些新的工作,邀请一些观点不同、性格不一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多和你不大熟悉的客人交谈,少和你熟悉的朋友交谈,因为对他们太了解了。

第三,不要再费心去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找借口。

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时,你并不一定要说出可信的理由,以使别人满意。实际上,你决定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简单——因为你想这样做。

第四,试着冒点风险,使你解脱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如,上班时不一定非得要乘坐同一种方式的交通工具,每天早餐不一定总是要吃同样的东西等。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如果想像自己拥有一大笔钱,足够在几年内怎么也花不完。这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原来设想的计划几乎都是可以实现的。

第五,试着去做一直以“我做不好”为借口而回避的事情。

你可以用一个下午来绘画,让自己得到充分享受。即使你画出的画不是很好,你也没有失败,因为你至少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下午。你可以在家里尽情地唱歌,尽管你唱得不好。

第六,接触那些你认为使得你惧怕未知的人。

主动同他们谈话,向他们明确表示,你打算尝试新的事物,看看他们反应如何。你会发现,他们的怀疑态度是你担忧的因素之一,因而你总是在这些否定态度面前陷入惰性。既然现在你可以正视这种态度,那么你便可以发表你的“独立宣言”,摆脱他们的控制。

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封闭的头脑更能扼杀思想了。因此,每个人都要冲破自我樊篱,在社会中充分展现自我,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彻底摆脱压力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