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多姿气象
3423300000035

第35章 战争中的另类武器气象(3)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对长江流域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比曹、周两人熟悉得多。为助周瑜破曹,诸葛亮在南屏山七星坛上装神弄鬼、故能玄虚地祭风。其实诸葛亮已经推测出未来几天风向的变化,据说他是根据动物对天气变化的反应预测的。一位渔翁曾告诉过他,天气要变的时候,鱼在水中会有反常状态。渔翁说:“春季翘嘴鱼腾空,不下大雨便是风;秋天天气要发暴,鲫鱼朝天吹泡泡;十月泥鳅翻肚皮,不等鸡叫东风起。”诸葛亮熟悉流传于民间的动物测天谚语,他见泥鳅翻了肚皮,推测出风向定会发生变化,于是便上演了一场借东风。

火烧赤壁,曹军大败,东风起了很大作用,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关键。

10.3能见度对战争的影响

沙尘、低云和雾天气,使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对目标物的辨认,降低了观察射击的准确性,给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带来了困难。

10.3.1诸葛亮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80大军征讨东吴,轴轳千里,旌旗蔽空,东吴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联手抗曹。东吴大将周瑜智勇双全,他见诸葛亮才干在自己之上,将来必成为东吴大患,于是总想寻机杀掉诸葛亮。作战需要箭枝,周瑜便借机刁难诸葛亮,要他在10天内负责赶造10万支箭。诸葛亮早知周瑜心意,都却要与周瑜智斗,说是只需3天,便可完成任务。没有材料和人力,3天造出10支箭,这是天方夜谭,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这次死定了。

周瑜一面暗下命令不给造箭的材料和人力,一面派鲁肃打探诸葛亮的行动。

诸葛亮见到来访的鲁肃,请鲁肃暗地帮忙,并不准告知周瑜。诸葛亮借了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用青布遮起来,还要了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第3天四更时候,诸葛亮邀鲁肃一起在船上喝酒,并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曹营开去。

黎明时分,江上大雾迷漫,当船接近曹营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敌方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于是急派6000名弓箭手向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天已大亮,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调头驶往江东。船只顺风顺水,曹操想追已来不及,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圆满完成了造箭任务。鲁肃把曹营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诸葛亮曹营借箭能够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长江流域天气变化的把握,在于他对曹操心理的把握。

10.3.2徐盛疑城之计

公元224年,曹丕亲帅水陆大军30余万,直下江南伐吴。孙权感叹眼前无人可用,徐盛毛遂自荐,孙权遂封徐盛为安东将军。徐盛随即传令,让众官军在建业周边筑起围栏,造起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江中准备浮船。

当曹丕行至广陵(扬州)时,前部曹真已领兵抵达长江。曹真向曹丕回报说,江南不见一人,也没有旌旗营寨。曹丕怀疑有诈按兵不动,黑夜仍不见对岸有半点儿火光。直到天将黎明,在大雾的掩映下,朦胧之中望见江南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原来是徐盛令东吴将士在建业城周边筑起的围栏、制造的篱笆及围栏上布设的假楼和芦苇草人,对曹丕起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效果。曹丕受惊后撤退到淮河,正中徐盛预先设下的埋伏,被大火烧了个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10.3.3低能见度对“沙漠风暴”行动的干扰

1991年海湾战争中,尽管美国运用气象卫星获取了大量气象情报,但海湾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还是给“沙漠风暴”行动带来了严重影响。

当地时间1月17日1时30分,美军战舰向巴格达上空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拉开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的序幕。1月18日,云层高度为1千米左右,能见度只有约3千米。美军原定当天上午用F-16战斗机袭击巴格达北部的塔吉火箭生产设施,由于能见度变坏,不得不改变航向,袭击了预备目标鲁迈拉机场。类似的低能见度天气曾多次出现,仅在美军空袭的头10天,就有约15%的预定飞行计划被取消。

海湾地区沙尘暴天气频繁,沙暴来时,黄沙遮天蔽日,能见度急剧下降。海湾战争期间,风沙使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的发动机每工作50小时就会吸入三四十千克细沙,而且涡轮桨叶片时常结有沙层,造成15%飞机动力损失和10%燃料损失,各种故障也比以前有所增加。

海湾战争中,美军各军兵种都装备了性能先进的夜视器材,包括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等。同一台微光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可夜视600米,在乌云密布、天黑的夜晚夜视只有10米左右,而在大雾天气条件下则无法观察。

海湾战争中,由于受低云、大雾和沙尘的影响,美军有时不得不停止或减少夜袭。尽管如此,因不能识别目标造成误伤的事件仍时有发生。海湾战争发生整一个月后的凌晨,美军第101机械化步兵师官兵在“阿帕奇”直升机配合下,乘坦克和装甲输送车到阵地前沿执行巡逻任务。清晨5时左右,突然大风骤起,黄沙飞扬,顷刻之间东西南北难以辨认,直升机上虽有夜视装置,但对付沙尘暴仍然无能为力。正在这时,美军巡逻队同伊军相遇,双方交火,“阿帕奇”直升机向伊军发射导弹。由于能见度低,导弹偏离了目标。其中,两枚击中了自己人:一枚击中一辆装甲运兵车,另一枚击中一辆装甲车,造成美军士兵2名死亡、6名受伤。

据美军统计的资料表明,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约有39%的误伤是由于目标识别错误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战场环境。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战能力中,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和夜战能力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更大。

事后,美国公开承认,由于海湾战争期间多云有雨,多国部队的空袭行动多次受阻,许多战机因能见度太差而携弹返回基地。阴雨和有雾的天气增大了空袭的难度。许多目标要反复轰炸,使空袭行动比计划增加了时间,原计划十几天的空袭行动持续了38天。

10.3.4敦刻尔克奇迹

1940年5月21日,德军将英、法盟军约40个师包围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地区。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凌厉攻势下,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1集团军处境危急。在盟军统帅部举行的紧急会议上,刚刚继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认为,被围困的数十万盟军,从陆上突围已不大可能,坚守阵地的结局也只能是全军覆没,现在只有一条生路,就是迅速集结一切可以调动的舰船,通过英吉利海峡,撤出陷入重围的将士们。多数将领与丘吉尔的想法一致,认为此刻走为上策,保存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部队,将来就有重返西欧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希望。

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盟军迅速在格拉夫林、敦刻尔克和尼波特一带,组织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防御阵地,在加来至敦刻尔克,尤其是在格拉夫林一线建立了重要的“洪水防线”。所谓“洪水防线”,就是将敦刻尔克和加来之间沿海一带的水闸打开,让大水淹没周围的低地,以阻挡沿着海岸迅速北上、向海峡港口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当水逐渐退去之后,只剩下一些不太深的积水时,德军的坦克集群便呼啸着向积水冲来,在隆隆的炮声中,积水溅起无数高大的水柱。刹那间,积水突然变成了火海。这是盟军的“水困火攻”阵。他们在积水中倒进了大量的汽油和酒精,一旦炮弹和燃烧弹落入水中,汽油和酒精便熊熊燃烧起来。烈焰吞没了德军的坦克,有的坦克乘员惊慌失措,在烈火中乱冲乱窜;有的驾驶员被烧昏了,坦克停在那里任其焚烧。

尽管盟军使尽浑身解数顽强防御,德军仍不断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加强对敦刻尔克及海峡的袭击。成群的德军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飞来飞去,把炸弹倾泻在毫无掩蔽的海滩上,投在盟军满载撤退官兵的舰船上。

敦刻尔克大撤退历时9天(5月26日至6月4日),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3个晚上及5月27日至6月1日共5个全天,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联军在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的只不过是随身步枪和数百挺机枪,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

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产生这一奇迹的原因,除了地利和人和外,也有天时。

在撤退的这几天中,敦刻尔克地区大多是阴雨天气,阴天、大雾、小雨使大气能见度降低,迫使德国空军大幅度减少了对盟军的空中打击,仅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进行了两天半的大规模轰炸,其余时间里要么是三五架飞机的小编队扰乱性空袭,要么干脆不出动战机,盟军因此而获得喘息之机,并减少了撤退中的伤亡——这是天时。

敦刻尔克松软的沙滩,是英法联军广大官兵的救星,德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大多陷入沙滩,弹片难以有效散飞,杀伤力大大减低——这是地利。

后卫部队英勇抗击德军进攻,掩护主力撤退,特别是最后的后卫部队法军第1集团军,在明知自己已难以脱身的情况下,依然拼死战斗,守住了阵地;英国空军的飞行员竭尽所能,为部队提供掩护,有的飞行员一天出动三四次,使敦刻尔克海滩上空自始至终都有英军飞机,给予来袭德机以沉重打击;撤退部队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时间里,保持了严格的组织纪律,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的混乱,使整个撤退过程非常顺利;撤退的组织者,那些海军军官以杰出的组织才能,统筹协调数以百计的各种船只,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将33.8万人安全撤回英国,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这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