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多姿气象
3423300000005

第5章 发生在昨天的重大气象灾害(3)

初始阶段,笼罩伦敦的雾仅仅是天然的水滴雾。因时值冬季,气温急剧下降,居民家家户户烧煤取暖,于是伦敦市的大量工业烟中又加入了居民燃烧煤炭产生的烟尘,源源不断的烟尘添加到天然浓雾中来,使雾更浓,能见度更差。由于逆温层的存在,烟尘不能向四周和高空扩散,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低到几乎对面不能见人。在这种天气条件下,飞机航班被迫取消,汽车白天开着车灯,即使是行人,也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据统计,从12月4~8日,伦敦上空空气中所含烟尘量由0.49毫克/米3增加到4.46毫克每/米3,差不多增长了10倍。更糟糕的是,工业流程排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硫十分活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雾中水滴后,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威胁生命的“硫酸雾”。硫酸雾和粉尘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便黏附在肺细胞上,并逐渐沉积下来,进入血液,流遍全身。

大雾开始两天后,伦敦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从七百万分之一增加到百万分之一;空气中的烟尘,在产生大雾的第二天夜里达到了顶峰。混浊的烟雾中,充斥着刺鼻的难闻气味。从第三天开始,大量伦敦人发生病患,直到烟雾消散后约一个月时间,发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人数仍有增无减。在烟雾影响下,一周内便死亡4000多人;12月8~9日,每天死亡900人。在以后的3个月中,又有8000多人因受雾害而相继死去。雾发生时,伦敦正举办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活动,在展出的350头得奖牛中,1头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这次灾难,成为20世纪工业国家的重大悲剧。严酷的现实,迫使发达工业国家不得不花费很大代价,对环境进行治理,对污染进行控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源的改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伦敦不但把工厂迁离城区,而且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家庭生活取暖,也全用上了没有污染的电和管道煤气。大雾致灾的现象自然就成了伦敦历史上的陈年旧事。

1.5.2洛杉矶光化学事件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南海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宜人,常年气候温暖,阳光明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金矿、石油和运河的早期开发,使洛杉矾很快成了一座具有发达商业、旅游业的港口城市。

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已拥有汽车250万辆,成为全球最现代化的大都市之一。汽车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以及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在强烈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后两种气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由臭氧、醛类等组成的淡蓝色烟雾。这种烟雾的浓度只要达到千万分之几,就能强烈地刺激人的眼睛、气管和肺部,使人感到眼痛、头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倒。如果它同由二氧化硫引起的硫酸雾合并发生,毒性和危害就更大,不仅使空气透明度差,造成严重视程障碍,而且还易使人的咽喉、气管及肺部黏膜受损,使禽畜和庄稼生病,使橡胶制品老化,使建筑物和机器受腐蚀。

自从洛杉矶拥有了大量的汽车,每年的夏季至早秋,晴朗的日子里,洛杉矶总会出现浅蓝色的烟雾弥漫在天空,城市上空变得混浊不清。烟雾使人感到不适,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困难。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甚至致人死亡,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大片松林枯死,柑橘减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偏高的气温,汽车尾气排放使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更加浓密,达到了千万分之六点五。严重的烟雾污染,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还有约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市郊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水果和农作物大量减产,大批树木发黄落叶,几万公顷的森林有1/4以上干枯死亡。

1.5.3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烟雾事件,是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之一,也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24千米长的一段河谷地带,即马斯峡谷的列日镇和于伊镇之间,两侧山高约90米,许多重型工厂(包括炼焦、炼钢、电力、玻璃、炼锌、硫酸、化肥等工厂,还有石灰窑炉)分布在河谷上。

事件发生时,正值隆冬,且在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影响空气乱流和对流,致使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不能向外和向上扩散,而是在地面上大量堆积,导致二氧化硫的浓度高得惊人。

事件发生后第3天,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其症状无不是流泪、喉痛、声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闷、恶心、呕吐,其中有63人死亡。尸体解剖结果证实:刺激性化学物质损害呼吸道内壁是致死的原因。

据费克特博士在1931年对这一事件所写的报告,推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25~100毫克/米3。空气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属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会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转化,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认为,具有生理惰性的烟雾把刺激性气体带进人体肺部,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河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如果这一现象在伦敦发生,伦敦公务局可能要对3200人的突然死亡负责。”这话不幸被言中,22年后,伦敦果然发生了4000人死亡的严重烟雾事件,这也说明造成烟雾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性的。

1.5.4多诺拉烟雾事件

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匹兹堡市南边30千米处,有居民1.4万多人。多诺拉镇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

多诺拉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多年来,这些工厂的烟囱不断向空中喷烟吐雾,以致多诺拉镇的居民们对空气中的怪味都习以为常了。

1948年10月26日一大早,烟雾便弥漫了多诺拉小镇,使平时就雾气蒙蒙的街道和建筑看上去格外昏暗。空气潮湿寒冷,天空阴云密布,一丝风都没有,大气中出现了逆温现象。在这种静风状态下,工厂的烟囱却没有停止排放,就像要冲破凝固的大气层一样,不停地喷吐着烟雾。

两天过去了,天气没有转好的迹象,而大气中的烟雾却越来越厚重,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在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令人作呕。

终于,大雾变得越来越浓了,除了烟雾外什么也看不见。灾难发生了,仅有1.4万人口的多诺拉镇,就有6000多人突然发病,症状大都为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咳嗽、头痛、四肢乏倦、胸闷、呕吐和腹泻。20多人没能挺得住,抱恨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的烟雾事件,是小镇上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大气逆温层的影响下聚集在山谷中久久不散所致。

多诺拉烟雾事件和1930年12月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及1959年墨西哥波萨里卡事件一样,都是由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以及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有害气体总量为5.6亿吨,其中一氧化碳(CO)2.7亿吨,二氧化碳(CO2)1.46亿吨,碳氢化合物(CH)0.88亿吨,二氧化氮(NO2)0.53亿吨。美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人数达5.3万多人,其中仅纽约市就有1万多人。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气象灾害危及人类,人类活动又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气象灾害是天气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对森林的滥砍乱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和无计划的开垦,使自然植被受到严重摧残。植被被破坏的直接后果是土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有效性降低,从而增大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和滑坡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大规模地开垦草原,引发了黑色风暴。工业生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大量有害物质,形成了危害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的酸雨和酸雾;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促进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导致气象灾害频发。在遭到大自然的一次次报复之后,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气象灾害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气环境,减轻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