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验研究部门或协助生产化学制品的人员,其从事化学制品生产或试验研究的时间比率(实际从事化学制品生产或试验研究的时间占一个月的全部工作时间的百分比)及相对应的特别工作津贴如下表所示:
(二)在上述计算标准中,生产部门和试验研究部门没有区别。工作时间比率由该部门负责人按工作考勤计算。
(三)特别工作津贴的奖金标准额为半年(上半年或下半年)特别工作津贴的月平均额,每半年发放一次。
第三章 锅炉操作津贴
第十一条 领取资格
对于有锅炉操作的资格并实际从事锅炉操作的人员,按下列标准支付锅炉操作津贴。
第十二条 专职锅炉工
对于专职锅炉工,每月发给锅炉操作津贴元。
第十三条 兼职锅炉工
因专职锅炉工休假、缺勤或其他原因,由兼职人员从事锅炉操作时,按下列标准支付锅炉操作津贴。
(一)兼职人员从事锅炉操作的时间比率及锅炉操作津贴:
(二)工作时间比率由该部门负责人按工作考勤计算。
(三)锅炉操作津贴的奖金标准额的计算,以第十条第(三)项的规定为依据。
第四章 电话交换津贴
第十四条 领取资格
对于从事电话交换工作的人员,按下列标准支付电话交换津贴。
第十五条 专职电话交换员
对于专职电话交换员,每月发给电话交换津贴元。
第十六条 兼职电话交换员
因专职电话交换员休假、缺勤或其他原因,由兼职人员从事电话交换时,按下列标准支付电话交换津贴。
(一)兼职人员从事电话交换的时间比率及电话交换津贴。
(二)工作时间比率由该部门负责人按工作考勤计算。
(三)电话交换津贴的奖金标准额的计算,以第十条第3项的规定为依据。
第五章 保健津贴
第十七条 保健津贴的发放范围
在工厂内经常并大量处理有毒化工原料者,或工作环境有可能损害其健康者,享受保健津贴。
第十八条 长期工作者
长期在上一条所述环境中工作者,每月领取保健津贴元。
第十九条 临时工作者
临时在第十七条所述环境中工作者,按下列标准发给保健津贴。
第六章 伙食补贴
第二十条 领取资格及金额
因工作原因而不能利用本公司食堂的员工,按下列标准发给伙食补贴:
(一)每天午餐补贴元,晚餐补贴元。
(二)伙食补贴每月结算一次,按出勤天数乘以每天的伙食补贴标准支付。
第二十一条 本公司员工市内出差,也按上一条标准领取伙食补贴。
第二十二条 在本公司食堂用餐者按下列标准给予伙食补贴:
(一)早餐元(限在本公司宿舍居住的单身员工)。
(二)午餐元
(三)晚餐元(限在本公司宿舍居住的单身员工及需在晚7点以后加班者)
第二十三条 本公司员工因需要加班两小时以上者,免费供应一顿晚餐(或夜餐)。
【资料解析】
该公司的津贴管理制度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全面而又细致。从一份小小的津贴制度不难看出企业是真真正正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想员工所想,给予员工一切可行的、可能的帮助与支持。看到这份津贴制度,员工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热情来回报企业,因为企业的这份心意让他们感受到被人关怀、被人重视的温暖。可见,津贴虽小,却能够在激励员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企业应该善加利用。资料2某研究所绩效津贴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我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经研究我所实施绩效津贴办法,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绩效津贴的主要内容
1实行绩效津贴的原则
①实行绩效津贴在不改变现行工资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②实行绩效津贴应与绩效和争取经费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不搞平均主义。
③实行绩效津贴应有利于优化研究所的学科和机构调整,促进研究所的改革和有利于吸收及稳定优秀人才。
④实行绩效津贴,以研究组和开放实验室、行政机构为单位进行核算。
⑤绩效津贴实行动态管理,按年核算按月发放,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照章纳税。
⑥开放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自收自支单位负责人可根据本单位的经费及工作状况,报所务会批准后,有权决定本单位绩效津贴的水平。
⑦绩效津贴的实施工作,是在所务会的领导下由人教处组织实施。
2绩效津贴的构成
①工资总额包干节余的工资额度;
②开发、技术服务等收入;
③项目经费中提取的劳务酬金。
3科研一线绩效津贴的核定
科研一线绩效津贴的核定以前两年到位科研经费的年平均数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提取,并与前一年绩效挂钩进行核定。核定后的数额作为当年发放绩效津贴的额度。具体为:
A=B×C+D+C0
式中:A:核定绩效津贴额度;
B:前两年到位科研经费的平均数;
C:从科研经费提取绩效津贴的百分数;
D:由所支付的与绩效挂钩的津贴数;
C0:工资总额包干节余工资额度。
4科研一线绩效津贴发放的具体办法
①绩效津贴的实施,首次按月人均500元估算,其中30%~40%的部分与争取科研经费挂钩,60%~70%的部分与工作绩效挂钩。
②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室组以本室组前两年到位经费的年平均数提取一定的比例C作为与争取科研经费挂钩的部分,经费由实验室、研究组支付。在年终考核的基础上,由研究所根据不同的绩效(A、B、C三类研究组)确定不同的绩效津贴D,经费由所支付。
A类组:
A=B×C+DA+C0
DA=300×12×本组实有人数
B类组:
A=B×C+DB+C0
DB=150×12×本组实有人数
C类组:
A=B×C+DC+C0
DC=0
A类组人均年加发2100元,B类组人均年加发1500元,经费从中心支出。
③开放实验室未参加年终考核的研究组的绩效津贴额度按A组与B组加权平均后计算。
④以技术性服务为主的室组,在年终考核的基础上,与技术性收入和绩效挂钩发放绩效津贴,津贴发放的额度由所务会确定。
⑤开放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的绩效津贴由所务会研究确定。一般应按下述比例掌握:
A类组组长:
绩效津贴与本组人均津贴的18倍左右;
B类组组长:
绩效津贴为本组人均津贴的14倍左右;
C类组组长:
绩效津贴为本组人均津贴相同。
开放实验室主任的绩效津贴根据实验室考核结果可为本实验室人均数的2~25倍,若划为C类实验室,其主任的绩效津贴与本实验室的人均津贴相同。副主任的绩效津贴为本实验室人均数的15~20倍。划为C类实验室,正、副主任的津贴与实验室人均津贴相同。
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研究组长的绩效津贴增量部分由研究所支付。
⑥对争取到的经费较多的重大项目负责人,绩效津贴给予适当提高,提高的幅度由所务会确定。经费由所支付。
⑦组员的绩效津贴,按本单位人均额度的10%为一个档差,由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在突出业绩、强调岗位责任的前提下,拉开档次进行确定,报人教处审核并提交所务会审批后,再行发放。
⑧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研究组长、实验室正、副主任等职务的科技人员,其绩效津贴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发放,不累计加发。
5二线绩效津贴的发放办法
①各处室以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在精兵简政,定编定员的前提下,在年终考核的基础上,其绩效津贴在不高于科研人员标准的前提下与绩效挂钩进行分配。经费由所支付。
②图书刊物室绩效津贴的发放,根据工作性质和收入情况,编辑部按科研一线的办法及标准执行,经费自理。其余人员按管理二线的办法及标准执行,经费由所支付。
③所开发部、工厂、科研中心、招待所,应在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费指标的前提下,分配水平要与经济效益挂钩,可以实行绩效津贴也可以实行其他分配形式,单位提出方案后,报所务会批准后再行实施,经费自理。
二、实施绩效津贴后的概况
截至1998年5月31日,我所共有员工584人,参加绩效津贴分配的为472人,全所月人均增发绩效津贴545元,月增绩效津贴最高数额为1547元,月增绩效津贴最低数额为136元。其中科技人员绩效津贴月人均为583元;管理及二线服务绩效津贴月人均为467元;自收自支单位绩效津贴月收入均为431元。
绩效津贴的实施,使我所各类人员的年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具体为:
科技人员年人均收入提高323%;
管理及二级服务人员年人均收入提高291%;
工人年人均收入提高271%;
全所员工人均年收入提高了304%。
绩效津贴实施后,全年需增加工资额度约300万元。其中从课题经费中支出约755万元,自收自支单位自筹约645万元,所里支出约157万元。
三、实施绩效津贴办法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依据所情制定政策
我所是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科研经费强度处中上水平。但整体科研水平较高,连续七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论文被引用数均为全国科研机构之首。根据这一特点,在制定绩效津贴实施政策及测算过程中,所领导明确提出绩效津贴的40%与科研经费挂钩,60%与绩效挂钩,与绩效挂钩部分由研究所支付。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盲目性,既调动了科研人员争取经费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因绩效津贴的实施而影响科研工作,科研人员是满意的。
2增强激励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统一
在实施绩效津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突出业绩,强调岗位职责,在绩效津贴的分配中不搞平均主义,不搞照顾分配。对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规定了不等的分配系数,真正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从而保证了业务、管理骨干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对吸引和稳定人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组长人均绩效津贴为847元。处级干部人均为645元,所级领导人均为1377元。45岁以下研究组长人均807元,开放实验室年轻的正副主任人均绩效津贴为1081元。
3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这次实行绩效津贴,我们打破了以往由所统一制定标准一包到底的做法,而是由所进行宏观调控,控制各单位的总额度,具体分配权下放给各单位负责人,对自收自支单位由所确定原则,具体分配办法及津贴的数额均由他们自行制定,充分发挥了各单位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实施绩效津贴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各单位领导的组织管理及经营能力。
【资料解析】
本案例所讲是科研机构实施绩效津贴的内容、方法及效果,是关于津贴制度的一整套方案,也是其他组织制定津贴的一个好的蓝本。当然,各个组织由于所处行业及自身经营状况的不同,在具体的津贴设置项目、金额上会有所差异,但只要坚持着“辅助工资、激励员工”的原则,以此为框架,不难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津贴制度,并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