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3435700000011

第11章 人的基本结构(10)

(1)下丘脑促垂体区和下丘脑调节肽凡能分泌神经肽或肽类激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称为肽能神经元。下丘脑的肽能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促垂体区。促垂体区位于下丘脑内侧基底部,主要包括正中隆起、弓状核、视交叉上核等部位。促垂体区的小细胞肽能神经元能分泌9种肽类物质,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因此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其中有5种已分离纯化,称为激素;其余4种称为因子。

(2)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基底动脉环发出后,其分支在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若干条小静脉,通过垂体柄进入腺垂体,再次分支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这套血管系统称为垂体门脉系统。垂体门脉系统的作用是把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肽输送至腺垂体,调节腺垂体分泌细胞的活动。

2.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腺垂体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腺,能分泌多种激素,已经确定的至少有以下7种,均属于蛋白质或肽类。

(1)生长素(GH)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及物质代谢。

(2)催乳素(PRL)催乳素是由19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使发育完全且具有泌乳条件的乳腺分泌乳汁。

(3)促黑激素(MSH)为多肽,其作用是促进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加深皮肤与毛发的颜色。

(4)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是一种糖蛋白,可促进甲状腺增生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缺乏此激素则甲状腺萎缩。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属于多肽。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6)促卵泡激素(FSH)对女性,它能够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并在小量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对男性,它能促进睾丸的生精作用。

(7)黄体生成素(LH)对女性,它与促卵泡激素共同作用,促进卵泡分泌雌激素并排卵,还能促进黄体生成并维持其存在。对男性,它能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以上(4)~(7)为促激素,(6)~(7)又合称为促性腺激素(GTH)。

3.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分泌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下丘脑释放的调节肽,通过垂体门脉作用于腺垂体,控制腺垂体多种激素的分泌。凡具有兴奋作用的调节肽称释放激素(因子),凡具有抑制作用的调节肽称释放抑制激素(因子)。

(2)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反馈性调节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等外周靶腺,使其分别分泌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些靶腺激素在血中的浓度升高时,对下丘脑分泌相应释放激素和腺垂体分泌的相应促激素都有反馈作用,多数为负反馈,使下丘脑减少调节肽的分泌从而使血中的靶腺激素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三)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1.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神经垂体是由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末梢和神经胶质细胞演变的垂体细胞组成的。因不含腺体细胞,故不能合成激素。神经垂体内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XT),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的,这两种激素合成后先沿着下丘脑—垂体束的神经纤维输送到神经垂体内储存起来。当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液而发挥作用。

2.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

(1)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ADH)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当分泌减少时能引起尿量增多,称为尿崩症。在超过生理剂量时,可使外周小动脉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临床上可用大剂量治疗食管和肺出血。但由于它使冠状动脉有收缩作用,减少心的血液供应,因此一般不作升压药使用。

(2)催产素催产素具有刺激乳腺,促使乳汁排出以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特别是妊娠晚期的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更高,有助于分娩,也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

3.加压素和催产素分泌的调节

(1)加压素分泌的调节加压素分泌的有效刺激主要是血浆渗透压的升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

(2)催产素分泌的调节催产素的分泌由反射引起。分娩过程中胎儿对子宫和阴道的牵拉刺激,以及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均可兴奋下丘脑的室旁核,反射性地促进催产素的分泌。

四、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呈“H”形,分为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形如盾甲状,故名。

正常成人甲状腺重20~30g,血管丰富,呈红棕色,由直径为150~300μm的腺泡(也称滤胞)及间质组成。腺泡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中间为腺泡腔,其内充满胶质。胶质的主要成分为甲状腺球蛋白,是甲状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

在甲状腺的腺泡之间或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有腺泡旁细胞,称C细胞,能分泌降钙素。

甲状腺不分泌含碘的甲状腺素,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十分重要。新生儿甲状腺分泌功能低下,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脑发育障碍,以致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引起突眼性甲状腺肿,基础代谢升高,心跳加快,中枢神经兴奋性升高,而出现失眠、急躁和手颤等症状。某些地区土地和饮水缺碘,又得不到适当的补充,这种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五、甲状旁腺

(一)甲状旁腺及其激素

甲状旁腺一般有4个,其形状大小略似黄豆,通常埋在甲状腺两侧叶的背面内,上下各1对,总质量0.12~0.14g。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PTH),其主要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使血钙升高和血磷降低。

1.对骨的作用甲状旁腺素能促进溶骨过程,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增多。

2.对肾的作用甲状旁腺素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并抑制磷的重吸收,通过肾可保钙排磷,因而增加血钙、降低血磷。甲状旁腺素能提高肾1-羟化酶的活性,使25-羟基维生素D3转变为1,25-二羟基维生素D3,后者经血液运至肠道,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使血钙升高。

(二)降钙素

降钙素(CT)是甲状腺腺泡旁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其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成骨过程;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使血钙、血磷均降低。

(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调节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当血钙浓度升高时,可促进降钙素分泌,而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当血钙浓度降低时,则抑制降钙素的分泌,而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长时期低血钙可刺激甲状旁腺的腺体增生。

六、胰岛

胰岛是散在于胰腺腺泡之间的许多细胞团,像海洋中的小岛一样,故称胰岛。人体胰腺中有10万~100万个胰岛,但仅占胰腺总体积的1%~2%。胰岛主要有A细胞和B细胞组成。A细胞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60%~70%,分泌胰岛素。

胰岛受植物神经的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末梢都直接分布到胰岛细胞。

七、肾上腺

肾上腺共2个,分别位于左右两肾的上方,左侧呈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总质量约10g。肾上腺的实质分为两部分,外层为皮质,占90%;内层为髓质,占10%。

(一)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根据细胞排列和功能的不同,由外向内可分为3层:最外层为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腺细胞排列成球形,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位于皮质中间,约占皮质的78%,其腺细胞排列成索,分泌糖皮质激素;最内层靠近髓质的为网状带,此层最薄,约占皮质的7%,腺细胞排列不规则,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和少量性激素。上述3类激素都是类固醇的衍生物。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盐皮质激素,主要参与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是对糖代谢有较强作用的激素;性激素可能与性行为、副性特征的出现有关。

(二)肾上腺髓质

髓质细胞较大,呈多边形,围绕血窦排列成团或不规则的索网状,胞体内有许多易被铬盐染成棕黄色的颗粒,故亦称嗜铬细胞。髓质内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胞体较大,单个或2~3个成群散在于髓质内。

髓质细胞可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肾上腺素细胞的数量多,约占人肾上腺髓质细胞的80%以上。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可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形成突触,当交感神经兴奋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髓质细胞,引起分泌颗粒释放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进入血液。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属于应急性的,主要功能是对血管系统和内脏平滑肌的作用,如能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小动脉收缩,维持血压和调节内脏平滑肌活动。

皮肤和感觉器官

一、皮肤

皮肤被覆于身体表面,柔软而富有弹性,其面积约为1.5~2.0m2。除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吸收和调节体温等功能外,因其中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所以它还有感觉功能,能感受外界环境中的冷、热、触、痛等刺激,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一)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上皮组织,真皮是结缔组织。在皮肤中由表皮衍生的毛发、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等,合称为皮肤的附属器。皮肤的下面为皮下组织或称浅筋膜,将皮肤与深层组织相联系。

1.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在身体各部厚薄不均,一般厚0.07~0.12mm,由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共可分为5层,由浅向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后两层合称生发层。基底层为一层低柱状的基底细胞,细胞分裂增生能力强,增生的细胞向浅层推移,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细胞,结构上也逐渐退化,最后形成表面的角质层,其表面的角质小片脱落下来即成皮屑。

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而角质层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细胞内充满角蛋白,细胞膜加厚,细胞间隙中含有脂类,故它对多种物理性和化学性刺激具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止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体内水分的丢失。在基底层细胞之间还散在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黑色素能抵御日光中紫外线对深部组织的辐射损伤。

2.真皮真皮位于表皮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其深部与皮下组织相连,一般厚1~2mm。真皮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并无明显分界。

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即浅筋膜,不属于皮肤的组成部分。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皮下组织的厚薄程度可因年龄、性别和身体部位而异,它连接皮肤与深部结构,并使皮肤有一定的移动性。

皮下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入此层;皮内注射则将药物注入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