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3435700000029

第29章 临床疾病基础(5)

(二)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其共同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病。

1.分类糖尿病可分为:①1型;②2型;③继发于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造成胰岛组织广泛破坏,或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过多的疾病,或胰岛素受体异常,以及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等。它又称为继发性糖尿病。临床表现出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2.临床表现糖尿病的病程呈慢性经过,根据糖代谢失代偿程度一般分为4期。临床糖尿病表现为空腹及餐后血糖增高,糖尿;亦有空腹血糖正常或偏高,而餐后2h血糖明显升高,葡萄糖耐量试验糖耐量显著低下者。肾糖阈增高者,尿糖可阴性。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蛋白质分解,氮负平衡,患者感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等。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本病是以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病程渐进。典型表现为代谢增高(常有怕热、多汗、多食易饥、体重锐减、乏力等)和神经兴奋(常有神经过敏、激动、急躁、失眠、心悸、气短等表现)两大症状群。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甲状腺肿、突眼、小腿部黏液性水肿等。

(四)高脂血症

由于脂肪代谢异常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它也是高脂蛋白症的反映,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二者兼有。

八、传染性疾病

(一)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结肠溃疡性、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为特征。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志贺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各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可引起肠壁通透性增加,促进内毒素吸收,从而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内毒素破坏肠黏膜,形成炎症和黏液脓血便。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神经,使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产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志贺菌产生的外毒素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疾病初期的水样腹泻。

本病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2d。急性痢疾的典型症状是起病急,畏寒、发热,继而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十多次至数十次,量少,初为稀便,之后转为黏液脓血便。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1~2周,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逐渐恢复,少数病例可转为慢性。

中毒型者儿童多见。起病急骤,以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为主,高热可达40°C以上。伴嗜睡、昏迷和抽搐,并可迅速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休克型的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厥冷、脉细速、呼吸急促,早期血压可正常,但亦可减低甚至测不出,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2.脑型(呼吸衰竭型)本型因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亦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此型病死率高。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氏菌(通称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以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经呼吸道传播,病原菌借咳嗽、喷嚏等通过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

败血症期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临床则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和酸中毒。

1.休克型突然寒战、高热,精神委靡,意识障碍,时有惊厥,皮肤出现淤点或淤斑,甚至坏死。循环障碍为该型的特征,表现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唇指端发绀、皮肤出现花纹、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而脑膜刺激征往往不明显。

2.脑膜脑炎型脑实质受损症状突出,表现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肌张力增加,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如发生脑疝,可出现呼吸衰竭征,表现有呼吸深浅快慢不一、呼吸暂停、抽泣样呼吸等。瞳孔忽大忽小,或双侧不等大,光反射消失。

(三)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原虫病。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并伴有脾肿大和贫血。间日疟常有复发,恶性疟发热多不规则,严重者可引起脑型疟疾。

间日疟短潜伏期者13~15d,长潜伏期者6个月以上;三日疟为24~30d;恶性疟为7~12d;卵形疟为13~15d。

1.典型发作

(1)间日疟常呈间日定时发作。

1)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色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体温开始迅速上升,寒战持续时间10min~2h。

2)高热期:寒战过后,体温常达40°C或更高,全身酸痛、面色潮红、烦渴、谵妄、皮肤干热、脉搏有力、常有头痛,此期持续2~6h。

3)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症状明显缓解,但多感疲乏嗜睡,本期持续1~2h。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之间,症状缓解,可有乏力,但也可无明显症状。

间日疟未经治疗,在疟疾发作5~7次后,因机体产生免疫力,发作可自行停止。但若红细胞内尚残存少量疟原虫,因其免疫力短暂,可在2~3个月后再次发作,称近期复发或再燃。

(2)三日疟间隔3d发作一次。发作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周期常较规则,每次发作时间较间日疟稍长。

(3)恶性疟起病急缓不一,寒战可不明显,热型多不规则,常先出现间歇性低热,继以弛张热或持续高热,也可每日或间日发作,但缓解间歇期常不明显。

2.其他症状

脾肿大,肝肿大,贫血。

3.复发

间日疟和卵形疟在初次发病半年以后,肝细胞内寄生的疟原虫再次侵入红细胞引起的发作称为复发。复发与初发症状相似,但较轻,三日疟与恶性疟无复发。

九、恶性肿瘤

肿瘤是一类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瘤的特点是细胞异常增殖,常形成肿块。临床上将人体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一般按发生肿瘤的组织来命名。良性者统称瘤,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由中胚层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造血细胞产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白血病。睾丸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另有少数恶性肿瘤多从习惯而命名,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一般所述的肿瘤均指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多采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目前已从辜息性治疗向根治过渡。

恶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破坏生癌租住的正常功能,挤压周围神经、血管及正常组织,使之减低甚至丧失正常功能;争夺机体的血液及营养物质;肿瘤细胞代谢及坏死产生大量对机体有害物质;使机体整体功能大大下降,丧失劳动力和抗病能力,易致继发性疾病等。

按系统分类,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包括结肠与直肠癌)等;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肺癌等;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包括肾癌、膀胱癌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病(原发于淋巴结,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病两大类)。神经系统中各种脑瘤危害也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