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社会价值,是指森林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类社会的社会性生存与发展,指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不同生存和发展需要。例如,人类不仅要求有能够满足作为自然物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还要求这些自然环境悦目、有序,能够满足其自有活动的需要。这种不同于其他自然物的社会性需要,构成了森林特殊的价值基础。
(1)森林的政治和军事价值
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家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态度,那些忽视生态环境的国家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地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如果一个国家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很可能遭到其他国家的抵制。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是否重视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和民族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从军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如何,对一个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在掩护军事目标方面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卫星遥感还是飞机近距离侦察,森林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使得敌人不能发现目标,从而争取时间,为取得战争胜利创造条件。
(2)森林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森林是文化创作重要的背景与源泉。森林以其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而能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成为文艺作品重要的背景和素材来源,从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森林及在森林中发生的故事都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森林不是林木个体的机械组合,而是由林木、林地以及与其互相作用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等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自然属性构成了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森林规模宏大,既可外赏,又可内观,内外景观不同,既是欣赏对象,又是欣赏环境,主体、客体、环境和谐统一。森林的美以绿色为基调,并包含有复杂结构的特殊生命世界,它们和谐共处,生生不息。森林的美包括植物的形体美、色彩美、韵味美,还包含动物、山水、声音等,这些构成不可分割的森林美的整体。人们欣赏森林美,既要体察森林整体的深厚、博大、神秘,又要领略森林的柔美和灵秀,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
(3)森林的科研价值与教育价值
森林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定的生态环境,激发着人类的灵感和探索的欲望,围绕着森林已经形成了林学、生物学、生态学、园艺学等众多学科,森林也成为了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和实验的基地,特别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林学、生态学和药物学等学科。围绕森林不仅形成了自然科学体系,也形成了关于森林的社会科学体系。例如森林经济学,该学科包括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林业经济、森林政策学(包括森林政策、森林法律、森林行政管理)、森林文化学(包含森林历史、森林文学艺术、森林文化)等内容。
森林不仅对专业人员具有研究意义,还对普通人的教育有着重要价值。人们通过森林,可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与人类、森林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从中获取知识,吸取自然科学的营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获得生态文化教育。因此,森林是人们接受科学教育的好课堂,也是实施生态文化教育的好地方,它不仅是一个拓展自然认知的科学圣地,也是一个激发人类灵感,启迪人类智慧,培养人们对自己乡土热爱的教育圣地,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自觉地融入自然,从而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的形成,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森林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
3.3森林的分类
森林资源分类是根据森林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本身的特性所做的类别划分。森林资源分类有多种途径,如按森林的作用的分类,按人为影响的程序的分类,按林木特征的分类,按森林的自然属性的分类等。
3.3.1按森林的作用的分类
中国森林法规定将森林划分为如下5类。①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②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③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④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⑤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1)防护林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防护林(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等。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或一定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主要自然灾害发生和人们生产活动情况,在当地发展生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田边、道路、水利设施和居民点四旁植树,与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各林种的布局配合,合理规划配置并形成防护林的综合体,即称为防护林体系。这一体系的各个组成林种在配置和布局上要相互协调,在林分的形式上可以林带、片林、林网相结合,乔木、灌木、种草相结合。各个林种要相互补充与完善,使防护林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区域,因为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多是明显的类型(如水土流失、风沙、干旱风等),所以为此规划的防护林体系多以某一林种为主体。如水土流失地区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在风沙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结合其他林种,构成当地的防护林体系。为了提高防护林体系的总体效益,在规划配置上要考虑以最小的林业占地面积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因此,应确定合理的防护林覆被率。一般在平原农地或草原牧场,覆被率在5%~10%为宜;在山地丘陵区,一般不宜小于30%。要注意防护林体系内各个林种空间分布上的均匀度和合理性。在防护林林分树种组成结构上,除了考虑各组成树种生物学的稳定性外,应发挥其最大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调节径流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当地立地条件(指影响林木生长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环境条件的总称)和适生植物的种类。如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树种组成配置工作中明确提出了草类、灌木、乔木相结合的原则。一些环境条件较好的农区、沿海地区或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防护林体系的树种组成和经营有向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发展的趋势,以便充分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如强调农林混作、泡桐与粮食作物间作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混作,以及同牧草栽培结合等。这种立体林业的防护林体系,既可发挥植物群体相互依存,克服不良条件的影响,提高其防护效益,又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2)用材林
用材林是以培育和提供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是林业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普遍、材质好、用途广的主要林种之一,可分为一般用材林和专用用材林两种。前者指培育大径通用材种(主要是锯材)为主的森林;后者指专门培育某一材种的用材林,包括坑木林、纤维造纸林、胶合板材林等。培育用材林总的目标是速生、丰产和优质。速生是缩短培育规定材种的年限;丰产指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木材蓄积量和生长量;优质主要包括对干形(通直度、尖削度)、节疤(数量、大小)及材性(木材力学特性、纤维素含量等)等方面的要求。集约经营用材林有可能缩短培育年限的一半,但仅在部分条件较好、生产潜力较大的林地上采用。对这部分集约经营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称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速生丰产林的业务称为高产林业或种植园式林业。
用材林的分布一般集中于中高山或深山区,多为原始林或次生林。用材林是森林采伐、森林加工工业发展的可靠保证和重要的木材、竹材供应基地。按其经营目的或用途不同,分为一般用材林,纤维用材林,人造板和纸浆用材林,锯材、坑木、枕木、矿柱和电柱等用材林。衡量用材林林分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有:单位面积上立木蓄积量和出材率、材质、经济价值等。在中国,组成用材林的优势树种为针叶树中的落叶松、云杉、冷杉、华山松、柏木、樟子松、油松、马尾松、云南松、杉木等,以及阔叶树中的樟木、楠木、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栎类、桦木、杨树、杂木等。
(3)经济林
经济林是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主要为利用树木的果实、种子、树皮、树叶、树汁、树枝、花蕾、嫩芽等,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包括淀粉、油脂、橡胶、药材、香料、饮料、涂料及果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有特殊经济价值的林木和果木,如木本粮食、木本油料、工业原料特用林等。
(4)薪炭林
薪炭林是指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乔木林和灌木林)。薪炭林是一种见效快的再生能源,没有固定的树种,几乎所有树木均可作为燃料。通常多选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萌芽力强、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耐樵采、燃值高的树种进行营造和培育经营,一般以硬材阔叶为主,大多实行矮林作业。
薪炭林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热能高、易点燃、无恶臭、不释放有毒气体,不易爆裂等特点。由于这些树种大多栽在比较贫瘠的立地上,且轮伐期短,对地力消耗较大,所以所选树种还应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如豆科及其他有固氮能力的树种。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刺槐、沙棘、沙枣,南方的铁刀木、银合欢、相思树、木麻黄,西南地区的桤木等均宜营造薪炭林。
(5)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以及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3.3.2按人为影响的程序的分类
通常将森林分为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三类。原始林位于边远地区,基本上不受人为的影响。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人为的干扰破坏以后,通过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发生的森林。人工林是人为地采用播种或植苗的方式营造的森林。
(1)原始林
原始林由原生裸地发生的植物群落,通过一系列原生演替形成的森林。原始林是从未进行过经营活动或破坏的天然林。原始林通常是顶级群落,是最稳定的森林。
原始林又称原生林或天然林,是在不同的原生裸地上,经过内缘生态演替,逐步趋同,最后形成地带性(或区域性)过熟而稳定的森林植被,是未经人工培育、更新改造或人为破坏而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它是长期受当地气候条件的作用,逐渐演替而形成的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成分十分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林在年龄结构上通常呈异龄性,林中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群体;具有多层次的林层结构,上有大径级树木构成的主林层,下有中小径木组成的次生林层,林下还有幼苗树聚成的更新层;具有相应原始林的灌木与草本植物及多样的野生动物;原始林中还常可见到上层有高大的枯立木,地面上有腐朽程度不同的粗大倒木与松软深厚的枯落物层。这些特征都是原始林在各种自然干扰下长期发展的结果,有着其自然的合理性。原始林分为寒温带原始林、温带原始林、暖温带原始林、亚热带原始林和热带原始林等类型,一般多属成熟林或过熟林,其特点是林龄大,生长发育较稳定,年生长量低,自然枯损数量大等。
全世界原始林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人烟较为稀少的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寒温带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垦殖利用程度较高的温带、亚热带地区,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原始林已属罕见。热带地区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流域及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加里曼丹、新几内亚等地,分布着面积广大的热带原始林,特别是亚马孙河流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原始林。寒温带地区北纬55°以北的亚欧大陆北部(以西伯利亚和东北欧为主)、北美洲北部(以加拿大为主)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且多属原始林。中国的原始林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林区和藏东南峡谷林区等边远地区。
(2)次生林
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