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443800000012

第12章 军事组织(2)

民国28年(1939),渭南县成立国民兵团,驻老城西火神庙(今临渭区东风街爱民巷),隶属华潼师管区。团长由县长兼任,另编中校团副1人、少校团副1人,以及督战员、书记各1人。内设总务科、兵役科、征补室和自卫队。总务科负责经费与军械装备;兵役科负责壮丁管理;征补室负责壮丁征交;自卫队编3个分队,负责城防治安。根据国民政府公布的《兵役法》规定,男子年满18~45岁不服常备兵役时,服国民兵役,凡服国民兵役者皆为国民兵。县国民兵团在基层以乡、保为队,一甲或数甲为班,共编24个乡队、184个保队、3251个甲班。据民国31年(1942)统计,国民兵有26099名。民国32年(1943)8月,国民兵团增设督察室、盘查所和预备队。民国34年(1945)11月,国民兵团撤销。

民国35年(1946),县保安警察大队在原国民兵团基础上建立,简称保警队。配大队长1名,及军需、书记各1名。下辖6个分队,共300余人。装备有“捷克式”轻机枪3挺,“中正式”“汉阳造”步枪300余支。

不多久,该大队被编入民众自卫团。

民国36年(1947)秋,渭南县民众自卫团成立,团部设城区北井巷口武庙(今渭南军分区驻地)。该团隶属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后归渭潼警备司令部管辖。县长兼团长,配副团长1名。原保安警察大队被改编为自卫团1大队,次年又增编2大队。全团有官兵630余名,配备“马克沁”重机枪1挺,“捷克式”轻机枪4挺,各式步、马枪601支,手枪30余支。在民国38年(1949)渭南县解放前夕,民众自卫团起义,接受人民军队和地方政府的改编。

三、人民自卫武装

民国16年(1927)2月,渭南县农民协会成立时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常备武装约20人。在此期间,区和村农协亦分别建立农民自卫团、自卫队,积极开展抗粮抗税和清算土豪劣绅斗争。9月,国民党当局禁阻农协活动,农民自卫军被迫解散。

民国16年(1927)5月初,五一县韩家集区农民协会,利用国民联军第一路军3师师长张兆丰所赠的40多支步枪,成立了农民自卫团。曹慎修任团长,有队员150余人。同年9月,国民党当局禁止农协活动,韩家集农民自卫团被强行改为民团。

民国16年(1927)11月中旬,根据中共渭南县委指示,在三张镇组建渭南县三张民团。该民团属农民自卫武装,宋蔚青任团长,有队员20余名、枪20余支,归中共渭南县委领导。民国17年(1928)3月,因三张民团参与宣化斗争和其他一些革命活动,国民党县署下令取缔,并派兵进行偷袭。

在此种情况下,中共渭南县委决定,暂时解散三张民团,特派宋蔚青及部分队员赴雒南(今洛南县)许权中旅学习军事,为武装暴动做准备。

民国17年(1928)1月下旬,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开发游击战争,由部分的农民暴动过渡到全陕西的总暴动”的指示,中共渭南县委决定,组建西南区赤卫队。赤卫队直属区委领导,队长为刘子健,下辖王埝村赤卫队和阳郭民团。在渭华起义失败后,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17年(1928)1月下旬,中共渭南县委依照陕西省委指示精神,组建东南区赤卫队。赤卫队直属区委领导,王孝慈任队长。渭华起义失败后,被迫停止活动。

民国38年(1949)2月,县境渭河以北村镇获得解放,中共渭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游击队,惠均发任队长。4月,县游击队进行整编,建立渭南支队,张恒英任支队司令,县委书记权秉华兼政委。5月,渭南支队改编为县大队,县长魏光波兼大队长,新任县委书记张俊贤兼政委,县大队受渭南军分区和渭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11月,根据西北军区整军会议精神,渭南县大队与华阴县大队等合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5团。

民国38年(1949)5月,在解除东原地方反动武装的基础上,成立渭南县东原大队。孙敬堂任大队长,刘志儒任指导员。大队受中共渭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驻崇凝镇,后编入渭南军分区序列。

民国38年(1949)5月,在解除西原地方反动武装的基础上,成立渭南县西原大队。王占功任大队长,姜兴周任指导员。该大队受中共渭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驻阳郭镇,后编入渭南军分区序列。

第三节驻军部队

清代及前,临渭区(原渭南县)少有驻军。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过境军队增多。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频繁调动布防,有的途经此地,有的短暂停留,有的扎营驻守。因其队伍散漫,纪律松弛,时常发生殃民事件。新中国建立前夕及以后,人民军队陆续进驻境内。驻军各部队除担负紧张繁重的军事工作任务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赢得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境内旧军队

民国6年(1917)9月,陕籍旧国会议员焦子静受孙中山之命由穗回陕组织护法军。委任驻白水陈树藩部骑兵团团长高峻为陕西护法军总司令;委任驻西安陈树藩部陕西警备军统领耿直为陕西靖国军招讨使。12月,高、耿发动起义,宣告陕西靖国军成立。民国7年(1918),靖国军第一路军郭坚部驻渭南县城,五凤书院被毁。民国10年(1921)夏,靖国军蒋世杰(蒋浪亭)团驻故市,并在此地设立渭北分县县署(管辖渭南县境渭河以北区域),自行摊派粮款。

辛亥革命时,以刘镇华为首的土着武装与陕西民军张钫部所裁减兵员被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其驻防地域靠近嵩山,故称镇嵩军。民国13年(1924)秋,镇嵩军陆军第一混成旅抵渭南。民国15年(1926)春,镇嵩军梅发魁部又驻渭南。该部因欺民过甚,遭到民众冲击。

民国13年(1924)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联合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将所部改编为国民军。民国14年(1925)3月,国民军第2军韩子祥部进驻渭南赤水,并把华县石堤河以西至渭南县十里铺划为“华渭县”,自征田赋粮款,形成短期割据。

民国15年(1926)9月,冯玉祥在绥远五原发表参加国民革命宣言,誓师北伐,组织建立国民军联军。11月,国民军联军第一路军第3师抵故市。在此间举行的军民联欢大会上,师长张兆丰赠予渭北农民协会40余支长枪。12月,国民军联军第三路军第19师驻渭南、华县等地。翌年2月,渭南县农民协会成立时,师长***率部出席大会并致辞祝贺。

民国16年(1927)4月,武汉国民政府将冯玉祥统领的国民军联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同年春,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10军驻渭南县城。冬,随第2集团军改称为西北国民革命军的马鸿宾部驻渭南。马部压制农民运动,图谋收缴三张民团(农民自卫武装)枪支未逞。民国17年(1928)5月,西北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入渭南,参与镇压渭华起义的“围剿”行动。民国18年(1929),西北国民革命军第21师62旅进驻渭南赤水一带。

民国25年(1936)12月,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东北军直属第105师和第十七路军警备第3旅,驻扎渭南县东部村镇及华县境,一度与南京亲日派头目何应钦的“讨逆军”发生交火。次年2月4日前,第十七路军和东北军部队先后撤离出境。

民国27年(1938),国民党第34集团军1师驻赤水,陕西省保安处第3团驻阳郭、故市、城关等村镇。民国28年(1939),国民党第34集团军预备第3师等部驻孝义镇。同年,陆军炮兵第2旅旅部驻城西圪塔庙底村,下属分驻麻李村和黄屯、白杨寨、张义等村。该部在渭期间,随意派粮讹款,拉丁辱妇,仅圪塔庙底村被抓10多人,索去小麦1万余斤。民国29年(1940),国民党第34集团军167师驻城区单家村。属部借捉逃离壮丁,扣押家小勒索钱财。民国30年(1941)3月,第34集团军78师进驻渭南赤水。是年夏,胡宗南沿陇海铁路组建三个警备司令部,其中渭潼警备司令部驻渭南县城。该部内设参谋、副官、稽查、督察、军需五处,另编一个侦稽队、一个收容所、一个警卫连,下辖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各县,后于民国35年(1946)3月被撤销。民国37年(1948)5月,国民党第30师驻渭南城内。其拆民房,毁田地,征劳工,大肆修筑碉堡、堑壕,未过多久此部调往蒲城县。是年冬,国民党设在大荔的团管区司令部,由大荔县移驻渭南县城隍庙(今渭南市电线厂)。该部内设参谋室、书记室、副官室、军需室、征补室和一个教导队,主管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白水、澄城、合阳(今合阳)、韩城等县兵役事务。民国38年(1949)3月1日,国民党渭潼警备司令部重建于渭南县。设参谋、督察、稽查、军需四个处,编一个警备团,辖蓝田、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等县自卫团。同年5月23日,渭潼警备司令部官兵整体起义。自民国37年(1948)冬至38年(1949)初,国民党军为阻挠解放军进攻,不断调整兵力部署。此间,在渭南逗留或过境的队伍多达20余支,其滥派粮款,乱拉民夫,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