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443800000014

第14章 兵事战事(1)

临渭区(原渭南县)自古为京畿重地,秦东要道。境内及周边区域军事活动频繁,兵戈战火连绵。秦末,陈胜起义军西征,在渭南与临潼交界处同秦军交战。西汉时,绿林起义军通过此地进击长安。唐代,黄巢大军与唐兵诸部在渭鏖战。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取渭南县城。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进占渭南,渭华回民举行起义,捻军转战渭河两岸。民国时期,辖区以及相近地域更是兵事频发,战乱迭起。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地方群众武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赢得包括区境在内的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本章追溯辖区漫长的军事斗争历史,择其重要战事,按时代背景、作战经过和终止结局,逐一作以列述。

第一节古代战事

一、黄巢起义军良田坡之战

黄巢起义军良田坡之战,发生于唐中和三年(883),是黄巢统率农民起义军与唐朝军队在渭南县境域的一场会战。

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挥师由东西进克潼关,经华州(今华县)、渭南,攻入唐都长安,始建大齐政权。此间,唐僖宗狼狈外逃,起义军未乘胜追歼,致使唐王朝得以喘息。其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起义军与唐军互争长安外围要地,彼此处于相持状态。唐军借机从富庶的四川、汉中取得充足物资,又由江淮各道广征赋税,使实力不断增强。起义军因被唐军困扰,粮食供给断绝,形势日趋不利。

中和二年(882)七至九月,黄巢派往同州(今大荔县)的刺史朱温降唐,华州刺史李详谋反被斩。不久,李详旧部王遇等人又投唐。起义军内叛逆作乱,造成同、华二州局势恶化。是年十一月,长期与河东、河北诸镇进行兼并混战的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向唐王朝妥协,被授予雁门节度使。中和三年(883)正月,唐派李克用领兵4万,从岚州(今山西省岚县),经夏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攻击沙苑(今大荔县东南),打败起义军黄揆(黄巢二弟)部。二月十五日,李克用部行至乾坑(今大荔县西南),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易定节度使王处存、忠武节度使周岌等部会合,进军渭南,欲攻长安。这时,黄巢即令太尉尚让,率15万人马,屯于良田坡(今渭南市开发区良田一带),与李克用所部展开对阵。二月十六日,大战骤起,双方激烈拼杀至黄昏。起义军损失惨重,数万阵亡,血染广野,不支而败。二月二十七日,李克用部包围华州。黄巢见情势不利,军粮又尽,便发兵3万扼守蓝田,以作转移准备。三月初六,黄巢派尚让引兵救援华州,被李克用、王重荣部截击于零口(今西安市临潼区东),败回长安。三月二十七日,李克用部攻克华州,遂会集诸部进逼长安,屯兵渭桥一带。四月初,唐军攻入长安,黄巢因力战不胜,率军撤离,后经蓝田、商州复入河南境。

二、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渭南

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由河南入陕的作战中攻打并夺取渭南。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为推翻当朝腐朽统治,频繁转战于豫陕等地。崇祯七年(1634)七月,李自成、张献忠率军相继攻破澄城、合阳(今合阳县),明兵部尚书洪承畴领兵至潼关把守,令张全昌、曹变蛟部抄小路驻防渭南。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起义军在渭南激战失利,东赴河南。

崇祯十六年(1643)八九月间,时任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奉旨统兵东征,在河南被李自成起义军阻击,遭重创退守潼关。十月初六,起义军主力攻打潼关,明军大败,孙传庭战死(一说退至渭南而死),总兵白广恩逃离。起义大军占领潼关后结阵西进,轻取华州(今华县),直逼渭南城下。负隅抵抗的明军重兵设防,义军则避实就虚,在举人王命浩的协助下破城而入,与明军展开巷战。渭南知县杨喧及辞官归乡的原户部尚书南企仲、礼部主事南居业顽抗被杀,原工部尚书南居益拒降自戕。该路起义军攻克渭南连破临潼后,于十月十一日,同攻取商州迂回关中的南路义军会师西安。

第二节近代战事

一、太平军渭南之战

太平军渭南之战,发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是太平军西征军陈得才部击溃渭南等县团练的战斗。

清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失陷。由于太平军在连续交战中损失较大,为广揽兵马,扩充实力,同治元年初,英王陈玉成命扶王陈得才等,率太平军步骑3万余众,远征西北。

同治元年(1862)三月,陈得才率部经鄂北、豫西抵陕西商南县。一路势如破竹,连战皆胜。四月二十二日,太平军取道蓝田厚镇进占渭南城南原头。经探察虚实,获知守城团练乃乌合之众,遂发兵攻击。二十三日,太平军攻入渭南城,知县曹士鹤等被杀,并焚毁衙署,布告安民,镇压官吏豪绅。此前,在太平军兵至引驾回(今长安区引镇)逼近西安时,陕西巡抚急调临潼、华州、蒲城等县团练速援西安。忽闻太平军绕道北攻渭南,又令诸县团练赶赴渭南城西黄家屯一带堵防。二十四日,太平军向黄家屯佯攻。

二十六日,大灭各路团勇,接着经赤水攻取华州城。当得悉英王陈玉成被清军多隆阿、张得胜围困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扶王陈得才即率部东进,驰援庐州。

二、渭华回民起义

渭华回民起义,始发于清同治元年(1862)。不堪忍受封建统治的渭南、华州回族民众群起造反,继而反清义举由陕西扩展到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自唐代以后,关中东部沿渭河两岸就有回民聚居。至清同治年间,仅渭南县境已有回民3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1%。当时,清廷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转嫁政治危机,实行“以汉制回”“分而治之”的策略,制造不同民族间种种隔阂与冲突,并肆意歧视、压榨回族人民,从而激起众多回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与抗争。

同治元年(1862)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率部入陕,使反清回民受到极大鼓舞。清廷惟恐回民与太平军联手行动,图谋消灭回民以孤立太平军,便在渭南、华州等地散布“天意灭回”“见回不留”“杀回有赏”的传贴,致使回族民众走投无路,陷入绝境。四五月间,渭南、华州多处回民,在伊斯兰教阿訇任武、赫明堂等领导下先后举行起义,同封建统治者和地主豪绅展开英勇斗争。此间,回民起义军连克渭南孝义、大荔羌白等团练据点,随后转战境内丰稔、刁刘、板桥、下邽一带,并建立了以大荔王阁村、羌白镇和渭南仓渡镇为中心的起义据点。不多久,回民起义军势力猛增,已控制渭南、大荔两县大部区域,致使地方官绅恐惧不安。时陕西清军多调往江南与中原,省府空虚无援,团练大臣张芾便带回绅马伯龄、随员缪树本、蒋若纳及侄儿张涛等20余人,妄图施以“劝谕”之计与回民起义军“和解”。五月十一日,张芾在临潼油坊街谈判中,不但拒绝回民代表提出的解散团练、保证民众生命安全的条件,而且要求回民代表交出首领任武,导致谈判破裂。这时,在张芾的乘轿内发现灭回传帖,更加激起回族民众的义愤,回民起义军遂将张芾及其随员全部押往仓渡。五月十三日,马伯龄逃逸,其余受关押者均被处死。面对复杂严峻的斗争态势,任武等首领为解除后顾之忧,忍痛杀掉妻儿老小,以示舍生取义的决心。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关中,回民起义军迅速扩大至十一二万人,并组成十八大营,公推任武等为帅。受陕西回民斗争的影响,甘肃回民也相继举行起义。

回民起义军的不断壮大,使清廷震惊,遂调遣重兵前来镇压。八月左右,清直隶提督成明领兵5000余人,在大荔附近与回民起义军交锋,初战即败,退守朝邑。为扭转局势,清廷派钦差大臣胜保率兵入陕。因其指挥不力,连战皆败,且贪生怕死,陕西官绅启奏弹劾,被解京治罪。随后,受命继任钦差大臣多隆阿,由河南抵陕督办军务。数次作战,清军伤亡甚大,又加粮饷缺乏,士兵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疾疫,攻势趋缓。

同治二年(1863)一月二十八日,多隆阿统兵进攻大荔羌白镇、王阁村和渭南来化等地。回民起义军4万余人出战,结果失利,被俘2000余人。

此时,王阁村的回民首领投降清军,交出白银3万多两、兵器10余车。回民起义军领导集团中马万清等人,也相继动摇,接受“招抚”。清军占领王阁村、羌白镇以及来化等地,很快将战斗重心移向渭南孝义、仓渡一带。

仓渡镇是回民起义军最大的据点,有千余户人家。回民起义军以仓渡为中心,四面修筑近10里的土城,设木栅、水沟,并挖有地道,直通洪家崖和东南小寨。三月十八日始,清军与回民起义军在仓渡展开激战,相持半月之久,清军伤亡惨重。四月上旬,清军调集人马卷土重来,全力围攻仓渡镇。回民起义军困守孤城,粮草弹药殆尽,西路援军途中遭伏兵堵截。在清军猛攻、栅毁城破且无外援的情形下,任武等率军坚持巷战,顽强拼杀,终因众寡悬殊而丧失仓渡。

同治五年至七年(1866~1868),撤离陕西的回民起义军与甘肃、宁夏回民起义军联合,先后两次入陕攻打渭南、大荔、华州等地,均遭挫败。在此期间,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当时清军以“先秦(陕西)后陇(甘肃)”“先捻(捻军)后回(回民起义军)”的作战方策,分路进击陕西。起义斗争持续数年后,因太平军和捻军被清军镇压,以及左宗棠采用“先抚后剿”的恶毒手段,使回民起义军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最终,回民起义军除在奋战中阵亡者外,一部分归降清军,另一部分约数千人转抵中俄边境的托克玛克。一场在陕西关中引发,波及西北广大地区,对清朝统治阶级造成严重威胁的回民起义,就此失败。

三、捻军战于渭南

清同治五年至六年(1866~1867),西捻军在渭南县及周边地域与清军展开数次战斗。

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河南、安徽等地逐步发展起来的捻军,分为以赖文光为首的东捻和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意在扩大影响,左右呼应。

东捻军转战于东部地区的山东等地,西捻军活跃在西部地区的陕西一带。十二月三日,与清军周旋的西捻军,由东路回民起义军首领马生彦带路,从东南角攻入渭南县城。知县宋兟、把总张吉庆、学官尹佐等,在惶恐中携印潜逃。此时,张宗禹令张五孩督率驻华阴捻军李绅等部,同清军战于渭南城西麻李滩,斩清将张文玉。

同治六年(1867)一月,捻军采取“以走致敌”的迂回战术,将疲惫冻馁、士气低落的清军刘蓉部,围歼于西安城东浐河西岸十里坡(今十里铺)。五月,机动作战的捻军与清军相持蒲城、渭南之间。六月二十四日,捻军又趁清军不备,直插西安近郊。清军匆忙调兵遣将,布防镇守。捻军回师北渡渭河,于七月在渭南新庄、马家堡一带同清军刘松山、郭宝昌所部展开激战。之后,捻军分驻蒲城龙阳和渭南下邽等地休整,不久起行离去。

四、田贵宾聚众起义

田贵宾起义,发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是渭南县东原楼田村(今临渭区崇凝镇楼田村)江湖会首领田贵宾,率众反击清地方政府及行团的一次武装行动。

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西大旱,粮食歉收,百姓以草根、树皮充饥,不少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此时的渭南粮价由每石银一两几钱涨至十两以上,地方官吏支应过境军队催征粮赋,富豪劣绅趁机囤粮高利盘剥,广大饥民祸患叠加,灾难深重。

这年,田贵宾之父为度粮荒,用自家五亩麦田作抵押,借了同村地主田兆吉几斗麦子。第二年,地主以逼债为名,强入田家麦地割麦。迫于无奈,田贵宾联络附近江湖会众数十人,把地主割倒的麦子抢运回家,并将其所种的十亩鸦片全部捣毁。随后,田贵宾约集靳家村刘澜、左家村左复生、左坤生和尹家村尹双娃等江湖会成员,在黑张庙秘密商议,决定闰八月初一聚众起事。他派左复生、左坤生分赴故市与田市,同当地江湖会众联系,以便配合接应。不料,江湖会军师张胡子告密。田贵宾发觉后,即刻改变起事时间,拟在八月二十八日提前两天行动。

知县张世英得到消息,速令捕头王英等人于二十八日黎明赶到楼田村,将田贵宾抓捕,捆绑押往县衙。此日适逢江湖会许多人去崇凝镇赶集,当获知田被官府抓走,即结伙百余人,持械追至坳底凹村五女庙,将其从衙役手中抢回。

田贵宾回到家的第二天夜晚,头裹红巾,身披红衣,一手执旗,一手握刀,面对召集而来的800余众大喊:“反就反了”!顿时,群情激奋,同声响应。地主田兆吉全家为保性命逃往县城,起事群众烧毁他家六间大房,分光所有粮食财物,接着又烧掉左家村地主商号“德庆亨”和尹家村财东左怀山的房屋。随之,在左家村东头双庙集会,决定先占崇凝,再攻高塘、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