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
3455700000028

第28章 商业社会学:一体化的魅力(1)

财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刘汉元

“商业社会学”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企业主要追求效益,社会主要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益最大可能地融合,企业赢利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就合二为一。因此,杯土村、龙庵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从根本上离不开通威的蓉崃模式。某种程度上,这些成都西北部行政村已经成为通威产业链的一部分。

将企业经营之道与社会发展之道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大道”。

做企业就是做未来。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将全产业链打通,总有某一些环节的供应商只顾自己利益最大化,肆意添加违禁品而不管最终产品的质量。而下游环节为了利益最大化也不得不买这种往往更便宜的原料,同时也因为无害原料已难找到。这种互相脱节没有全程监管的生产机制,正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温床。

如果整个产业链从第一个源头到零售终端完全由一个企业来做,只要严密监控监管,整个产业链里就能做到无违禁品。同时采用二维码等信息技术,可让消费者清晰地看到整个生产环节如何做到环保无公害。

企业的运营越符合“商业社会学”,企业与整个社会肌体的结合就越紧密,与政府的所思所想就越合拍,就越会得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做得更长久。

占人口总数仅0.5%的农业人口养活了全国3亿的总人口,这个国家是美国。美国不仅是最大的工业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而20年前中国用了占人口总数85%的农民才养活了所有的中国人。目前中国仍然有50%以上的农业人口。如果中国城镇化速度能更快,大量农民洗脚上田农转非,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也许只剩下10%左右的农业人口。这意味着,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将大行其道,涉农产品的品牌集中度也会大大提高。

“那么就意味着水产业的小散户将越来越少,大型的养殖户将越来越多。”刘汉元说。对通威而言,这就是必须看到二三十年后的“市场洞察”,并以此来确定现在的发展战略。这就叫做“做企业就是做未来”。

目前,中国饲料业有超过1.3万家企业,提供了1.8亿吨(2011年)的实际产量;而美国仅1000多家饲料企业,却提供了1.65亿吨的产量。

中国的饲料单厂产能相比全球化的大饲料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单厂集约化程度或者说产业链深度开发能力还相对较低。那么,这就是通威未来要走的道路之一。

可喜的是,通威与国际接轨的步子明显加快。

过去通威的销售思想是:“由于我国畜牧养殖业规模化程度低,最终用户是十分分散的养殖户,所以产品的销售以当地经销商为主。在销售回款上,经销商对厂家的回款比对分散的养殖户更容易。虽然针对养殖大户的直销成本低,但是在农村分散的养殖模式没有产生根本变化之前,依靠经销商的销售模式依然会占主要地位。”这是2006年年初,通威股份一高管的解释。这样的销售策略之下,通威采取了“二八原理”,80%的销量走经销商,20%在分、子公司周边养殖大户中进行直销,实现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而现在的销售思想是:“近几年,中国的养殖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散养到逐步规模化养殖,这对我们服务的内容、内涵和要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养殖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散养状态下只需要经销商就可以了,但现在主要销售对象转变成了一些相对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者。”这是2011年年初通威股份另一高管的解释。

仅仅5年,市场就发生了如此根本性的改变?初期看重经销商,现在看重养殖大户,并进一步重视与社会的融合。这种变化趋势,充分显示出刘汉元对全球饲料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既然是全球饲料业的必然趋势,你能不抓住它吗?”刘汉元说。

通威由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之前基于水产饲料方面的机遇和优势,实施了在两湖、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的“跑马圈地式”战略布局;近几年,通威在企业合作、购并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之后,根据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打造了万户共同成长计划、“蓉崃模式”,延伸了“通威鱼”、“金卡猪”等产业链,将整个产业链的集约化经营和“企业与社会肌体的融合”做得更深更透。

这时他发现,将来最优秀企业的经营,也许将不得不符合一种“商业社会学”的逻辑。

“通威鱼”的社会角色

早在2002年春,刘汉元每个周末都会飞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加EMBA班的学习,这是专门为在职的企业家们举办的专业学习班。

学习之余,他常到北大著名的未名湖边走一走。在美丽的春水湖畔,他习惯性地蹙眉远眺,从一池湖水之中,他或许能找到一些灵感。他的事业和水,和智慧的思考总是有关。

之前,《财富》杂志刚刚将刘汉元评定为“全球40岁以下最成功的商人”,而全亚洲仅仅13人获此殊荣。于是北京电视台《财智人物》栏目借刘汉元在北大学习的机会,为他做了一个专题片《平静出奇,生命不语》,倒是很符合他低调稳健的经营风格。

刘汉元静静地站在湖边,全然不觉远处有一台摄像机正对着他一阵猛拍。镜头拉近,可以看见他久久地看着水面在沉思。他是在“运用所学知识重新回过头来整理自己过去管理上的得与失”?还是在思考着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

无人知晓,除了他自己。

不过,可以知道的是,这一年秋天,中国第一个品牌鱼“通威鱼”上市了。

通威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大当家”,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利益,刘汉元都得操心,并非把饲料卖给经销商和养殖户就完事了。2000年前后,随着通威在全国圈地扩张的成功,他发现一个具体问题越来越突出:前一个环节,养殖户在通威业务员的帮助下把鱼养好了,到后一个环节,养殖户却因为鱼太多而出现了“卖鱼难”的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

由于传统的养殖方式,鱼大多集中在年底10、11月上市,旺季一到,市场到处充斥着卖鱼之声。而市场规律是什么?是一只无形的手制造了市场杠杆和波峰波谷,上一年好卖的产品下一年可能就会变得难卖,结果“卖鱼难”总会成为部分养殖户头痛的问题,最后纷纷杀价,受损的还是养殖户。

这让刘汉元很伤脑筋,很是纠结——通威帮助养殖户把鱼养得越好,越有可能使养殖户的收入达不到预期——这不是完全和“让养殖户利益最大化”的初衷相悖了吗?——说去说来,这还是产业链没有梳理清楚的问题。

日积月累,到2001年,刘汉元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对此负有责任。

他在想,可不可以将产业链打通?可不可以将部分养殖户按通威标准养的鱼收购过来,由通威来卖?

他越想越兴奋。还可以做成一种有品牌的鱼,提高其附加值,进入零售市场。这是服务于养殖户的一种方式,实现其价值最大化,通威也能获得更大的附加值。其中,有一个增加附加值的明显优势是,因为鱼是变温动物,不需要维持体温,因此对能量的需求很低。这意味着鱼从能量到蛋白质的转换率最高,同样的资源可以得到多出30%以上的优质蛋白。

他认为,这样的天然优势,自己一定要在产业链最能体现这一价值的地方把它用足!

最后经过深入调研,决策班子论证通过。

2002年,通威正式开始了将水产产业链打通的尝试,在成都周边以“公司+农户”的方式与指定的养殖户合作(其中不乏后来的万户成长计划的重点用户,因此此类用户获得了双重发展机会)。步骤是:

1.为这些养殖户提供年底畅销鱼种的优质鱼苗;

2.确保使用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和违禁药品等的无公害通威饲料进行养殖,同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

3.鱼长成之后,通威又以每斤高出市场1~3元的价格进行回购;回购之时进行抽样检查,如果有一条鱼不能达到质量标准,整塘鱼将不予回购;

4.由于不同的养殖户鱼塘水质略有不同,为确保鱼的质量达到统一标准,回购的鱼再放进通威自己的特殊水环境里,通过生物技术对鱼进行2~3天的净养,以达到最优品质;

5.2~3天之后检测,所有指标达到国家无公害环保标准之后,再以“通威鱼”品牌上市。

这样,“通威鱼”当仁不让地成为市场上品质最高的人工养殖商品鱼。

2002年9月18日,中国首批有品牌的无公害鱼——“通威鱼”在成都隆重上市。“鱼也有品牌?”此举大大出乎人们意料,引起了市场轰动,首批10万公斤鱼很快销售一空。媒体认为这是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安全、健康、无公害”的鱼类消费理念、改善膳食结构、丰富市民餐桌的一件大事,更是通威做大做强水产业的重大举措。

2002年9月,“通威鱼”在成都隆重上市“通威鱼”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部门等的权威检测认证之后,销售点开始遍布成都伊藤洋华堂、沃尔玛、欧尚等高端超市及部分家乐福超市。由于产量低、品质高因而定位高端,价格昂贵,价格普遍比普通鱼贵50%左右,最贵的“通威鱼”(活鱼)高达60多元一斤,销路依然很好。

而提供给农贸市场和普通超市的“通威鱼”,即通威饲料养出来的鱼,除此不作更高的要求。这类“通威鱼”相对低端,但品质仍然比普通鱼好很多,并且贵1~2元,每月销售依旧超过100万公斤,并与川内各大餐饮企业实现了合作,大量进入餐馆。

这样,通威服务于社会,最终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多赢。此举直接加速了通威股份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

刘汉元坚信,水产品将是未来消费的主流食品。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吃鱼的好处。2005年,通威开始在四川各大媒体大力推广食鱼文化和营养,大有一改中国人饮食习惯之势。

说到鱼的营养,刘汉元总是孜孜不倦,语速加快:“众所周知,水产品是最好的动物蛋白,最易吸收,最易消化。”

对比欧美及日本的饮食特点,他打着手势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多吃鱼呢?羊肉、牛肉、猪肉,不是吃得挺好的吗?但是,与所有这些蛋白质进行比较,鱼类的蛋白结构是最平衡、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我们吃的牛肉、羊肉等,其脂肪100%是饱和脂肪,猪肉、鸡肉里80%是饱和脂肪,对人体危害更大;而鱼的脂肪都是不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有很好的效果。日本人均寿命世界最长,而且号称全世界最聪明。凭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以水产品为主要肉食,有着全世界最高的水产品人均消费量。”

而且,鱼生活在水中,人类生活在空气中,生活环境截然不同,所以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可以感染人类,但鱼同人类交叉感染的疾病几乎为零。因此鱼是人类最好的食物。

通威一方面对此大力宣传,一方面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几大城市周边进行“通威鱼”养殖扩张。2007年年初,全新的“通威鱼”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问世,而这次上市的鱼身上均有全新的“身份证”,这一创举使鱼实现了市场区隔,市场再次轰动。通过标签上的电话查询,消费者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鱼来自哪个养殖场、吃何种饲料长大、防疫检疫情况、养殖模式等所有信息。这一标签不仅是品牌识别符号,也是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直接拉动了销售。

这期间,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高附加值的罗非鱼片开始出口欧美、日本等地区。进入2011年,通威开始将二维码技术用于鱼的品牌识别和信息识别。一旦成功,“通威鱼”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

刘汉元终于将鱼的产业链打通了,实现了鱼的价值最大化。

此时的通威,不仅仅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形成的“小社会”的利益关系照顾得很妥帖,而且更多地兼顾了整个社会食品安全的责任。在假冒伪劣横行的今天,刘汉元和通威越来越多地用最符合人心人性的商业手段,开始给这个社会带来正向的利益平衡和道德建设。

其实刘汉元的努力,一直具备一种“商业社会学”的逻辑,兼顾着更多的社会人群的利益。特别是“通威鱼”的出现,使通威直接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种更深入介入社会肌体的社会角色,通威会做得更好吗?

“蓉崃模式”是怎样产生的

《基业长青》里说,“企业是逐渐演进的物种”,这在此后的通威得到了更明显的印证。通威更大的演进是在畜禽产业链上对“商业大道”的追求,这对刘汉元而言,已不仅仅是诱惑,它也是一种责任。虽然,仍然要算经济账。

因为一条两三斤重的鱼需要1~2年时间的生长才能达到上市规格,站在养殖户投资回报角度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资金周转周期;而一头两三百斤重的肥猪只需几个月就可长成,饲料用量更大,资金回报更加可观。加之中国人喜食猪肉鸡鸭而相对较少吃鱼,所以事实上从事畜禽饲料产销和养殖能更快地赚钱。

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小故事,促使刘汉元决心单独设立一个公司,专门来做畜禽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