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
3455700000039

第39章 追寻万事与万物的本质(1)

速度是任何物质、任何事物以及任何能量存在的方式。

——刘汉元

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为企业发展战略,刘汉元这才感觉心里完全踏实了。而且以此终极目标制定的发展战略,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具体操作和实现的。

技术是人能支配的事物之间的隐秘关系,而管理则是掌控事物运行规律的技术。

看清事物的本质和本源,直接在本质和本源上研究利用,这多么让人向往!最直接的状态最有效。

这种“短链逻辑”,是事物之间最本质最直接的关系,路径越短,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探寻万物深处的未知,这是何其精彩的人生!

企业经营只是这种精彩人生的体现形式之一,一面是企业经营,一面是探寻未知,二者相互依存,探寻新的价值。

好企业犹如水底的潜流,无声无形又势不可当。

最直接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其实自然万物的联系从来都是直接的,物与物、事与事,从来都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连接,纵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两个个体之间仍是如此。

是人自以为是地施加影响,违背了自然规律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复杂、模糊。在刘汉元看来,找回物与物、事与事之间最直接简短的关系,就是找回真理,也是掌握技术和发现最好的管理方法。

也许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许多事,我们都应重新思考。

发现世界的真相

“万物的和平在于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适当的位置上。”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曾如是说。刘汉元所希望的,也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秩序的平衡”,让一切存在的都各自回到应有的位置,实现永续发展。

但是,人类并没有这样做。

他直接问笔者:“你知道地球的地壳有多薄吗?”笔者还没回答,他直接说:“地壳相对于地球半径的厚度,比鸡蛋壳的厚度与鸡蛋的半径比还要薄,只相当于鸡蛋壳的1/3。而且几大板块挤过去撞过来,整个地球就像一个破裂的薄壳鸡蛋。鸡蛋的内部是静止的低温的,而地球这个破薄壳蛋的内部却是烧得发红的涌动的岩浆,随时都充满了喷发的危险。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薄壳上,人类还在不停地打洞、抽油,搞得千疮百孔,挖出来烧个几十百把年把能源烧光,然后弄得沿海最繁荣的地方全让海水淹掉。照这样的模式,人类无法永续发展。犹如抽自己的血来换饭吃,饭吃饱了血抽干了,人还是死了。”

听他说这席话,看得出刘汉元内心的悲哀与痛苦……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刘汉元其实是一个对万事万物的真相有着独特眼光的人。他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热衷于发现万物之间最神秘的关系。

他又问笔者:“世界存在的真相是什么?”

他说,是速度。是组成万物的原子之中的电子,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围绕原子核旋转而形成的一种“速度膜”,从而形成千奇百怪的物质形态。“换言之,万物如果失去了速度,这个世界将不存在,连本质都将失去。”他认为,速度是任何物质、任何事物以及任何能量存在的方式。

而万物之间的隐秘关系(规律),对人而言,就叫“技术”。

刘汉元是一个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有狂热探究兴趣的人。他曾经和几个企业家一起去拜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王传福,几个人一块儿深入谈了三个小时,然后刘汉元对电动汽车上的铁锂电池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电动汽车就是电池太大,需要把几百公斤装在车上。”他开始研究能不能将电池缩小,于是又开始研究与电有关的原子、电子、原子核……然后他发现了速度构成万物的本质。

最后他认为,如果在一个火柴盒里依秩序排列装满电子并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那么这辆车就可以永续使用不再充电了,但估计人类永不能实现。这时候的刘汉元还真让人眼花缭乱,他的一些想法很离奇,但又很具诱惑力。

培根曾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显然此时的刘汉元是一个解释者。

在刘汉元眼里,世界真的非常神奇。两次“鱼粉事件”之后,他开始研究单细胞植物微藻——地球上先于其他所有生物出现的一种光合作用产物——全球已知的达两万多种,它们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在水里生长,同时产生蛋白质、多糖、脂肪、色素、生物毒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某些种类的微藻可大量提炼生物柴油并可进一步生产出航空煤油,而有的微藻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相当于小麦的6倍、猪肉的4倍、鱼肉的3倍、鸡蛋的5倍,且消化吸收率高达95%以上,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优秀的纯天然蛋白质。

这不正是鱼粉的最佳替代品吗?进一步,它不正是人类粮食的替代品吗?

只要有水和阳光,它们就可以大量生产,就可以解决不断增多的人类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按推算,未来只需要目前耕地的10%就可以养活全中国的人口,健康水平还可以更高!微藻还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刘汉元淡淡地说:“地球原本是个覆盖满了二氧化碳的星球,正因为微藻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才开始出现,然后微藻又进一步进化成高等级的植物。这个星球,才进化成现在的模样。”

现在,我们何不回到世界最初的形态中去,直接利用微藻呢?

数千年来人类用战争杀戮手段争夺的,都是微藻亿万代递进衍生而成的生物质能源和化石能源。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蛋白质和能源的利用率变得越来越低,成为越来越有限的、低效间接利用太阳能的能源。一直以来人类都在走这么长的一条弯路,今天,刘汉元的事业终于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何不截弯取直,回到世界最初的形态即“元”状态中去,直接利用太阳能,并且直接利用最初最大量最简便的蛋白质来源呢?

太阳能就不必说了,微藻的具体应用方式很多,比如在厂矿企业里建一个车间,将企业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充入水中,只要有充足的阳光,微藻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不断生长,企业就可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源源不断地产出生物柴油、蛋白质……“人类世界完全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因为地球就曾经以此种简单的方式良性循环了亿万年!”因此通威倡导的,是看清事物的本质和本源,然后直接在本质和本源的层面进行研究和利用。“微藻不正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产物吗?”刘汉元说,“最直接的,往往是最有效的。这就是一种短链逻辑,整个利益链越短越有力越有效。”

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有人说刘汉元的“思想比财富更有价值”,他看到的是世界的本质、本源,根本和最初的状态,这就叫“元”。作为“元企业”的通威,几乎本能地对“元”状态的事物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兴趣。

回到本质中去,这是刘汉元最具魅力的智慧。

因此通威成立了专门的微藻研究所,为未来在此方面的发展全面展开研究实验。

管理深处的“短链逻辑”

这就是刘汉元,一个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者和运用者。从13岁进四川水产学校开始,就浸润在对事物规律的“研究”之中。从试验流水网箱养鱼,到生产出系数更低的饵料,到0.9的10次方内在含义的全新理解,到“蓉崃模式”的运用,到降低多晶硅成本的一系列探索,他所做的,总是别人没想到和没做到的事……探寻万物深处的未知,这是何其精彩的人生!而企业经营只是这种精彩人生的一种体现形式。通威的经营一如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企业经营,一面是探寻未知,二者相互依存支撑,从而产生新的价值。

企业经营中的管理也是如此,在刘汉元看来,“事物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一种路径最短、成本最低、关系最简单的关系”。扁平化就是管理简单直接化的一种尝试。那么在企业管理方面,刘汉元又是如何探寻这种本质关系的?

2011年几乎整个5月份,刘汉元都在为一件事生气。

4月28日下午,他对相关领导说:“各地分、子公司上午上班时间不统一,你们去拿一个方案,把全国各地所有分、子公司上下班时间统一起来,特别是上午上班时间。”因为集团有110多家分、子公司,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市,东西部跨度大,东部部分公司早晨8:00就上班了,中西部的公司多数8:30上班。时间不统一,刘汉元希望统一起来以便于工作和管理。

他认为,这样的小事不复杂,总部打电话问问东部西部主要的公司领导,提一下要求,统一一下意见,选择一个合理的时间确定下来,第二天就可发出调整作息时间的通知。

哪知相关领导却搞了一场运动式的民主大讨论,制作了表格下发到各分、子公司要求相关人员填写意见,然后分、子公司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关门在公司开会、讨论,这样一折腾,连同五一长假,半个月就过去了。刘汉元一了解到情况后,大为震怒:“不要什么事情都顾及民主,事事民主最终的结果是平均智慧加极低效率!”在春天水产饲料销售旺季到来之际,你们不去市场打拼,却关起门来为这等小事浪费时间?

刘汉元深感不可理解,在通威这个以讲究效率著称的公司内部,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销售旺季每一小时每一秒钟都是利润收入或损失的情况下,做事应该直接、简短、迅速有效,而不是去绕一个很长的弯路,这样做事显然成本大且效果差。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通过此事,刘汉元及时发现了公司管理的问题,在全公司严厉整顿此事,再次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并提出“三个决定”:“效率决定效益,细节决定成败,速度决定生死。”使整个公司的工作作风再次得到改观。

由此他再次发现,“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时时创新。同时他开始探寻管理的一个重要规律:在注意情商的前提下,管理是否总是有一条最简短、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当然,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方法必须遵循,通威一直要求不管是哪一层级的员工特别是干部要达到“德、能、勤、绩”的岗位要求,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同时管理是一门艺术,还要求做到“四Q发展”,情商(EQ)、智商(IQ)、逆境商(AQ)和责任商(RQ),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做不好工作。他认为,在“德能勤绩”和“四Q发展”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更直接、更短路径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通向管理效果的道路有很多条,最正确的道路,是最短最快的那一条。

那么针对企业外部比如养殖户的管理,最短的路径又是什么?除了经济利益,最短的路径,是直指人心。如果没有深入有效的沟通,心与心之间距离会非常遥远,如果实现了有效沟通,心心相印,距离才真正最短。

其实通威多年来所做的所有技术服务工作,也都是为了直指人心。

笔者看到的《通威报》,就充分体现了通威人直指人心的“短路径”操作。

创刊至今20年不间断的《通威报》已出版数千万份,读者除了1.7万名通威员工,更多的是千千万万的养殖户。这份报纸从过去的4开4版发展到现在的对开16版,持续、系统、完整地传播着通威的经营管理和文化理念,做得既大气又精细,既有企业大事、新闻思想,又向养殖户传播技术信息和方法,在通威文化的建立和传承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国6000多份企业报中,连续办报、从未间断过的年龄最老的几家企业报刊之一。太多没有到过通威的人,相互交流时提及《通威报》,反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从每一期的报纸可以看出,通威为了做好这份报纸,在全国建立了饲料行业专家作者团队和遍布全国各分、子公司的内部通讯员体系,并对体系进行了成功的管理和运转。相反的是,一些著名企业的企业报,不管是内容质量、版式设计还是纸张印刷,都做得相当平庸,甚至不能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