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能力培训手册
3461900000051

第51章 通过辨才识才加强领导能力(2)

(7)注重实绩

这是所有考察途径中最主要的一条。下属究竟怎样,主要应看他政绩如何,是不是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下属在一地主持工作多年,仍然“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什么工作也没搞上去,就不能说这个下属是优秀的。在今天的形势下,领导者要把有没有改革进取精神,能不能开创新局面,作为衡量下属是否优秀、是否有作为的重要标准。

(8)试用考察

领导者在正式任用某一下属之前,对他的各种判断和评价还没有得到实践证实,还不能足以证明他是否胜任某项领导工作的时候,最好给他一段试用考察期。经过试用确实称职,方可正式任用,否则便另选他人。领导者这样做,一可以避免主观判断的错误;二可以使其他下属口服心服,便于将来合作;三能使被选用者熟悉工作,获得经验,以便在正式任用后更加得心应手。

3.任人惟贤,公道正派

领导者褒奖人应注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应该以实践为标准加以检验而得知,在辨人过程中,最忌讳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

武则天的夏官尚书武三思就说:“凡与我为善者即为善人;与我恶者即为恶人。”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来识人,这在历史和现实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在识人用人问题上,有的人不是搞五湖四海,而是搞小圈子,拉山头,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与自己感情好的同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与自己感情、关系一般的,“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其实,这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识人,早在历史上就有人不赞成。“所谓考察,不是专靠自己的耳目之聪明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其行;欲审知其才,问其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所谓考察,不是专靠自己的耳闻目睹,也不是私下听某个人说了算。想要知道一个人的品德,就要了解他的行为;想要知道一个人的才干,就要听其言,观其行。

一个领导者,是否坚持公道正派、任人惟贤,是关系到人才命运的大问题。事实上,凭个人好恶、亲疏、恩怨、得失来看人用人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人喜欢听恭维话,把善于逢迎的人当成人才;有的人热衷于搞小圈子,对气味相投的人备加欣赏;有的人看重个人恩怨,凡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予以重用;有的人习惯于自己的“老一套”,偏爱于听一些“顺心”、“顺耳”的话。上述情况的存在,一方面容易使某些德才平庸、善于投机取巧,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被埋没,甚至遭受不应有的打击。

应当说,凭个人好恶用人,其主要原因是私心在作祟。然而,也有一些人本无其他用心,但由于思想水平不高和思想方法不对头,没有识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恶而不自知”,结果同样不能坚持公道正派、任人惟贤的原则。宋朝宰相张浚初次见到秦桧,觉得他言辞刚正,表情严肃,认为这个人一定正派,便起用了他,结果铸成千古大错。张浚的教训就在于以言貌取人,并没有了解秦桧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时常看到张浚式的人物,他们在看人用人上往往受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偏见和感情用事的左右。有时这种问题并无挟私因素,所以较之有意识的打击报复、拉帮结伙的错误,更容易得到一般人的谅解和容忍。也正因为这样,在上心安理得,在下有苦难言,其危害也就更加严重。

4.不拘一格用人才

领导者用人要有胆量,做到求才若渴,视野开阔,广泛察人、选人、用人,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因人而用。凡这些,都证明领导者会用人,反之就证明领导者不会用人。

近代诗人龚自珍曾大声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事实上,拘于一格,不敢大胆用人、灵活用人的领导者并不少见。他们的做法往往使得人才无法凸显出来,无法尽其所能,间接地使单位失去生机,失去竞争力。造成这种后果的领导者,实乃罪者!

要想避免失败,避免成为降低单位效率的负责人,领导者必须放弃保守的观念,大胆用人,灵活用人,不拘一格地用人。

所谓用人以胆,就是对人才大胆使用,不拘一格。

(1)人才从来都是培养而成的,对他们应当放手使用,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战风斗雨。

(2)办事情是否成功完全在于任用人才,而任用人才全在于冲破原有的格局。

(3)用人的原则:应当从一个人壮年精力旺盛的时候就使用他。

如果拘泥于资格,那么一个人往往要到昏乱糊涂的老年才会得到重用。

(4)对立下大功的人不要寻求其细小的毛病,对忠心耿耿的人不要找其细微的过错。

(5)提升的快慢不要仅凭一个依据。如果其才能可以任用,就要不限资历,越级提拔。

高明的领导者尤其要善于使用冒尖的人才。人们常说,“人才源于胆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假如大胆任用下属,可能就会使之成为人才;反之,就会泯灭一个人才的出现。

用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是否树立了鼓励冒尖的良好风气。最先脱颖而出的冒尖人才,究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局,这是造成人人争当先进的良性竞争局面的关键。具体的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1)及时起用,不可拖延

及时起用成绩突出的冒尖人才,把他们尽快提拔到关键性的工作岗位上来,造成既成事实,使热衷于造谣中伤的小人的阴谋落空,自感没趣,只得偃旗息鼓,草草收兵。

(2)大胆使用,不可怯弱

有胆识的领导者就应该意识到,人才最需要得到领导者的有力支持,有正义感的领导者要及时给予人才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选择一个适当的场合,向全体人员宣传人才的作用。

(3)鼓励使用,避免塌陷

对于少数躲在人群里散布流言蜚语的人,领导者只要一经发现,就应该不留情面,立即对他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迫使他及时中止对先进人物的诋毁行为。

(4)奖励使用,避免混杂

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人才以适度的奖励,不仅有利于鼓舞少数人才的斗志,激励他们更快地成长,而且也在公众面前树立起一批具有说服力和示范作用的榜样。

身为领导者,要想提高领导能力,要想成功,就必须要这样做。

因此,所谓“不拘一格”的关键是要领导者冲破陈旧观念与条条框框,融入现代“寓杂多于统一”的最高用人原则,力戒排斥异己、惟亲是用,而应该以单位利益为重,因事设人,因才而用。

5.二流人才也要用

高精尖的一流人才不是到处都有的,更多的实际情况是二流人才居多。二流人才指的是一些在学历、技能、年龄、政治条件等方面相对存在劣势的人,如学历较低;年龄大一些,45岁以上的人;手慢一点、脑子笨一些、劳动技能不如心灵手巧者的人;单位不爱要的女职员等等。二流人才并非指那些主观不努力,工作态度很差的人。

每个单位都有一些条件稍差的员工,领导者千万别把他们当累赘,只要把他们放在适当的岗位,他们就是人才,就是财富。

美国有些大单位己扬弃了“尽可能用最好的人员”的原则,奉行“找到那些素质低的人,发掘他们的能力即可”的原则。每个单位都有大量简单的熟练工作、脏累工作,即使现代化的企业也如此。

安排条件差的人去干,他们会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地工作,他们具有高昂的士气,创造出很高的工作效率,而不会有自卑感,沮丧感,不会感到大材小用。这是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期望值并不高。

某些企业用解除劳教者当装卸工,他们感恩戴德地工作,因为起码企业解决了他就业的问题。建筑行业招收大量农村临时工,这些工人的活儿很累,收入也不太高,可他们干得很起劲,因为这毕竟比农村强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单位都离不开二流人才,全是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组成的单位人才结构未必是最佳结构。

如果有人想,何必那么费事,干脆把二流人才全解除合同,改用优秀人才多好。实际上这样效果并不好,较优秀人才不一定能做好那些工作。比如你需要一位录入员,每日向电脑录入各种数据做市场分析,把这份工作交给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软件工程师,不需要多长时间,他就会感到工作单调乏味。失去了工作兴趣,自然就会出差错。

可如果你交给一位职业中专毕业的人来做,他会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并尽全力做好这项工作。

就一般单位来说无疑是需要大批精英俊杰的。可是雇用太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单位并不利,因为与他们地位相称的职位很少,一旦没有合适的职位,他们一定会不满意的。因此领导者一开始就要考虑,切莫用太多资历深、学历高的人员。不管怎样,二流人才也是人才。

6.激励人才

领导者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学会激励人才。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当一个人尽心尽力做完一件事后,他希望能有人对他说:“嘿,干得不错。”在单位工作的职员,无论他们是领导者也好,是一线工作者也好,都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的——谁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地干了半天,却得不到一点肯定,如果老是得不到肯定的话,下属今后工作肯定没有了积极性。领导者如果了解下属的这一心态,随时给下属以必要的鼓励,那么他就能达到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效果。人毕竟是人,取胜之心人皆有之,一旦获得成功,人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和奖励。

当然,给人的奖励是各不相同的,绝不是年终发一个红包或奖励支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上的鼓励。因为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往往能给人带来某种成就感,而成就感对事业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比钱更重要。

比如对于一个搞发明的人,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发明迅速地为人们接受,为人们带来方便,快速地转化为利润更受鼓舞呢?

物质激励在很多时候都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大多数人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物质鼓励不仅可以对个别干得好的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整个公司范围内使用时,更能达到鼓励全体员工上下一心,为公司的前程拼命工作的作用。美国的麦考密克公司就曾用物质鼓励的办法挽救了人心,挽救了公司。

总之,人是需要不断喝彩、不断激励的,这激励可以是实在的物质奖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精神奖励,究竟用哪一种,就需要领导者视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视被激励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了。但一定不要吝啬你的掌声,记住,给下属喝彩就是给自己的单位加油,给自己的能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