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胡雪岩商道
3467100000016

第16章 拥有胆识,敢于冒险就会赢得先机(1)

“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已成为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他们认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险,必须学会正视冒险的正面意义,并把它视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很多人的人生往往因冒险而改变,他们汲取冒险的生存智慧,用冒险赢得一切。

生意场上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谁做到敢为人先,那么谁就会赢。

在清政府的海禁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胡雪岩敢为人先,第一个与洋人做生意,于是他也成功了。

左宗棠给了胡雪岩四次发财的机会:一是命其负责组建常捷军的装备及粮饷,发了军火财;二是命其帮助建设马尾造船厂,发了技术及设备引进财;三是命其组建上海转运局,操办西征军务所需物资及军械,发了转运财;四是请其引进外资支援收复新疆所需的先进武器,又发了引资财。左宗棠给胡雪岩的这四次发财机会,每一个机会都要与洋人打交道,所以,胡雪岩财富积累的完成,大部分是他敢为人先与洋人做生意得来的。

胡雪岩自己曾说:“我胡某人之有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凑成的。”“两个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机会”指的就是海禁大开,可以与洋人做生意,另一个则是胡雪岩碰上了左宗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列强见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侵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的海禁。

中国的海禁一打开,洋商纷纷涌入中国,办银行的、修铁路的、卖军火的……各种各样的洋商应有尽有。但是洋商也很喜欢中国的生丝、茶叶、瓷器,因为这些在西方很畅销。

所以,和洋人做这种生意肯定很赚钱,但是当时的中国商人就没有几个能抓住这种商机,一方面是语言不通,另一方面是对洋人产生了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认为洋人为野蛮人,茹毛饮血,未经开化。另一种是因为洋人的坚船利炮接二连三地让这个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国家吃了败仗,人们一见到洋人就腿软骨酥,称之为父母大人。这两方面的原因就造成了中国商人不敢与洋人做生意。而胡雪岩却是例外,语言不通,胡雪岩就找到洋商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事业来。同时,胡雪岩从来不会认为洋人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也不会一见到他们就腿脚发软,而是平起平坐。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他能与洋人做成生意。于是,他在与外国人进行的丝、茶以及军火交易中大发其财。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李鸿章由于依靠洋枪队常胜军的力量连连大捷。郭嵩焘就把法国人日意格介绍给左宗棠,希望左宗棠能建立一只完全用洋枪装备的长捷军。日意格在找左宗棠的途中遇到了胡雪岩,于是把这一消息告诉胡雪岩,而胡雪岩也早已听说,上海的一家钱庄就因为承揽了常胜军的军火生意,赚了好多银子。这极大的诱惑着胡雪岩,于是他极力赞成左宗棠也建立一只长捷军,好从中赚取一笔。而此时的胡雪岩已是左宗棠的亲信了,左宗棠的一切粮饷都交由胡雪岩负责。所以,组建长捷军的军火全部由胡雪岩向洋人购买,而粮饷也全部由他负责。

但做军火是一种大买卖,需要大笔的银子,胡雪岩有做军火生意的机会了,但是却缺少银子,那么怎么才能弄到这比银子呢?胡雪岩首先想到的是向洋人借,但是当时洋人开的洋行都在上海,如果没有凭证,平白无故的洋人也不会借钱。所以就得先在上海开一家钱庄,于是,胡雪岩就派人在上海开了一家阜康钱庄的分店,并请左宗棠题了匾名。一切都办妥当之后,胡雪岩就开始向洋人的洋行借钱了。最后借款成功,于是再向上海的洋人购买常捷军的装备,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狠狠地赚了一笔。

以后左宗棠任闽浙巡抚,大力发展洋务运动,在福建建立船政局,建造轮船。胡雪岩又负责引进技术和设备,因此,他发了技术及设备引进财。等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的时候,负责镇压回族人起义,于是在上海组建上海转运局,任胡雪岩为负责人,操办西征军务所需物资及军械,于是,胡雪岩又大发了一笔转运财。

这种种活动,胡雪岩无不要与洋人打交道,通过与洋人做生意,胡雪岩实现了一笔笔财富的积累,最后成就了他的“胡财神”之誉。

生意场上敢为人先,是一种眼光敏锐、大智大勇的表现,这种精明之举在李嘉诚身上也有充分的表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所谓敢为人先,顾名思义,就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体现了勇立时代潮头、善开风气之先、敢于争创一流的胆识魄力。

冒险抓住难得机会

很多事情不能逃避,必须坚强面对,要冒风险,但还是在心底存留着那种逃避和找寻安慰的想法。其实,困惑和风险也是欺软怕硬的,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要时刻记得,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险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犹豫。优柔寡断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在清廷攻打太平天国初期,胡雪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提前得知了官票即将发行的消息。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铁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入眼便觉得异常,不同于一般的银票。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璧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二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平素刘庆生见识的银票不算少,但从未见过这种银票。因此,他问刘二爷,得知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抚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取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刘庆生将这两张银票揣入怀里,直奔胡雪岩处而去。

胡雪岩命刘庆生将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反反复复地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这种官票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更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灭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摇头,忧虑地说道。

善于察言观色的刘庆生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此时却是满脸沉思之色。

客人走后,当刘庆生问起胡雪岩的意见时,胡雪岩摇了摇了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才越有机会。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随时都要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刘庆生也是聪明之人,听了胡雪岩的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自觉获益匪浅。但是要掌握好跌涨的趋势,这就要靠自己独到的眼光了,这眼光岂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又从何而来呢?

刘庆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向胡雪岩请教。胡雪岩就此提出了他认为官票可行的几点依据:首先,京里发放这种官票,只不过是想聚敛银两,充实军饷,以对付太平军。其次,他认为太平军胜则骄,败则馁,不识人心,甘于守城,必不能成大器。现官兵得西洋利器相助,左、曾二位大人又带兵有方,故太平军必败无疑。只要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朝廷必将感激。到时候,无论做什么生意,朝廷必将一路放行,这哪有不发的道理?

由此,胡雪岩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述:记住,做生意就要将目光放远,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远,不要怕投资过大。只要能用到刀刃上,投资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下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的这番高屋建瓴的话语是刘庆生闻所未闻的,但再联想到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投资”一事,不由得大为钦佩,暗自赞叹。

两天后,杭州钱业公司召集同行开会,商讨如何处理上头交下来的20万两“户部官票”。刘庆生作为胡雪岩的代理人,在召集会上复述了胡雪岩关于“户部官票”的观点,并率先认销了2万两官票。其它钱业同行也踊跃认销,结果20万两的“户部官票”很快被认购完了。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钱业还出现此种景象,许多人对阜康钱庄很是佩服。自此,“阜康”这块招牌,不但在同行之间,而且在朝廷里,也立刻响亮起来,经过阜康钱庄转兑、私蓄的朝廷官员也越来越多。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刀头上舔血”的勇气,首先源于他对时势、对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勇气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最后决定,所以他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有惊无险,并稳赚巨额利润。

商场处处有风险,不敢承担风险,唯唯诺诺,是不会成大气候的,要想出人头地、称雄一方就必须具备大气魄、大胆识和果断的豪情。

风险越大利润越高,在当今激荡、迅捷的社会变革中,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并敢于尝试的,以静制动的保守观念使人无法借此领略风骚,铤而走险已频繁出现在那些光彩照人的创业者身影中,冒险精神已成为这个新时代中最畅销的口头禅,最有激励性的口号,最宝贵的财富。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商场上,总是经历无数的选择,每一个决定人生去向的转折点,都有着很大的风险。虽然眼前可能有几条路,可选择哪一条都是一种冒险,一种尝试。如果选择原地不动,就等于放弃,等于失败。只有敢于冒险,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冒大风险,创大机会

众所周知,在商场中投资,风险越小获得利润也会越小,风险越大获得的利润也会越丰厚。很多投资家为了获得丰厚的利润,甘愿冒着比别人都大的风险,可以说成功的投机家大多也是风险家。胡雪岩就是那种为了获利甘愿冒风险的人。

为了获取大收益,有时必须冒大风险。大赌注可能意味着大输,也可能是大赢。

胡雪岩在湖州做生意时,与洪帮势力的诚心结交,是其经营生涯中极为精彩的一笔。

这一年,王有龄补了湖州知府的实缺,要去湖州府上任。胡雪岩暗暗叫好,他早就有心要在湖州地面做生丝生意,但苦于无从下手。王有龄赴任湖州,自大一方,令行禁止,自己做丝生意谁敢不从?

想到就做,当夜,胡雪岩同王有龄在舱里促膝长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王有龄不懂经营生意,但会用人,他相信胡雪岩具有经济天赋,只要放手去干,必会大发利市。自然言听计从,支持他在湖州开办丝行。

当王有龄在湖州府衙大堂坐定时,胡雪岩的丝行也在湖州城开张了。

他原以为凭借知府大人的权势,湖州百姓自会源源不断将生丝送到丝行来。但开张几月,门可罗雀,眼见同业丝行生意兴隆,自己却无丝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