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十字架上的正义
3477300000001

第1章 序

近日,施鹏鹏博士将其随笔集《十字架上的正义》发送给我,并希望能为之作序。作为本书面世之前的读者,粗略看过这位学术新秀的新作,我欣然应允把自己的感受与印象写出来,作为一个短序。在学术氛围仍稍显浮躁的今天,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能与年轻学者们交流一下思想和观点。

我们正处在迈向法治与文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司法文明颇受关注。司法文明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标志,刑事诉讼文明则又构成了司法文明的核心。作为从事刑事诉讼和司法研究的学者,作者这部《十字架上的正义》史论结合、述论结合,深刻地揭示出了司法文明的丰富底蕴与要素。可以说,这是本著的价值所在。

望文生义,《十字架上的正义》好像是“宗教与诉讼”的故事,其实,作者并未将主题限制于宗教与诉讼,而是涉及刑事诉讼与诸多学科的交叉,包括文学与诉讼、历史与诉讼、艺术与诉讼、故事与诉讼等。作品涉猎范围较广,内容也颇有新意,大体而论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我一直认为:“法哲学研究范式主要不是‘创造的’,而是‘正在发生的’;不是‘自评的’,而是‘他评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没有‘惟一和绝对的范式’,只有‘不同和竞争的范式’。”因此,跨学科方法,也算是时下较为盛行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尝试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法综合运用以解决法律问题,以期突破传统法学研究中的一些局限性。《十字架上的正义》一书无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对宗教与诉讼、社会与诉讼、游戏与诉讼、文学与诉讼等新颖的命题作了不同程度的窥探,也得出了一系列较为新颖的结论,令读者对刑事诉讼有着全新的理解。

第二,可读性较强。与传统的专业论著相比,随笔集的内容具有发散性、流动性,写作风格也不拘泥于既有范式。通观这部作品,作者的文风平和,但思路开阔,想象力又极为丰富,内容及文字均具有可读性。有些体裁(神话、寓言、小说、艺术等)貌似与司法诉讼相距甚远,作者却能娓娓道来,在诉讼“内”与“外”之间游刃有余,通过鲜活的故事,解构深奥的程序法理,这不能不说是匠心独具,也反映了作者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第三,思想性与趣味性并存。作品既提出了一些极为深邃的命题,如正义的意涵、整体性危机、游戏规则与社会秩序建构等,也融合了当下极为新潮有趣的素材,如《哈利·波特》《死亡笔记》等。在我看来,深刻的思想、趣味的体裁、猎奇的视角、精妙的隐喻等,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刑事诉讼原本枯燥生硬的缺憾,使读者在愉悦的心情中感受思想的魅力。

第四,饱含学者及师者的热情。《十字架上的正义》还收录了作者的大学演讲以及自身的求学经历。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位激情四射的青年学者与法学教师。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学术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我们更需要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担当起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也期待施鹏鹏博士能如他在书中所写,“以最理想的信念、最渊博的知识、最诚挚的态度”去对待学术与学生。

当然,书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作者对许多宗教、文学及历史命题进行的过度的解读可能冲淡思想的链条,有些命题的关联性略显牵强。此外,作为刑事诉讼领域的研究人员,作者对时下发生的许多热点案件及社会事件关注不足,这不能不说也是一大缺憾。当然,作为年轻的学者,我非常期待施鹏鹏博士能保持时下的心境和激情,继续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用思想改变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构贡献力量。

是为序。

张文显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