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3479200000009

第9章 国内篇(7)

(三)高收视下的不同声音

虽然“宫斗”和“家斗”剧不断掀起收视热潮,但就在一些观众乐此不疲地投身于后宫嫔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家庭婆媳、夫妻间的矛盾斗争中的同时,社会各层面对于这类电视剧,却也产生了广泛的争议。

有观众调侃说,“如今的家庭剧,婆媳按谍战整,夫妻按打仗整,兄弟姐妹按军阀混战整”。对此种现象,也有许多专家和媒体表达了隐忧,认为剧中家庭成员之间你争我夺、纠纷不断,搞得鸡飞狗跳、家无宁日,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不利于良好价值观的传递和正确道德体系的重建。而“宫斗”剧中的情节曲解历史,对后宫嫔妃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过度描写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有成功,没有是非”等观念对大众的误导则备受人们诟病。2012年《人民日报》就罗列出后宫剧“缺乏历史感”“肢解历史”“胡编乱造”的“几宗罪”。[6]另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在2011年底下发文件,禁止在晚间19:00—22:00点黄金时间内播出“穿越剧”“宫斗剧”,并在2012年10月前都不接受该类题材的立项申请,对此类剧集的生产及播出都进行了限制。受到这一政策的影响,2012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行许可的古代宫廷剧仅有5部,较2011年的16部在数量上有明显的下降。

概括起来,对一些该类剧集的不同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的生活状态与冷漠的人情关系

一些“宫斗”剧和“家斗”剧让观众们看到的是一个沉重的、焦躁的、冷漠的社会镜像。如在《婆婆遇上妈》中,女主人公罗佳的婚姻成了一部混合血与泪的悲情故事——从婚前婆婆的极力反对甚至以跳楼相威胁,到婚礼上两家人大打出手,再到婚后被婆婆欺辱和污蔑,然后是丈夫的背叛。在故事里我们看不到爱情的美好,也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婆婆的阴险、丈夫的懦弱、女方家人的强势和霸道,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度扭曲的混乱家庭。电视剧《家产》,看似安定祥和的大家庭里却隐藏着重重心机。三个儿子为了争得更多的家产明争暗斗,使尽招数,而孙子甚至未过门的媳妇也在一旁煽风点火。尽管几乎所有该类电视剧无一例外的以大团圆结尾,但结尾的星火温暖显然抵挡不了充斥于数十集剧情中的冷漠和暴力。而《甄嬛传》中,宫中众人间更是以敌意、打压、陷害为主旋律,即便是昔日情同姐妹的好友为了争宠上位、获取荣华富贵也渐渐疏离,最终不惜反目成仇。这些电视剧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充满斗争、矛盾的家庭环境和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将我们身心停靠的港湾描述得如此混乱不堪,家庭、朋友所能给予的温暖和支撑在此也都荡然无存了。

2.扭曲的人性与极端的解决问题方式

在一些“宫斗”和“家斗”剧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让故事更富有张力,戏剧冲突往往夸张到极致。家庭关系中因为婆媳关系最为敏感,婆媳矛盾也往往会成为“家斗”剧的主要卖点,因此一些偏执怪异的婆婆形象便在荧屏上泛滥开来。如在《裸婚时代》里,婆婆要求怀孕的媳妇在上班时穿土气的大棉鞋,为防止媳妇穿高跟鞋,还专门在上班时间以送汤为借口去监视;在《夫妻那些事》里,婆婆求子心切,瞒着媳妇在汤里放入从江湖医生那里买来的助孕药,更进一步翻箱倒柜地对小夫妻的私密卧室进行搜查;《婆婆遇上妈》里的婆婆又是把头撞破,又是把腿摔断,只为拆散夫妻二人。婆婆的形象因为戏剧冲突的需要而不断被妖魔化,匪夷所思的行为和夸张过激的反应让故事在不断升级的狗血剧情中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不少该类剧中,不通情理的人往往还不只婆婆一人,偏执的婆婆肯定会遇到一个针锋相对的媳妇或者是强势的丈母娘;多疑的妻子肯定会遇到主动而不计后果的小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因为互不相让而演变成巨大的冲突等情节设定几乎成为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夫妻间、亲人间、朋友间没有基本的包容和忍耐,这种极端化表现家庭问题的方式,无疑会引发观众对生活如此无奈的无限苍凉感。

3.功利至上与狭隘自私的价值观引导

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也难以避免地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焦虑和挣扎,也会对曾经坚守的观念产生困惑和怀疑。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一部分电视剧创作者并没有为观众提供一种正向、积极地思考与行为方式,反而充分表现了功利至上、自私狭隘的价值观念。

虽然“家斗”剧数量众多,然而在这些作品里,却很难看到让我们为之感动,拥有高尚人格的人物形象。而且剧中造成问题激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矛盾双方都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缺乏相互间基本的体谅和宽容。后宫中嫔妃们在残酷斗争中,为打击对手而进行的各种作为,更是表现了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电视剧中充满了太多自私、狭隘,信奉着实用至上的功利主义理念的人们,善良、真诚等美好的品德被排挤得无立足之地,责任和奉献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念也荡然无存。

(四)直面人生并点亮蜡烛

所谓的“家斗”与“宫斗”剧,本质上就是家庭和宫廷类型剧。这两类电视剧历来广受观众喜爱,也产生过不少优秀剧目和经典作品。但是近年来,不少该类剧目为了增加戏剧性、悬念性,将矛盾冲突作为吸引眼球的主要手段,一味地制造冲突、放大矛盾,生硬地给剧中人物造成障碍,人物间“斗争”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和升级加深,以至于成为此类剧集的最大特征,故被业内外冠以“家斗”与“宫斗”之名。

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并不是认为,目前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一片混乱,该类型的剧集一无是处,同类题材的好作品也有很多。而是想借此来提醒自己和同业,要在尽最大可能地吸引受众、获取市场价值的同时,时刻不忘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自我的价值坚守。绝不能步默多克“黄色新闻”之后尘,以利用大众的猎奇心理,作为获取最大利润的手段。

作为业者,我们应该充分地了解:

媒介的一种重要属性就是社会的公器,而不能仅作为个人或小集团获利的工具,即使在美、英、韩、日等国家,对过多的、极端的反映家庭暴力、社会冲突乃至于匪警凶杀等内容的电视节目也是有所限制的。

作为业者,我们也应该明晰:直面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保证该类电视剧集长盛不衰的社会受众基础。而如何把握好市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关系,是电视剧创作者的一门专业的、也是道德良知建设的重要课题。

坚持传递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传播温暖和正能量,同获取高收视和高回报的市场价值之间并不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相反,充满人文关怀和高尚情怀的精品剧集,本身就具备吸引并征服观众的能力。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剧,都采取了轻松幽默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难题和困境,展现出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达观、昂扬、温馨的基调,带给人们希望、温暖和感动,同样也获得了市场的肯定。

总之,摆脱“家斗”剧中过度夸张走形的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和“宫斗”剧中不择手段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阐释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传递爱心美德,宣扬健康的价值观和成功的标准,是此类电视剧应该坚守的创作方向,也是新时期电视人的历史使命。

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写道: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既要直面矛盾,又要点亮蜡烛。作为大众精神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者,让我们共勉。

四、类型化发展与创新者生存——反特/谍战剧之市场观察

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众多的题材类型中,反特/谍战剧颇具传奇色彩,经历了兴起、爆红、跟风、调整、提升等不同的发展时期。什么是反特/谍战剧呢?根据CSM媒介研究的划分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谍战,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谍报人员打入敌人内部与日伪、军统、中统等展开殊死斗争的故事;二是反特,指新中国成立后破获国民党潜伏特务、当代国安人员与窃取国家机密的间谍组织斗争的故事。2012年,反特/谍战剧又掀起了新一轮市场浪潮,《悬崖》《青盲》《飞虎神鹰》《密使》《与狼共舞》等剧在荧屏上风起云涌。就播出与收视来看,反特/谍战剧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反特/谍战剧之市场特点

1.后起之秀实耀眼

现在的反特/谍战剧无疑是制作和播出势头两旺。纵观其发展历程,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是酝酿时间长,萌芽期的成长断断续续。中国的反特/谍战电视剧开始于1981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随后便是十年的沉寂。一直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又有了一部《76号魔窟》推出。接下来有影响的作品包括,1996年郑晓龙导演的《无悔追踪》、1998年李幼斌出演的《血色黎明》等。1981—2004年,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反特/谍战剧一直是一支刚刚露出潜力的小幼苗,每年的制作数量都不超过4部,且整体风格中规中矩,还存在脸谱化、程式化的痕迹。

二是明星剧目对反特/谍战剧的兴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5年,12部反特/谍战剧引发了第一个制作的小高峰。《密电风云》《古城谍影》等剧受到市场欢迎;《国家机密》在央视播出影响广泛;《暗算》犹如一匹黑马,凭借精妙的剧情设置、新颖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制作风格一鸣惊人,先后在18个省卫视频道大面积热播。自此,无论是制作、播出、还是收视市场,都发现了反特/谍战剧的独特魅力,该类题材步入快车道,制作量逐年攀升,并涌现出一批堪称标杆的明星剧目。2006年反特/谍战剧的产量为13部,2007年为15部,到2008年《潜伏》横空出世时,年产数量已突破20部。而《潜伏》的持续热播,又极大地刺激了该题材的大繁荣。2009年该类题材剧制作量已高达34部,2011年突破40部,还出现了《借枪》《悬崖》《黎明之前》等颇具文艺范儿的高品质剧目。2012年反特/谍战剧的制作量有所下降,为26部。这种制作数量的起伏波动,一方面和政策规定有关,一方面也是市场自动调节、博弈的结果。

三是大腕云集,星光熠熠。反特/谍战剧自发展以来就吸纳了众多实力派演员参演,王志文、刘佩琦、李丁、柳云龙、黄海波、吴秀波、唐国强、邓超、张涵予、段奕宏、王学兵、张嘉译等均曾出任主演。不少如今的一线演员也因为反特/谍战剧而名声大震,例如柳云龙凭借《暗算》声名鹊起,孙红雷、姚晨在《潜伏》播出后演艺事业如日中天,吴秀波因为《黎明之前》而为人熟知。

四是类型化、生产初现端倪。产生了一批以反特/谍战剧见长的编剧和导演,出现了编导演“铁三角”组合。例如,于立清导演创作出《天字一号》《红色档案Ⅲ之凤凰迷影》《新英雄虎胆》《新虎口脱险》《暗哨》《幽灵计划》《雾都魅影》《黑玫瑰》《喋血钱塘江》《决战华岩寺》《绞杀1943》《血色玫瑰之女子别动队》等剧,堪称劳模。刘进导演了《秘密列车》《告密者》《悬崖》等;刘江导演了《黎明之前》《风语》《誓言今生》等剧。编剧兼导演钱雁秋和演员张子建、梁冠华合作了《猎鹰1949》《飞虎神鹰》《平原烽火》;编剧钱滨、易丹和导演毛卫宁共同合作了《誓言无声》《数风流人物》《身份的证明》《誓言永恒》。

五是播出比重逐年递增。CSM媒介研究收视调查数据显示,18:00—24:00时段,全国80城市,反特/谍战剧的播出量在2007年不足4%,2008年突破5%,2009年已近10%,2011年接近13%,2012年保持在12.8%。

从不同播出平台看,反特/谍战剧在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播出比重高出平均水平。2011年省卫视、省地面频道的播出比重均超过14%;2012年省卫视有所回落,但也达到了12.3%,省级地面频道达到13.4%的比例。反特/谍战剧在中央台2009年的播出比重较高,随后两年下降明显,2012年因连播几部反特/谍战剧(《强者风范》《大营救》《香草美人》《密战峨眉》《博弈》)而比重增至7.2%。

2.原创剧本占七成

通过对晚间黄金时段已播反特/谍战剧剧本来源的统计,发现主要由三类构成:

一是以原创剧本(包括先有电视剧后有小说)为主。原创剧本2007年占所有反特/谍战剧的近六成,且逐年递增。2008—2010年,每年原创剧本的播出比重维持在66%左右,2011年突破70%,2012年达到77%。

二是根据流行小说改编的剧目,约占反特/谍战剧的20%。这类剧本来源的反特/谍战电视剧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许多剧凭借原著小说的影响力而先声夺人,更惹人关注。2007年播出的反特/谍战剧中有29%根据小说改编,2008年占到22%,2009—2010年略有下降,在19%左右,2011年之后这一比例回升到约24%,2012年又回落到18%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