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唐见证:大明宫
3488000000005

第5章 宫城遗址(3)

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

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驻有雄厚的兵力。

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朝廷,乃至整个国家。所以,玄武门是历来攻打大明宫的兵家必争之地,地位非常重要。

(三)其它建筑遗址

大明宫遗址北部是宫廷园林区,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堪称唐代园林建筑的杰作。有人称“蓬莱池”的大明宫太液池和诞生梨园戏曲的大明宫梨园等。

1.太液池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的北部,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遗址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孙家湾村南,地处龙首原北坡下的低地上。

传说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那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来居住。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入海寻找仙人,未果。汉武帝想念不已,便想出一个办法。他派人在长安建章宫的北面挖一个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为山,高六十余米,造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如是历代相传:凿大池比作大海,堆三座土山比作仙山。唐大明宫太液池也是如此。

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据了解,太液池中的三座仙山目前已有两座确定了具体位置,其中一座为蓬莱仙山。

蓬莱仙山位于太液池西池的中部,是太液池的主岛。考古工作者对其南岸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些水池和亭类建筑遗迹,在岛的南边,还分布有两组立石组成的景石群,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蓬莱仙山原是座园林式的风景岛屿。

从底层堆积及太液池遗址西岸中部和北部的发掘来看,近岸处在耕土下层就见到晚唐时期文化层,而在离岸较远的发掘区西部,晚唐文化层却处于现地表下一米左右,这说明晚唐时期西岸地势或活动面是起伏不平的,总体来看是东高西低,近岸略高。

在对太液池水边建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水上干栏式廊道建筑和水榭建筑。东区的中段壁上多有柱洞的残痕。再往北,在池底青灰色淤泥上,也清理出多个磉墩坑,形状均不规则,坑壁和坑底都有柱洞残痕。

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清理出一条宽沟以及沟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组建筑遗迹。宽沟的平面呈V字形,折口向北,折角135度,沟长70米,宽13米,深1.3米。

建筑遗迹位于沟底,主要保存有16排的圆形柱洞,每排柱洞又由两行平行的柱洞组成。这些成排的柱洞组成了10余个建筑空间,使整体呈均衡对称的双翼式。

在沟底的生土面上,可见明显的浅灰色薄层淤泥,显然沟底曾进过池水,专家表示:沟中建筑原为水上建筑。这种专门挖沟,然后在沟中进行建筑的方式还比较特殊。

在沟底,还发现了栏杆石等七八种青石质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不少花纹砖、方砖、莲花纹的瓦当等。专家推测,这组水上建筑肯定规模不小。

尤其是位置离池岸最远的几个磉墩坑,分布比较集中,平面上围成一个长方形。在岸坡和池底的磉墩坑内以及附近发现了较多烧残的建筑石构件以及大量的灰烬等火烧遗迹。

根据上述情况初步推定:池内建有一处干栏式的水榭建筑,池内围成长方形的磉墩坑可能就是该建筑的基础遗存;水榭和岸池之间有连接的廊桥,彼岸上的磉墩坑应该是其基础遗存。

太液池出土文物种类也较多,计有砖瓦、石制品、陶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及其它等七大类。在出土的砖瓦中,多见带铭文的长砖、方砖、板瓦、筒瓦。铭文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纪年或月份、窑名,如“匠趙吉”“使窑”等。陶瓷器中则有制作精美的三彩注壶、三彩盆、三彩枕以及带“官”字款的碗底等。

考古工作者还首次发现了一枚圆形的唐代钱币砝码。砝码制作精美,当面正中饰一莲花,环花有三朵祥云,其发现是研究唐代钱币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太液池还发掘出土了一些数量较多、大小不一的蚌壳和螺壳类水生动物及打水用的汲水器等。

太液池是唐代最重要的皇家池园,位于大明宫内廷,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场所的中心地区。据史书记载,大明宫太液池环池有游廊400间,从池北至玄武门,有多处殿堂楼阁。

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曾经在《太液池歌》中描绘的情景又仿佛浮现于世人面前:

腥鲜龙气连清防,花风漾漾吹细光。

叠澜不定照天井,倒影荡摇晴翠长。

平碧浅春生绿塘,云容雨态连青苍。

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太液池始凿于634年,龙朔二年时正式使用,直至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而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池遗址后来已被现代城市所覆盖。

2.梨园

梨园位于大明宫太液池一带。这里是皇室游乐和休闲的地方,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离宫别殿,酒亭球场。

史料记载,唐玄宗酷爱音乐和舞蹈,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天赋,由他倡导并确定把梨园作为音乐、舞蹈、戏剧活动的中心,从而使唐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歌舞戏剧综合艺术学校,唐玄宗也因此被尊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鼻祖。

梨园有内廷梨园与宫外梨园,两种都是培养选拔音乐人才的教育机构。内廷梨园是唐玄宗亲自执教的地点,教学内容是对梨园艺人传习法曲。

梨园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家,如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永新等,他们皆为梨园艺人。这些人成为当时音乐界的精英,为唐代音乐的高度兴盛及其音乐分工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唐中宗时,梨园还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榭亭球场等,专门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

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人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

唐玄宗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为更进一步提高乐工、乐伎的音乐素养与技艺,使乐才源源不断,在梨园法部专设了一个音乐“少幼班”,即小部者。

“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为唐代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储备。这种对于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性的音乐教育尝试,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少见的。

此外,梨园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艺术团体,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排练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谁要是弹错或唱错了,马上就会听出来并加以纠正。唐玄宗还善于打羯鼓,常常亲自为乐队击鼓。

一次梨园排戏,唐玄宗李隆基看得兴起,也换上戏衣,参加表演,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很成功。

梨园的设置,对唐代歌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玄宗李隆基对此是有贡献的。所以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则称为“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而唐玄宗李隆基理所当然的被尊为梨园神了,也有的人叫他“老郎神”。

为什么俗称梨园神是老郎神呢?因为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老”是“小”的呢称,小儿子常被叫作老儿子。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也就是小儿子,即老郎。唐玄宗也常称“三郎”。

在史书有关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记述中也有三郎之说。这就是三郎的由来。唐玄宗李隆基在梨园给梨园弟子们排练时,常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练,别给三郎丢脸!”

过去在戏班子的后台,都会见到戏班所供的一个神龛,龛中有一尊神像,是个白脸的漂亮男子模样,身穿黄袍。这就是他们戏曲行所供奉的行业神“老郎神”,也就是梨园神。这位梨园神是谁,不消说,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在梨园里,宫女谢阿蛮倍受皇帝宠爱,所以一直跟随唐玄宗。她不仅是唐代时的舞蹈家,她还是我国著名的宫庭歌舞艺术家,她擅长舞蹈,尤其以舞《凌波曲》而流传于世,她是唐昭应新丰人。

《太真外传》记载道:“阿蛮,新丰女伶,美舞,上与妃子就按于清元小殿内,宁王弹筝、上羯鼓,妃子弹琵琶;李龟年吹觱篥;张野狐弹箜篌,贺怀智拍板。自旦至午,欢怡异常。曲罢,妃子命侍儿红桃取红粟玉臂支赐阿蛮。”

这些唐时的舞蹈家、音乐家、宫庭歌舞艺术家欢聚一堂,酣奏《凌波曲》,与相匹配的舞蹈者,必然是当时出类拨萃的舞蹈家了。

这良辰美景,人间妙曲,配上阿蛮那罗袖飘香,水出芙蓉的舞姿,简直是人间仙境了。

通过对大明宫遗址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含元殿以及太液池等建筑内部构建的分析,不难发现大明宫的建造体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建筑思想,同时还有时代特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