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唐见证:大明宫
3488000000009

第9章 传说故事(1)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发生过许多动人的并流传至今的传说和故事,而关于大明宫建造的始末和传说更是引人入胜。

(一)大明宫名字的由来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中规模最大而又最豪华壮丽的宫殿群。它虎踞于城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在其上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

那么,它为何要建在高高的龙首原头,又为何要以“大明”两字为宫名呢?关于大明宫名字的由来的确有一段名不见经传的典故。

据说,李渊和李世民初建唐朝时,长安城内只有太极宫这一处皇宫。而这太极宫也不是唐朝新建的,而是隋朝旧有的。李渊做了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后,就想着另辟新的豪华富丽的宫殿,以尽享人间安乐,但由于李世民和众贤臣的劝谏,只得作罢。

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即唐太宗,他尊李渊为太上皇,在宫中安度晚年。这李渊是个庸碌而又贪于享乐之人。他不满足于太极宫里享乐,嫌太极宫地势低,秋日潮湿,夏日闷热,更嫌太极宫里宫室狭小和陈旧,因此,整日里闷闷不乐。深深后悔当日在皇帝帝位上时,没有当机立断地建造一两处显赫华美的宫殿。

唐太宗见父亲不乐,在省问晨昏之时,也曾问过父亲有何不适和要求,但李渊闭口不说。日理万机的唐太宗便没有再深究此事。

不久,李渊终于忧郁成疾,唐太宗这才急了,但问父亲,李渊仍是不开口,他只好去问母亲窦太后。窦太后是个明理之人,她虽说出了李渊的心病所在,但又劝儿子不要动用府库之资另建宫室,让儿子一心一意地处理朝政大事,把劝谕和调理李渊的事留给自己。

但这回唐太宗不敢掉以轻心了,他降旨动用自己的私蓄在城北龙首原头的高阜上,为父亲建造一座临时避暑的夏宫,起名曰“永安宫”,盼望父亲住进去后,能够龙体康复,永享安乐。

谁知,刚刚破土动工不久,李渊就已病亡。唐太宗想:既然父亲未能住上,就建造给母亲住吧。于是,永安宫得以继续建造下去。

这天,工匠们正在挖大殿的地基,突然地下放出了耀眼的金光,工匠们不敢再挖,便去禀报了唐太宗。唐太宗亲临工地,命工匠们继续挖下去,挖着,挖着,忽见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目,原来是挖出了一面巨大的古铜宝镜。这面宝镜面若太阳,金光闪闪,背若月亮,清辉可鉴,四周花纹古朴,尘埃不沾。

唐太宗看后,认不出是何代的宝物,便谦逊地向随行的房玄龄和魏征等群臣请教。魏征示意房玄龄先讲,房玄龄让魏征先说。

唐太宗见自己的两位股肱之臣在打哑谜,便点将道:“请魏爱卿先讲讲吧,房爱卿随后补充,如何?”

魏征捋捋胡须,当仁不让地说起来。

原来,这面宝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象十分清晰,毫纤可见。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

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秦始皇却只用它来照宫里的宫娥彩女,但见“胆张心动者”,全部作为有异心者而斩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杀人如麻,但却留下了奸臣赵高等指鹿为马,专权误国,使显赫一时,匈奴也为之丧胆的强秦,顷刻而亡。

汉高祖刘邦初占秦都咸阳时,萧何劝他封了咸阳宫和阿房宫等所有宫室,金银财宝,子女玉帛、钟鼎狗马一律不要,仅仅装走了秦宫里的所有图书卷轴,再就是这面镇国之宝,即秦镜。由于有了这面宝镜,因此汉朝得以延续数百年!汉末,群雄争霸,秦镜不知流落何处?谁知数百年后的今日竟在龙首原上再次出世!

说到这里,魏征向唐太宗深深一拜,贺喜道:“今日秦镜出世,预示着大唐江山万古长青,此乃陛下齐天洪福所致,臣特贺之!”

唐太宗听后,急忙推开两个内侍抬着的秦镜,说道:“朕要此镜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胜于秦镜千倍万倍的明镜了!”

听到这里,魏征的脸红了,老成的房玄龄却不解地问道:“陛下的明镜何在,指予微臣一睹为快?”

唐太宗手抚着魏征之肩,说:“魏爱卿者,朕之明镜也!房爱卿,你说是不是了哈哈哈!”

房玄龄拍手也笑道:“陛下所言极是,微臣贺之!哈哈哈!”

魏征的脸被说得更红了,俯身辞谢道:“微臣何能敢与秦镜比高下!陛下过奖了!”

唐太宗正色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

在场的人都高声欢呼,大明宫就这样得名了。过了不久,大明宫的美名便天下流传了。

(二)大明宫改名的传说

大明宫竣工后,唐太宗果然以秦镜为其镇宫之宝,使其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明”宫。长安士庶都说:“每夜皆见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里大放光明,亮若白昼。”但唐太宗却始终没有搬到大明宫里住,他一直在太极宫中,依仗着明镜魏征等贤能之臣的辅佐,创造着“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后来,唐太宗的儿子李治登基,为唐高宗。这是个既懦弱无能,又喜享乐的帝王。他把朝政让给皇后武则天去处理,自己躲在深宫里玩乐。他借口太极宫地势低洼和潮湿,使自己得了风痹之疾,下诏重建扩修龙首原的大明宫。

钱从哪儿来呢?

李治舍不得掏自己的腰包,决定从百姓和群臣身上盘剥,以筹集重建大明宫的巨款。他下诏征收陕西、山西等15个州万民百姓的赋税,并且扣去在京全体文武百官一个月的薪俸,用来重建大明宫。他征集全国能工巧匠和数万民侠工役,日夜施工。

不知鞭死和累死了多少民侠工匠,终于在一两年的紧迫期限内,重建扩修起一座拥有21座门,24座殿,大量亭台楼阁和一个名叫“蓬莱池”的人工湖泊的豪华而庞大的宫殿群。

李治嫌“大明”两字对自己有讽谏之意,便改大明宫为蓬莱宫。随之便搬进去住了下来。他搬进蓬莱宫后,如同鱼儿得水,整日在蓬莱池中游乐,在蓬莱岛上礼佛,正事压根儿不管。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面秦镜,便到藏镜楼中去验看,想拿来照照宫女取取乐,谁知,寻遍了整个藏镜楼,以至整个蓬莱宫,哪里还有秦镜的踪影!

他气极了,把看守此镜的太监抓来严刑拷问。那太监叩头如捣蒜似地回禀说,打从皇爷御口改大明宫为蓬莱宫的那日起,秦镜便不翼而飞了!唐高宗听后,惊恐地瞪圆了双眼。不久,便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

虽然,唐高宗李治御口金言,改大明宫为蓬莱宫,但他以后的唐帝王却仍称蓬莱宫为大明宫,千百年来,在长安乃至天下,无人不知大明宫,但蓬莱宫之名却极少有人知晓。

(三)大明宫建设的传说

建设大明宫的工程浩大博精,其施工过程实难想象,先看看含元殿的建筑。含元殿是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据记载:

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

高宗于龙朔二年四月迁入大明宫,两月之后为大明宫各门、殿、亭取名。这时大明宫内诸多殿宇显然不能满足唐高宗和武后对宫廷各种盛大活动场所的要求,宫内还没有可以代表大唐威严与强盛的大殿,含元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

含元殿始建于龙朔二年,次年四月建成,历时一年。在经过实地勘察选定龙首原南坡后,朝廷即下令征调数以万计的工匠大兴土木。除砖瓦可以就地烧制外,石材和木材都是从全国各地运到京城的。据李华《含元殿赋》中描写:

命征盘石之匠、下荆杨之材、操斧执斤者万人。涉碛砾而登崔嵬,择一干于千木,规大壮于乔枚。声坎坎与青云,若神培而颠催。

终于建成了这座“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萃云末”的巍峨大殿。

推而广之,外面可以从李华《含元殿赋》的详细描写中看到修建蓬莱宫时采伐建筑用材的过程:在远离荆州和扬州等地方,近万名工匠携带着斧锯等工具进入深山老林,寻找合格的栋梁之材。

这种寻找是千棵树中挑选一木的选择,山谷中到处回响着树木倒下的声音。“势动连崖,拉风碎雷”,这些被选中的木材先从水路经过长江和汉水运至扬州,后自大运河至黄河,再由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河,最终运抵长安。

李华所说的千里寻一并不夸张,在含元殿遗址处有一座方形的石柱础,这个石柱础上部覆盆状的圆形部分是用来承载宫殿立柱的,由此可以推断出立在其上的立柱应该是巨型木材。

史书记载,大明宫的监造者为司农少卿梁孝仁。梁孝仁监督大明宫工程的进展,但是作为唐朝主管农业的官员,他不可能是皇家建筑的设计师。大明宫的设计者究竟是何人呢?

奇怪的是,如此巨大的建筑群,史书上却没有任何关于建筑设计师的记载。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大明宫建造期间,阎立本正担任唐朝政府的将作大匠。

阎氏一家深谙工艺之学,父亲阎毗曾为隋朝的殿内少监,兄长阎立德曾先后担任唐朝的将作大匠和工部尚书。阎立德设计了翠微宫、玉华宫以及唐太宗的昭陵,这是大明宫之前唐王朝最为重要的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