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艺术全书(第二册)
3493800000023

第23章 语言的力量(3)

2.自圆其说巧逆解

鲁迅笔下的阿Q自从出生以来便受到众人的讥笑,但近期却有朋友为其平反,认为“阿Q精神”是现代最有意义的心态调整法。朋友的观点得到在座众人的赞同。这样一来,一些让人们确信不疑的思想,虽然有合理性,但其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周全、要更新之处。假如你敢于“逆解”这些思想,提出新的观念且能说出道理,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就能产生非凡的效果。有人提到一个观点:“吝啬就是创造新价值。”他认为:吝啬这个词,从字的意思上看是个贬义词,但吝啬的含义是把自己的全部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人们常常只从字面上、非生产性的一面去理解吝啬的含义,而没有从词的深处、生产管理的角度去发展吝啬的内在含义。现代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常常决定于企业的“吝啬”程度。这种观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惊讶之余产生共鸣。

3.认知和谐巧“借壳”

借壳,原是股市中的一个词汇,指某个上市公司因为某些原因致使经营困难,而有实力上市的公司经过与这种公司的重组资产、调整结构等方法,既能给旧公司新的灵魂,又促使新公司顺利上市,这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交流中,同样也可运用这一方法,即用大家熟知的某一形式,融入自己所表达的观点,使大家对“壳”的熟知和对“魂”的陌生中产生新的观念。

借物寓意的艺术

尽管用假托故事或是自然物拟人等等手法来阐述某一教训或道理,往往带有讥讽或劝说的性质。如联想总裁柳传志提的“鸵鸟理论”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他说:当两只鸡同样大的时候,另外一只肯定觉得你比他小;当你是一只火鸡,人家是一只小鸡,你觉得自己大得不得了吧,小鸡就会感觉他俩一样大。只有当你变成鸵鸟的时候,小鸡才会认为你大。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这种简单而新颖的语言,丝毫没影响所包含的道理的严谨和深刻,相反更具有启迪性,更让人津津乐道。

1.形象鲜明巧对比

这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语言,但拿谁和谁比,那学问大了。如日本三洋公司的井植薰说:“我在公司培养人才,用的是‘水涨船高’的办法,水是公司职工,第一是把水位提高,船是浮在水面上的人才,水高了,船才更高。‘水落石出’是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作为的结果,水干了,露出来的几位人才,充其量只是一般的吃苦的干部。”拿水涨船高与水落石出来比,对比鲜明,形象生动,效果集中,对双方的精心选择及对这种语言技能的灵活运用,因此可见一斑。

2.不落窠臼巧翻新

一种现象在形成后,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变成一种惰性的产生,长时间没有变化或变化迟缓,那再美的形象,再大胆的变革,也都会变成化石的,没有生命和朝气。从翻新法的角度来说,它是本体与喻体结合的,本体没变化,喻体可以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推翻本体和喻体的配合方法,从而丰富人们对本体的领悟和感觉。翻新的方法一般有:

①把一个高远、模糊、新意的事物通过想象拉到现实,和现实里一个普通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说到计算机软硬件的联系时,某专业人士生动地说:电脑是盘子,软件是菜,人为吃菜,才买盘子,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顺序。又比如有的企业家把“团队精神”比成“能打群架”,有的把它比喻“团长死了,营长就会上去,照样能打胜仗”等等,正所谓:境非真处即为幻,俗到家时自入神。

②把生活中的新形象、新事物、新词语等大胆地结合到翻新法的配合中,让人们对原本熟悉的东西产生新的想象和体验。如把做生意比成“像股市一样,牛市也好,熊市也好,都有人能赚到钱,主要看你怎么做”。

③展示自己的特长,用专业的知识进行生动的想象结合。如王码公司总裁王永民把成功、地位、金钱、名誉等比作“电荷”一样,在一个人身上聚集多了,“电压”才会升温,“高电压”让他人不能接近,自己也很危险,解救的方式是“放电”,把自己“接在地上”,“接地”,“放电”,返回“零电位”。用自然学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学中的心理,又怎能不是一种值得赞许的“组合技术”呢?

法国的丹纳说过:“一切典型永远可以更新,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而且天才的标识,独具一格的光荣,世代相传的责任,就在于脱出陈旧与传统的窠臼,走新的路。”只有我们善于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言谈永葆生机。

对话中眼神的力量

再也没有比当你兴高采烈地谈一件有意思的事而对方却环顾四周更让人尴尬的了。有的人边说话边看着四周;而有的人在听话时心不在焉。这两种人都没有基本的交流礼貌,所以,既要做一个专心的说话者,又要做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听者。在你对其他人说话时,都要看着他或她,不是一眨不眨地盯着,而是一直看着,这样你的听众就明白你没有分神。在她人对你说话时,千万不能东张西望的。就算你不在听,也不能表现出对四周发生的事很厌恶或很有兴趣。假如你的听众这么做,你可以停下来和他一起看,似乎你对他发觉的事很感兴趣。假如他问你在做什么,你可以说:“我很感兴趣你在注视什么。”继而继续说话,他会知道你的意思的。

通过眼睛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寻常的心理反应,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们对周围所有事情的情感都会不自觉地通过眼睛表达出来。看着你的眼睛,我就能知道你的心事。这可能有些夸张,但在讲话时,看对方的眼神的确比较容易知道对方讲的是不是心里话。很多人在和别人说话的时,都没有直接看别人的眼睛,或者眼睛四周、额头这个地方;而一般是把目光放到鼻子以下,如嘴巴、脖子等部位。假如你在和别人讲话时也只看着对方脸的下半部分,你就不能真正抓住对方的真实想法,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最先反映在脸的上半部,尤其是眼。脸的上半部会直接的反映出心里所想的,而脸的下半部就可以随意的做出想要的反应。因此,如果你只观察对方的嘴、鼻子等部位,你所看到的常常是对方通过伪装的表情,而不是最直接的真实表情。

假如你想和别人建立良好的默契,应将70%的时间观察对方,观察的部位是两眼和嘴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的信息会被正确而有效地理解。假如你想在交际中,尤其是跟不认识的人交往获得成功,那要以期待的眼光,观察对方的说话,不卑不亢,只带笑容和不时的眼光交流是常用的温和而直接的方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即便是稍纵即逝的目光,也会反映出让人想不到的大量的信息,表现出丰富的感情,甚至露出心灵深处的“秘密”。古罗马诗人奥维特说:“沉默的眼神里,常有话语和声音。”夫妻间多用“心照不宣”的目光来交流的,表现了关心、劝说和谅解。如在喝酒时,丈夫兴致高涨地频频举杯,妻子不用动嘴,只许眼睛一瞥,丈夫便能知道妻子是在提醒自己别贪杯。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眼神交流一样发挥着信息传递的巨大作用。不同的目光,有不同的心态,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被别人注视而把视线移开的人,一般自卑,有相形见绌的感觉;不能把目光集中在对方身上,且马上收回视线的人,多属内向性格,不善交往;听他人说话时,一边点头,一边不把目光集中在说话者身上,说明对来者及话题没兴趣;谈话时把目光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则表现出真心地聆听和理解;只顾关注自己的话,不看对方说话则是怠慢、冷淡、漠不关心的表现。仰视对方是尊重和信服之意;俯视别人,是故意维持自己的威严。带着笑容观察对方是满足和融洽,皱着眉而观察别人是担心和同情。面无表情的斜视,是一种鄙视;看完对方忽然一笑,是一种讥笑;突然怒目相对,是一种告诫和制止;从头到脚地注视他人,是一种审视。心存好感的两个人谈话,更愿意观察对方的眼睛;而话不投机的人在一起,一般都不会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不悦。

在实践中恰当地利用眼睛是很有价值的。假如你想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应注视他的眼光长一些,以示自信;假如你想在和对方的辩论中取胜,那你不能把目光转移,以表坚信。假如你不明白别人为何看你时,你就应注意下他的表情和目光,以便寻求对策。假如你和他人见面,感觉不自在,你就应把眼神转移来减少不悦。假如你和对方说话时,他心不在焉或不停地闭眼睛,你就应该识相地暂停。

劝说的艺术

曾有朋友很郁闷地说:当朋友遇到困难在我面前诉说时,我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其实许多人遇到这样的事,好像是空有一颗诚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其实是没掌握一些实用的劝说方法的原因,这里,向大家说几种常用方法供参考:

(1)颠倒黑白

一旦常规逻辑被打乱,人的思绪就会出现错误,丧失判断力,这是人们常有的心理特征。以打破对方思维为目的的辩论不应受到常规逻辑的束缚。

(2)利用正当名义

名义总具有给人希望、激发功名欲并引发对新生活渴望的力量。它对后悔的人和寻求奋斗目标的人都能起到鼓励作用。

(3)利用数字提高可信度

即便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只要摆出“以调查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统计数字,就能大大提升可信度,因为许多人都十分相信数据。注意,最好准确到小数点后,如“99.99%”。

(4)用事实进行反驳理论

对方提出某些观点时,用事实进行驳论。因为越说理论的人越没有素材,因此应用事实反驳。

(5)不要贪小失大

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形容为贪小利而失大利。有时应临阵应变、主动放弃芝麻。假如只顾眼前不受损失,可能会不能弥补以后更大的损失。只想当前利益就可能丢掉全局,即所说的因小失大。所以应具有放弃芝麻的意识。

批评的艺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这一辈子,谁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即便再聪明的人,也需别人提出指导改正。

批评是监督,是鞭策;批评也是一种关怀,是一种爱护。任你有多少缺点、错误,与你无亲无故,毫无感情的人,只要不碍他的事,就只会漠不关心、不管不问。只有良师益友,才会抱着对你负责的态度,以诤言相告。但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时候:朋友犯错,你忍不住大发雷霆,狂风暴雨之后,你会沮丧地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所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让你追悔莫及。这样看来,批评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

可如何做才既可以达到批评目的,又易于为他人接受呢?这就要求你懂得适当的批评方法与说话技巧了。此处有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1)以真诚创造和谐氛围

真诚的东西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这件事你已经尽力了,虽然最后还是有错”“也许你也不清楚是哪里出错了”。不要劈头就发表你的“牢骚”,要先营造一个尽量和谐的氛围。而出了差错的一方,往往都会本能的有害怕遭到批评的情绪。若是很快就直入正题,被批评的人或许会产生一种不自主的抵触情绪。就算他表面接受,可你却未必已经达到目的。因此,先使对方放松下来,再发表你的“慷慨陈词”。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Kiss and Kick(先吻后踢),这样的效果才会比较好。

(2)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时候,必须针对事情本身,不能对人。这样能够缓和对方的心理压力,若是将矛头直接指向当事人,可能在无意之中形成伤害,也于事无益。谁都会可能犯错,做错了,并不说明他这个人怎样。出错的只是他的行为本身,而不是他这个人。必须要记住:永远不针对人批评。

(3)解决问题而非一味指责

指责会使人陷入一种恶劣的情绪之中,进而影响理智和判断力。“我都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总是犯一样的错?”“简直是无可救药了!”这些责备对犯错者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批评的目的既然是改正错误,那此时你必须要做的是告诉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恰当有效的批评方法。不能一味“指手画脚”,应当让他明白:你并非要追究谁的责任,只想解决问题而已。你也有这个能力解决。

(4)以了解的态度适度批评

没人乐意犯错,特别在内心已经很自责时,更想要来自别人的心理支持。“我想你应很难受了”“我们找个时间一块分析一下失误原因”“我相信你以后肯定能做好”。这么说既能给对方留下面子,又给他搭了个台阶,不要由于一个小错误就被抓着不放,他的行动也会有所表现。“事情发生了,吸取到教训最重要”,做到既往不咎,点到为止。

(5)批评不是联欢会

被批评绝非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批评他人要特别注意场合和时机。没人想要在自己受到批评时来开一个什么“新闻发布会”。因此,为给被批评者留“面子”,批评之时,应当尽可能避免有第三者在场。不要让门开着,不要高声喊叫好像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似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语气越是“温柔”就越容易被人接受。

而对于虚荣心强、爱面子的人,可以用“表扬式批评”;对那些感情纤细、性格内向的人,可以用“谈心式批评”;此外,暗示也是一种批评的方法。

只有灵活运用批评艺术,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才能让他诚恳地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