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语言艺术全书(第二册)
3493800000033

第33章 语言的力量(13)

(4)巧托会配,不可狂妄

就交往过程来讲,尊贵的人才是交际中的主角,我们处于配角、次要的地位。这是交际的实际,也属于交际的规律,由双方交往的身份与交际的能量来决定。我们应当积极声援尊贵者,给予热情的配合,服从他们的需要,鞍前马后,听候调遣。这都合乎于交际现实,不仅不会贬低自己的“身价”,还往往能取得尊贵者的信赖。若是无法摆正这层关系,一味地炫耀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的才华,甚至于背弃或排挤尊贵者,一般都会适得其反。

小王总想要展露才华,使一位他十分尊重的老人能认可他。一回,老人在晚会中唱了段京剧,唱得并不太好,可依旧赢得了不少掌声。小王就想,自己也唱一段必定会使老人产生知音之感。他一段京剧唱得高亢嘹亮,老人在台上就觉得非常不自然。小王虽然出于好心,但这样的表现,老人怎么会和他发展友谊呢?

(5)主动真诚,做出姿态

尊贵者的举止往往和他们身份与地位是一致的,一般他们是不会主动和我们做交往的。我们平常人,身份和地位都比他低,应当要充满真诚,主动积极,先跨出那一步,摆出友好姿态,这既属于尊上敬长的美德,也是一个交际惯例。

小孙在某次会议上认识了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但是他只是个普通人,又属于小字辈,自然没能引起文学家的注意。可是小孙觉得很自然,更不曾气馁,每到节日他都会寄贺卡给这位文学家。文学家终于记住了小孙,并和他发展了深厚的友情。

(6)求助求教,接受呵护

尊贵者同时象征着力量,在他的面前,我们相对都很稚嫩弱小。因此应当接受且求得呵护。这一来确实是我们和尊贵者交往寻求与迫切想要获得的东西,二来身为尊贵者,他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施予与扶持之乐,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寻求呵护一是应尊重尊贵者的意愿,二是应得宜适度,不能一味依附仰仗着尊贵者。这也包括适当的求助和一定层次上的求教。这能够得到尊贵者的认可,并轻松得到他的友情。

小明对学校中某位知名教师非常敬重,主动前去拜他为师,请教很多问题,寻求指点和扶掖。因为小刚尊重对方的作息习惯和秉性癖好,因此每一次请教都能够有所收获。而经过一次次的请教,那位教师对小明也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渐渐发展出很深的友谊。

初次见面巧应对

先声夺人不仅仅由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引人注目的好方法,更是一种把自己推至人前的有效技巧。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碰见初次见面的人,如果想日后还能再见,且依旧是朋友,那第一印象就十分关键了。大多数人在自我介绍之时,往往含糊地念出名字或是递过一张名片来就算结束了,实际上这是对制造好印象的良机的一种浪费。

人和人之间能不能顺利、和谐地相处与沟通,相当大程度上在于初次会面时的寒暄介绍。首先应当介绍自己,使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对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因此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对自己做简明扼要的介绍,给对方或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才是妙招。

我有个朋友叫“吴首民”,每一回自我介绍时,他都会说:“敝姓吴,上口下天的吴;叫首民,首就是首领的首,民是人民的民;吴首民的意思就是没有头的人民了。可是,这并不代表我就缺乏头脑,人们常说名字和人互补,由于我过分聪明,家人才为我取名为吴首民,想着平衡一番。”这番话常常能引来听者的大笑,对这个名字自然也就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不妨花些心思为自己的名字做一番设计,让对方更加容易记住它。

在某个新同事的欢迎会中,同事们的自我介绍都结束了,主持人转向一位姗姗来迟的人说:“你请也作一下自我介绍吧!”

这个来迟的同事站了起来,用一副深沉的表情说道:“实在对不起!我今天迟到了,那是由于我刚刚在外边被撞了。”

霎时间,听者的脑中划过疑问。难道是车祸?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等着他讲明究竟。

“……这个说来话长,我和一条狗相撞了。”

大家被这出乎意料的说明逗得哈哈大笑,尽管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却一下吸引住了大家。

在刚刚见面的自我介绍之中,若是只介绍姓名,提供给他人的信息就实在太少了,让对方没办法找出话题和你谈话。因此,你应当在介绍过姓名之后,简要地讲一下自己其他方面的一些资料,比如兴趣、爱好之类,让听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你,获取更多的信息同你展开对话。比如:“我爱好户外运动。”“真的?我也非常喜欢。你平日里都做哪一些运动啊?”“我一般会打球和跑步……”如此一来,两人就可以展开愉快的谈话。

克服怯生敢说话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之中阐述了人际交往抑郁症,怯生就是造成抑郁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怯生,在陌生人面前就可能出现语无伦次、舌头打结的情况,越是想将话说得出色有条理,就越是词不达意。这就好比一个第一次登台演讲的人,越是准备得充分,讲话的效果越会打折扣。

怯生是种心理状态,而自卑感是这一状态的根源。许多人初到一个陌生环境中都感到不适应,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敢在和陌生人做语言沟通的时候说错话而让人讨厌。类似的自卑心理当然会让他们往往无端地默默责怪自己某句话在某个时刻讲得太过唐突,结果破坏了和人沟通的融洽气氛。有的人想到自己和陌生人一起时战战兢兢,就算冒出一两句话竟然还没管住自己的嘴,实在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掉。然而,这样的“自责”只会让自己更加紧张,对自己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越是告诫自己下次不能再说错话就越会说错。如何避免由于怯生而造成的语言交流困境呢?在这里我提供几种办法,各位或可一试:

(1)问话探路法

将对方想成一般的过路人,就好像问路一般,找些自己心中有数的问题佯装不知,请教于对方,这样一来你就获得了言语中的主动权。不管对方回答的是对是错,你只要洗耳恭听,就算对方讲得不对,你也要“将错就错”地致以谢意。由于这种问话探路并不是为了要获得一个答案,只是为了将你与对方语言交流的闸门打开。一旦你们对话的闸门打开了,你就可以顺势而下,本来存在的陌生感也就自然消失了。

一般情况下,没人会故意地回绝一个虚心请教的人。只要对方能够理会你,你预期的社交方案就成功了一半了。自然,这个方法听来似乎有点儿虚伪,可是对于怯生者来说,却不失为一个树立自己谈话信心的有效方式。

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同一个陌生人搭话,如果和一个团队交流,就不适用了。

(2)轻松探微法

初识一个陌生人,有的时候只用抓住对方工作、生活之中的某一细节,就能非常顺利地敲开彼此的沟通之门。

留心观察一下你遇到的陌生人,注意他们是不是有较为特别之处,例如对方的穿着上是不是带着有异族风情的装饰物,他所使用的手机款式是否你十分青睐,对方抽的香烟的牌子怎样……说出这些细节问题能够立刻引起对方的兴致。交谈的话题最好能选择节奏较为明快轻松的,不必费尽思量,如此一来就不会令人对你搭话产生反感。有时就算不说话,只是向对方投以会心的微笑,就能拉近双方的距离。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战胜自己的怯生心理,勇敢跨出一步,难道路还会走不远吗?

开口交谈找话题

有人或许会说,我并非不敢同陌生人讲话,只是我面对着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真的不知到要说些什么。作为社会交际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和陌生人主动开口搭话,能够让人认识许多有趣的朋友。

从一个人的举止,服装,谈吐之中能够看出他的精神状态,心情好坏以及生活习惯,心细的人可以在对方身上,以及所处的环境等等找到交谈的突破口。通常情况之下,在谈话之前应当首先观察对方与自己有何相通之处。比如,你和他都一样穿了双耐克的篮球鞋。你就可以用耐克鞋做为话题来开始你们的交谈。

找到了话题,接着的问题就是开口的方式了,这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法之一是自言自语。比如,“天气实在太热了”,对方一听这句话就可能主动地做回答,谈话也就进行下去了。

方法之二是用动作作为开场。比如,随手替对方放一下行李箱;也可以从对方的口音特点入手,打开交际局面,比如:觉得对方有上海口音,问:“您是上海人吧?”话题即可就此展开。

方法之三是通过“问”的方式来开始谈话。倘若对方是个医生,那你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门外汉请教对方,“这段时间禽流感似乎在流行,你们肯定又忙着给人们打预防针了吧?”一句与热点或新闻有关的话,与此同时又能贴近对方的工作,属于最为得体的问题,如此一来,对方就会开口了。你可以接着往下谈,再谈谈免疫,说说环境卫生,讲讲成药等等,只要对方不觉得烦,你大可以一路和他聊下去。

可以灵活地运用上述“三板斧”,可以让你轻松同陌生人的搭讪。

比如在电梯里,往往每个人都是默默站立,眼视前方。这好像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让我们在电梯之中谈话。实际上,电梯是个令人进行简短寒暄的极佳场所。仅仅需要几个眼神的接触和微笑,再说一声“嗨,天气真是不错”或是“电梯怎么这样慢”,不管什么话题都可以打破沉默。这是毫无风险的练习方式,你尽可满怀信心地去尝试。由于你非常明白,在电梯中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也许你再也不会和这些人见面了。

另外,在平日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并不知道,或者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都要注意避免去问他。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对方的兴趣,并非要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如果可以让答者回答得非常开心,与此同时又可以增长你的见识,那就是提问最高级的本领了。

曾有位西方学者说过:“如果我们无法从任何一个见到的人那儿学到一些东西,那就算是我们交际失败。”这句话非常发人深省,能够虚怀若谷的人常常是受人喜欢的。因此,提问不仅能打开谈话的局面,还可以让你从对方的答复中学到很多你以往不知的学问。

许多人都认为和陌生人开口说话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好像要给一块铁板钉进一根钉子,真是不知该从哪下手。看见有的人和陌生人能一见如故,真是特别羡慕,可是自己就只能和对方四目相对,没话可说。

小刘出差在一家旅店投宿,就亲眼看到了一幕初见如故的场景,颇多收获:一个比小刘早住进房间的人在悠闲地看着电视节目,又有一个客人走进来放下包,稍加整理后,泡了杯浓茶,一边喝一边研究那位看电视的仁兄:“同志来了很久了?”“比那位只是先来一刻而已。”他一边指着正看着书的小刘一边说道。“听您的口音不像苏北人啊?”“我是山东枣庄的!”“啊,枣庄真是好地方!我读小学的时候就从《铁道游击队》那本连环画上读到了。我三年前还去过一趟,特别有兴致地逛了一圈呢。”一听这些话,那个枣庄的人立即来了兴致,两个人就从枣庄和铁道游击队开始聊,那个亲热劲,不明就里的人只怕还寻思他俩是一起来的呢。随后就互相递名片,一块吃晚饭,睡觉之前俩人竟然还在各自身上带着的合同上签下了名字:枣庄来的老兄订了苏南客人造革厂出产的一批风桶;苏南的人则从枣庄客人那儿搞到了一批价格相当合理的煤炭。两人的相识,得以交谈成功,关键在于彼此找到了“枣庄”和“铁道游击队”这两个双方都熟知的共同之处。

由此可见,同陌生人谈话的关键在于找到彼此的共同之处。那要如何才能够找出自己同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

(1)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有个退伍军人坐车和一个陌生人相遇,二人的座位正好在司机的后面。汽车开车不久居然抛锚了,司机车上车下地修了好一会还是没好。这个陌生人提议司机去把油路再检查一下,司机半信半疑地去试着一查竟然真的找到了原因。这个退伍军人觉得他这手绝活很可能是在部队上学过来的。就试探他说:“你以前在部队呆过吗?”“对啊,呆了四五年呢。”“那算起来咱俩还是战友呢。你当兵的时候在哪个部队?”这样一对陌生人就聊起天来,据说下车时二人已经成了朋友。

这就是观察过对方之后,找到都曾当过兵这一共同之处的。当然,通过察言观色看到的东西,还应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结合在一起,自己也十分有兴致,才有可能打破沉默的气氛。不然,就算找到了共同点,依旧是无话可说,或聊上一两句就“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