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7900000050

第50章 宋诗篇(11)

古西南夷多视为蛮荒之地,其实此处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蜀锦、桐华布、筇竹杖在西汉就销向国外。“蒟酱”向来被视为“山珍”,汉代就销往邻近地区。南中民间歌舞丰富优美,流传甚广的《竹枝词》唱时声音婉转,用鼓笛伴奏起舞,悦耳动人。

尾联是作者劝友人至南中途中要以酒助兴,因南中之事大有可为,切不可因思乡而忧伤心神误大事。司马光嘱咐友人是看到历朝治理南中的弊病,唐天宝年间,杨国忠等贪功对南诏两次进攻而惨败,激变西南夷战祸不停;宋太祖赵匡胤“挥玉斧”干脆把祖国从大渡河以南劈为两片,使南诏变成大理国,与中原各守其疆界。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

和邵尧夫安乐窝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1]。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妙插白头[2]。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3]。

【注释】[1]灵台:心也。[2]松篁:青松翠竹。青眼:青睐。[3]偷暇:偷闲。

【鉴赏】首联二句从“安乐”名义说起,是统领全诗的总纲。诗意:人只要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心静空乐在其中,再也不需向别处寻求了。邵雍认为“天命”、“人性”、“物理”是一回事,把“安乐”释为“乐为心的事业”,“安作道枢机”。在邵雍来说,“乐天知命”、“顺理无为”,“无思无为”是养心的妙谛、人生最大的安乐。司马光这两句诗就系统阐述了邵雍哲学思想。

额联写邵雍安乐窝中职事——游乐。诗意:在细雨纷纷如烟以及寒风萧杀的时节,最宜独坐家中修身养性。只待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啼燕啭,蜂飞蝶舞,芳草遍地或硕果累累,景色迷人时,才是闲游的好时机。此上几句诗写出了邵雍“宜独坐”、“即闲游”的生活习性。

颈联写邵雍安乐窝中乐道安贫、观物取乐的性格。诗意:对青松翠竹也不时投去青睐的目光使人倍感满足欣慰;见居所中桃红李白时也不妨摘上几朵,插在自己花白的头发结上自娱自乐。对松篁开青眼,言出邵雍仁者之博爱。“桃李花何妨插白头”写出了邵雍乐观向上的性格。

尾联两句写作者与邵雍的情意厚深。诗意:我来到洛阳后就集中精力编写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有时为了与邵雍的深情厚宜,不得不从繁忙的编辑工作中偷空上高楼,望望乘坐小车出游的邵雍归来否。司马光“偷暇上高楼”是待挚友归来,也流露作者在政治生涯的失意情绪。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祜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芳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泊船瓜洲[1]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

【注释】[1]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是长江北岸有名的渡口。篇名一作“船泊瓜洲”。[2]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隔江与瓜洲相对。钟山:一名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北。[3]又:《临川先生文集》卷二九作“自”。绿: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鉴赏】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将“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句中着一“绿”字,将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意也深沉得多。“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喻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皇上决心推行新法。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如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吟诗不可不讲究炼句炼字。此诗炼得一“绿”字,全篇气象一新。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升。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可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诗人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题西太一宫壁[1]二首(其一)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2]。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3]。

【注释】[1]西太一宫:宋仁宗时建,在今河南开封西八角镇。《题西太一宫壁》共二首,第二首为:“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自首,欲寻陈迹都迷。”[2]蜩:蝉的一种。鸣蜩:鸣叫的知了。[3]三十六陂:蓄水塘名,在西太一宫附近。又,江南扬州亦有三十六陂。春水:一作“烟水”。又一作“流水”。

【鉴赏】一、二两句写视觉中之景,高低错落。“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足见得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将“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柳高荷低,高处一片“绿暗”,低处一片“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让人叹为观止。

三、四两句补写水,不仅写眼中之水,还有回忆中的江南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还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再读“三十六陂春水”。

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之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绚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荡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北陂杏花[1]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2]。

【注释】[1]陂:积水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2]纵:即使。吹作置:杏花白色,故以雪为喻。陌:道路。

【鉴赏】首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正描绘了这种逸致。“绕”字以其特有的轻柔圆转之美,赋予“春水”以爱花、惜花和着意护卫、滋润“花身”的人格力量。次句“花影妖娆”,是说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美丽妖娆,树上水下,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各占春”,表面上是说各自都包含着浓郁的春意,实际上亦即各有其美学价值之意。他对于水中影的欣赏,正反映了他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对于虚静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抒写了诗人闲淡的情志,那么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便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了。鲜艳的花瓣纵然被春风吹落,飘洒在清澈的春水上,其纯洁如雪的芳魂,却一无所玷,春水上涨,也许还有机会“暗随流水到天涯”,又不失其远大之志。而那开放于车水马龙的南陌边上的杏花,终将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变作尘土,这是多么可悲!“作雪”、“成尘”分别为高尚与污浊的象喻。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后来又被迫闲居江宁,出入进退虽然不同,但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实则未尝有异。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献身,这是诗人一贯的宗旨。“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

【注释】[1]凌:冒着。[2]为:因为。

【鉴赏】首句即点题,“墙角”长出几枝梅花,自然浮现出整个画面是以庭院为背景,衬托出梅花干枝横斜的风姿。次句“凌寒独自开”,对梅花极表赞赏。在严冬群芳纷谢之时,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而不管有没有人看到它。诗人所欣慕的就是这种倔强的精神和风骨,其倾倒之意自见。

因梅花的洁白与盛开在百卉俱谢的严寒季节,自古的咏梅诗都联系到雪。但此诗并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在意象上以梅拟雪。既然繁花似雪,而诗人又无从看清,怎么知道是绽开的梅花呢?因“为有暗香来”,故“遥知不是雪”了。遥知,就是老远就知道了。这里提出“雪”,是为了逗出梅花的“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词显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之作,以写梅花来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在人前炫耀,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1]。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1]秋阴:指秋天雨后空中笼罩的阴云。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

【鉴赏】全诗皆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塑造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令人想见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得活灵活现。“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出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像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璨明艳,而是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秋江暮云图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纠结盘曲,像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帆影,正告诉人们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

刘攽(1023-1089),字贡父,或作戆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敞弟。庆历六年(1046)进士。为州县官二十年,迁国子监直讲,官至中书舍人。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任汉代部分。有《彭城集》及《公非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1]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像轻轻磨平的铜镜一样光彩照人。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鉴赏】一、二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出一“平”字,看似平常;但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耐玩味。施者为春雨,受者为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屋檐及檐下的堂柱像照镜子一样倒映在水中。比喻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无比新鲜之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还能令人进而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