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1]
曾几
梅予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1]三衢:即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2]却:又。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诗。首句点明季候和天气。梅子黄时,正值江南初夏季节。这段时期,常常阴雨绵绵。这里说“日日晴”,一方面是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的特殊,另一方面则是以天气的晴和,为下文写旅途风物的清新张本。次句紧扣诗题“道中”。这句是说,泛舟小溪,溯流而上,当不能再行进时,便舍舟登陆,循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却”字含有转折意味,它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感细微隐约地传达出来了。这句的“溪泛”与“山行”皆是叙行程,“山行”二字又启下三、四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绝句贵简,诗人不去追述“来时路”的情景,只顺便在这里点出,并与这次返程的所见所闻构成对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鲜感受,在构思与剪裁上都颇见匠心。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前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相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这就为原本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官至参知政事。其诗属于江西派,上祖杜甫,下宗苏轼、黄庭坚,并自成一家。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诗风转为悲壮苍凉。元人方回立以“一祖三宗”,说其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及与义并列为“三宗”。有《简斋集》。
襄邑道中[1]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1]襄邑:宋代县名,即今河南睢县,当时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2]榆堤: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
【鉴赏】“飞花”二句,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艘顺流而行的航船在扬帆前进,一会儿在夹岸花林中穿行,一会儿又在长堤榆树间急驶,半天就已行进百里。真是顺风顺水,好不快意,虽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那样的豪迈气势,但两岸花红榆绿,亦足令人心旷神怡。起句尤为精彩,两岸花“飞”,既是船中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快速;同时又描绘出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简直成了花的世界。“照船红”是说,航船经过时,两岸“飞花”映照,泛起一片红光。本句写一位进京待选、以求施展才华的英俊青年,高卧舟中,花光相映,顺流而下,是一组动态镜头,显得潇洒俊逸。
“卧看”二句写诗人仰卧舟中、注目蓝天所产生的错觉,把内心激动、外表安详的神态更加鲜明地描摹出来,并将读者的视野引向更加高远的天空,更加广阔的世界。“满天云不动”是错觉,实为云与船俱动,是以动衬动,即以白云的流动衬托行船的快速,与首句作一对照。“云与我俱东”,则有干青云而直上之气概,表达了诗人的抱负和信心,亦与次句的顺风顺水作呼应。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1]。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1]。
【注释】[1]伊洛:伊水和洛水,都流经洛阳。这里代指洛阳。[2]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北。龙钟:形容老态。
【鉴赏】起句以回叙开篇,从金兵人汴写起。“一自”二字以口语入诗,语意陡峭,情感愤激。次句紧接起句,继续叙写十年来的漫长愁苦。“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那亡国的隐痛。“路漫漫”亦兼有两重意思:其一谓十年颠沛,北望故乡,长路漫漫,无由再达;其二谓国破家亡,乾坤板荡,虽无挽狂澜于既倒之力,但胸中的耿耿之志仍未消歇。可见前二句既有对敌方的谴责,又有对故国的怀恋,既有思乡之情,又有亡国之痛。
三句亦与次句相承,意谓自己此时年龄虽未满半百,但体衰多病,早已疲惫乏力,数次以病拒辞,方得在此江南之青墩溪畔客居,此为身世抒写而语气平静舒缓,使感情的激流暂趋平缓,为末句蓄势。洛阳牡丹号称“天下第一”,然而此时洛阳被占,有家归不得,偏偏今天在他乡看见了牡丹,这自然会使诗人想念家乡,情不能已,感慨万千!“独立”即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意,表明诗人此时零丁孤苦,无有知音。陈与义出身世家,超世特立,不求显达而重名节,然而此时体衰多病,又孤掌难鸣,实无力报国,哀苦之情,令人黯然神伤。“东风看牡丹”,似乎勾勒了一幅闲暇有致的画面,其实乃是一种极为悲苦的写照。诗人强压住悲痛,将他那伤悼故国、悲叹身世的全部感情都倾注于江南海滨的牡丹上,但牡丹不语,岂解人意,诗人便只有暗吞伤心之泪了。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北宋末投军,任秉义郎。南宋时,以上书反对南迁革职。后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渡江南进,率军拒之,屡立战功。历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进枢密副使。反对与金议和,终为秦桧所陷,以“莫须有”之罪被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遗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
池州翠微亭[1]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2]。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注释】[1]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东南齐山。齐山是池州有名的风景区,历代诗人都有题咏,最出名的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2]特特:作特地、特别解,又叠字有强调之意。
【鉴赏】诗的首句叙述自己的经历,从而把登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使读者感受到时代和诗人的脉搏是一致的。第二句用“特特”以强调这次登临,表明戎马倥偬,登临难得,从而把自己的戎马生活与大好河山从感情上联系起来。同时,“特特”二字在结构上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将感情抒发的重心移到对故国的爱恋上来,为诗的后联直抒胸臆作了铺垫。三、四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它展示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谊,使人们看到了诗人对祖国美丽河山流连忘返的心境,从而表现了诗的主旨。全诗即这样一气贯注,倾泻了一个驰骋沙场、为国而战的诗人的炽热感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3]。
【注释】[1]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小猪。
足鸡豚:即鸡豚足。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2]箫鼓:指箫和鼓两种乐器。社:指土地神。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在这一天吹吹打打祭土地神以求丰年。
[3]无时:无时无刻;随时。
【鉴赏】这是一首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后农村一片宁静、欢乐的气象。
好酒清澈,农家自酿的米酒不免有些浑浊。可不要嘲笑农家那上年腊月就已酿好的米酒有些浑浊,农家待客的情意却十分深厚:丰收了,鸡肉、猪肉摆满了一大桌。“莫笑”二字道出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颔联写出游时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着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地吟颂和引用。读了这两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作者在青苍重叠的山峦中漫步,那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路径也愈难辨认,前面好像看不到路了。正在迷惘之际,突然间前面柳树成阴,花木扶疏,几间农家茅舍构成的村落顿时使人豁然开朗。诗人此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诗句对这种景界的描摹,格外委婉别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的哲理性在于: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有扑朔迷离、茫茫无出路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追寻,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山回路转,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读了这一联人人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有着惊人的契合,因而更觉亲切。因此,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远远超越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而具有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由自然风景进入人事描写,概括了南宋年间农村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作者的情感相融汇。然而作者意犹未尽,尾联笔锋一转,流露出自己的心愿:如果从今以后时间允许的话,老乡们不嫌弃的话,我将拄杖乘月,轻扣柴扉,与老乡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故土、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
【注释】[1]瓜洲:在今镇江与南京之间。[2]伯仲间:兄弟之间,比喻不相上下。
【鉴赏】诗的前四句是回首往事。首联追忆了他年轻时代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恢复失地故土的豪情壮志,虽有坚定如山的气魄和决心,但却不知道世事(主要是朝廷内投降派和享乐派当政)的艰难。颔联分叙了诗人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抗金名相张浚都督江淮各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今南京、镇江之间,军容雄壮。诗人当年三十九岁,任镇江府通判,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但不久张浚在符离大败,被迫南撤,诗人的愿望随之成了泡影。乾道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积极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并跟金兵屡有战事。诗人当年四十八岁,在南郑前线任王炎幕僚,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御敌,有一次甚至夜间骑马渡渭水袭击金兵,有着“铁衣马上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的惊险经历。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因投降派捣鬼,这年九月王炎以枢密使之职被调回临安,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二十八个字的追忆,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愤激和多么辛酸的感情啊!
颈联诗人自许为“塞上长城”,有着抗御金兵、收复失地的毕生抱负,但却多年被贬谪,被排斥,“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眼前对镜一照,诗人已两鬓斑白,呈衰老之态,怎不令人忧心如焚呢?
末联表明诗人以战略家自负,渴望效法诸葛亮作《出师表》的泣血之情,在再次被起用时要为朝廷“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管、乐相伯仲的报国大业,并且留名千载。
临安春雨初霁[1]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4]。
【注释】[1]霁:雨后转晴。[2]世味:对当时世态的体会。[3]矮纸:短纸、小纸,指写诗用的稿纸。草:指草书这种字体。细乳分茶:按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来区分茶的等级,即品茶的意思。[4]素衣:白色的衣服。
【鉴赏】这是一个夜雨初晴的早晨,诗人少年时的意气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他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日益见得明白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和世态炎凉也体会得更加深刻了。所以,一开头作者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妙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透明的轻纱。既然知道世情如此浇薄,何必复出为官,又为什么骑马来到京城客居,过着这无聊的日子呢?下一句是一个疑问句,实际上反映出诗人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还想为朝廷出一把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