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8200000015

第15章 唐诗篇(14)

【鉴赏】

诗人描写了很多的思妇诗,其中《春思》便是其中一首。在古典诗歌中,“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本诗标题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含意。此诗起笔别具一格,开头两句没有从正面细致地刻画秦中伯少妇如何思念在燕地戍守的丈夫,而是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将两地春景不同作为思妇怀人的环境和触发点。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思念远方的燕地卫戍的夫君,希望他早日归来。萧士斌云:“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就是说燕地的春草刚刚发芽,细嫩得像丝一样,秦地的桑树已经低垂着浓绿的树枝。李白以物比人,当游子因春天来到而萌动思归之心时,在秦地的闺人的相思已如桑枝低垂的春末——快要断肠了。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念自己,盼望归家,而此时秦桑已低,正是思妇“人比黄花瘦”的时候,进一步渲染了思妇的相思之苦。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对春风的申斥,巧妙地展现她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虽短,内涵却是复合的,既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本首诗在写作上在于紧绕一个“春”字,以景寄情,借助再造想象,由一女相思,构置两地之念,以看似无理之语,妙传不尽思情。末二句以埋怨春风无端来撩动她的春思来凸现其刻骨铭心的相思和对爱情的忠诚,艺术表现十分新巧。

子夜吴歌[1]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2]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3]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

[1]子夜:《唐书·乐志》:“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过哀苦。”因产在吴地,又名《子夜吴歌》。《乐府古题要解》:“后人因为四时行乐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2]长安:今陕西西安市。[3]玉关情: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4]良人:《孟子》:“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正义》:“妻谓夫曰良人。”

【鉴赏】

《子夜吴歌》为乐府民歌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的爱情。李白的《子夜吴歌》一共四首诗,本首诗为第三首——“秋歌”,李白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以及李白对思妇们述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本诗的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氛围:深秋天的夜晚,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萧瑟,家家户户不断传来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妇人们正忙着准备冬衣。所谓的捣衣,其实就是捣布,把织好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击,使之软熟,以便缝制棉衣。诗人由景入情,由“一片月”连起“万户”,由“万户”引出“捣衣声”。从这捣衣声中,诗人想象这些妇女们是在准备为征戍的丈夫缝制征袍(《四时歌》第四首写的就是她们裁缝征袍寄往边地)。她们一面捣衣,一面怀念戍守玉门关的丈夫。“秋风”两句承上景而直接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一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不尽”既形容秋风阵阵,也形容情思的悠长缠绵。这吹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那么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喊出了思妇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才能扫出胡虏,停止战争,亲人停止远征,结束这动荡分离的生活呢?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由于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单纯表达相思愁苦的诗,它借思妇之口,表达了当时人民大众对和平的向往,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歌以激昂豪放为主旋律,但也不乏柔情婉约之作,《子夜吴歌》即为一例。全诗先景语后情语,将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情俨在。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

长相思二首[1]

之一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2]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3]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4]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5]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6]长相思,摧心肝。[7]

【注释】

[1]长相思:六朝始以名篇。如陈后主“长相思,久相忆。”徐陵“长相思,望归难。”江总《长相思》《久离别》诸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太白此篇,正拟其格。[2]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3]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一名蜘蟀,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阑。簟(diàn):席。[4]帷:窗帘。[5]青冥:青云。[6]关山难:关山难渡。[7]摧:伤。

【鉴赏】

《长相思·之一》是诗人离开长安后所写。以秋声秋景起兴,抒发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李白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思念的美人远在长安城中,秋天纺织娘在金井阑旁边鸣叫,微霜初降,薄霜凄凄送来阵阵寒气,竹席也显出了寒气。孤独的灯光昏暗暗的,刻骨的思念令人欲断魂,但像花一样的美人仿佛相隔在云端!上是无边无际的蓝天,下有清澈的绿水波澜。天长地远,关山阻隔,梦魂难相见。只能卷起窗帘仰望明月空自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主题,其中含有托兴意味。古时常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特定的地点也暗示“美人”,这里是个政治托寓,表明此诗目的在于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闷心情。诗人将意旨隐含在形象之中,隐而不露,自有一种含蓄的韵味。

之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1]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2]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3]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4]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注释】

[1]素:洁白的绢。[2]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杨恽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形状。吴均诗:“赵瑟凤凰柱”。蜀琴:鲍照有“蜀琴抽白雪”的诗句。白居易也有“蜀琴安膝上,《周易》在床头”句。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注云:“蜀中桐木宜为乐器,故曰蜀桐。”蜀桐实即蜀琴。古人诗中常以蜀琴喻佳琴。鸳鸯弦:相传蜀人司马相如善鼓琴,有“鸳鸯弦,以雄雌也。”[3]燕然:《后汉书》:“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即燕支山。”[4]横波:目斜视如水之横流也。形容眼神流动。

【鉴赏】

《长相思·之二》是以春花春风起兴,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李白写道,夕阳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皎洁的月光似洁白的纱绢,女主人公却因思念情郎无法入睡。她望月怀思,抚琴寄情,想再弹奏蜀琴,又怕触动鸳鸯弦。祈愿琴声能随着春风,送到远在燕然的情郎身边。由于相思苦,她过去顾盼含情的眼睛,今天成了泪水的清泉。全诗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活动,利用堆想等手法表达人物的心情。含蓄婉约,缠绵悱恻,令人感动不已。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2]

【注释】

[1]影: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平羌江:又名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境内,经峨眉山东北面流入乐山县城入岷江。[2]发:出发。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说:“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青年初离蜀地时所写,意境明朗,音韵流畅。

上联的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首句用一个倒装句点明蜀地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光明。“秋”字入韵,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形容了月色之美,李白信手拈来,天然自成。月亮只有“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的影指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联动式谓语,意思说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当然不会是真的流走了,而是被流动的江水扯成了一长溜的碎片,看起来像在流动。这个“流”字,是非常传神的,只有亲历其境,才会看到月影随江水流走的妙景。所以次句不仅描述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了秋江行船之事。

下联的人情实在令人陶醉不已。次句景中已暗示有人,第三句中人已完全露出:作者正连夜从清溪驿乘船出发,从青衣江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让千里月光寄托我的乡思吧!

末句说,我虽然十分思念我的故人,可是仍然不得相见,只好任船随江流,直下渝州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感,在这里用七个字表达出来,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除“峨眉山月”之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述;除“思君”之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于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传媒。由它引发和传递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诗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情处。

再次,李白突出了绝句因短小而无法表现时空变化的限制,使本短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并且人们读时还不觉得其重复。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浸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了起来。还有,诗中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将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且在句中位置也有所不同。这样,读起来也就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1]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2]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3]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4]【注释】

[1]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2]红颜:指年轻的时候。轩冕:指官职,《庄子》:“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物之傥来,寄也。”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卧松云:指退隐山林。[3]醉月:月下醉酒。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事君:伴随在皇帝身边。[4]安:岂。徒此:惟有在此。清芬:指美德。

【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这一时期,李白常到周围各处游历,与孟浩然相识并结下深厚友情。本首诗形象地概括了孟浩然隐居不仕的一生,热情赞颂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表现出李白与孟浩然深厚的友情,也从侧面展现出了李白自己的精神境界。

李白首联点明主题,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爱”字为全诗的抒情主线,“风流”二字是孟浩然品格气质的主要特征。因此首联从意境上统摄全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颔联以“红颜”对“白首”,从纵的方面概括孟浩然大半生的风流情致。他少年时鄙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卧”字活脱脱地画出一位潇洒出尘的隐士的神态,确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情韵。颈联以“醉月”对“迷花”,从横切面描写孟浩然在月光下喝酒时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的归隐生活。在对于孟浩然的描写上,两联诗各有侧重,错综有致,笔法灵活,生动地刻了孟浩然放弃官职,白首归隐,高卧林泉,醉月中酒,风流自赏,迷花不仕,不为尘物所动的高雅形象。尾联回应首联,直接抒情,再度表达对孟夫子的景仰之意: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景仰你清香的德行。

这首诗以情构篇,线索分明。开头写“吾爱”之意,中间写孟浩然“可爱”之处,最终表“敬爱”之情,形成抒情——描写——抒情的结构。运用“赋”的手法而又极有情致,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诗篇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

【注释】

[1]踏歌:脚在地上踏着节拍唱歌。[2]桃花潭:

风景地,在今安徽泾县境内。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县)前往参观。汪伦:李白友人,住桃花潭边。李白来访时他天天用美酒佳肴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