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8200000018

第18章 唐诗篇(17)

【鉴赏】

本诗是诗人气势恢宏的写景诗,描述的是从行驶的船上遥望天门山的壮阔气势和雄浑意境。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起笔。说气势恢宏的长江猛烈地冲断了天门山,滔滔江水从中间流过;江水在向东流时,又向北打了一个回旋,水势更加澎湃。那样描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挡住着汹涌的江流。由于狂涛的冲击,才断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在诗人笔下,长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这是借用山势描写水的汹涌。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被迫转弯向北,激起回旋。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本诗的后两句描述两岸绵延起伏的青山,成双成对地向我身后退出,我乘坐的这一片孤舟,似乎从太阳出来的那边驶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致。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孤舟上,并且是在行驶途中“仰望天门山”。“出”字和“来”字用得极妙,值得细细品味:“出”字给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容易理解,但却少有人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点来“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船行江中,望见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转瞬即逝,两岸青山不断迅速地向后退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来”字是“出”字的补充,船在江中乘风破浪,天门山似乎张开双臂,迎接从天边到来的远客。“出”字和“来”字,不但表现了在船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雄姿,而且寓含了船上人的新鲜、喜悦之感。隔江对峙的天门山,也对迎面向自己驶来的游船以及船上的客人表示热忱的欢迎。

全诗对景物的选取、对山水特色的把握,以及描述角度的变换和颜色的搭配,无不反映出李白的独特观察和独特感受,也无不表现出李白热爱自然的感情和豪放开朗的胸怀。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1]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2]

【注释】

[1]兰陵:地名,即今山东枣庄市,以产美酒著名。郁金香:花草名。古代将其花用作香料。酿酒时放入郁金香,酒便呈金黄色,具有特殊香味。琥珀:树脂化石,呈黄色或红褐色,透明且具有光彩。[2]但使:只要。知:觉。

【鉴赏】

此诗是李白的旅人思乡情感诗。他乡客愁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普遍的主题。而诗人这首诗却有意翻新,说在外旅行遇上了盛情款待自己的主人,于是开怀畅饮,再也感觉不到故乡与他乡有什么不同处。

本诗上两句首先开门见山地点出作客地点:兰陵。再把“兰陵”和“美酒”联系起来,便扫除了别诗那种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情感色彩。那带着浓郁的郁金香味的美酒,又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上去如琥珀般的光艳。李白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而本诗的下两句用“但使”二字起笔,一贯到底,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诗人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就令诗的意境显得特别耐人寻味。李白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当然没有到“乐不思蜀”的程度,只是不觉得这个地方是他乡。这就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这首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地表现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早发白帝城[1]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寰宇记》:“公孙述更鱼复日白帝城。”

[2]江陵:盛宏之《荆州记》:“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新唐书·地理志》:“荆州江陵府,隋为南郡,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

【鉴赏】

在“安史之乱”期,永王李磷在江南发兵,准备北上攻击叛军。诗人被招致其幕府。不久后永王被唐肃宗所害,诗人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诗人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达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遇赦归途中,描写下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可谓绝唱。

白帝城在奉节县。它建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段记录:“有时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天,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诗人“早发白帝城”,江陵还没有到。所以诗中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文字上看是沿用《水经注》旧说,但用这样夸张的语句来表达极度兴奋的心情是非常传神的。

本首诗在表现舟行迅疾中,把两岸风物带出,使人如闻如见。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轻舟已飞驰过了万重山。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苦苦地啼叫,可是我,轻舟如箭,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无比轻松。其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1]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1]深坐:久久呆坐。蹙(cù):皱。

【鉴赏】

这首诗是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作,描述一位佳人苦等心上人不来,因转爱为怨,哀婉凄恻的情态。李白主要通过对美人的行动、表情和心理刻画来表达这一中心。诗的前两句写美人卷起珠帘,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作者通过卷帘、深坐、皱眉等到动作、情态来刻画一个女子处于等待中的哀怨的恋爱心理。第三句描写她泪水湿成了一片。刻画人物细致生动,使这位美人由爱转化怨、因爱生恨的情感变化,因心上人不来而痛苦万分,哀怨情态宛在眼前。可是,诗眼却在最后一语。诗中的美人由于对所爱之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在她的挚爱落空以后,自然要生出无穷的怨恨了。而作者却说“不知心恨谁”,那是明知故问。读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所爱之人,她久等不至之人。从客观效果来看,末句“不知心恨谁”还有潜台词即“不知为何恨”。作者虽没有正面提出这一问题,但给读者留下了这样的想象空间:这女子恼恨的原因在何处?是男子另有新欢将他遗弃了呢,还是女子原本就是单相思呢,再或是男子本身的行动并不自由,受到家庭阻挠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末句又起到了另一作用,即通过启迪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这首小诗的内涵空间,使诗作更加含蓄不尽。所以看似直白的“不知心恨谁”,对本诗诗意的拓展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首诗中,李白以一颗同情和理解的诗心,写出了一位女子的美丽,不仅在蛾眉,更美在一片苦涩纯真的相思之情。此正所谓状眼前之景于诗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1]登丹望秋月,空忆谢将军。[2]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

[1]西江:古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2]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涌已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鉴赏】

这是作者的夜泊牛渚之作,有感于谢尚和袁宏的历史佳话,自己怀才不遇的坷坎及遭遇,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的一篇沉郁悲愤的诗作。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秋天月夜,舟泊牛渚,很自然地想起同样秋月舟中,袁宏见知于谢尚的故事。作者将寥廓空明的天宇和浩渺苍茫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渲染环境气氛。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揭示主题。同是牛渚之地,同样是这轮明月之下,袁宏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由于遇到谢尚而时来运转,但自己游西江,秋月依旧,那位奖掖人才的谢尚却再也见看不见了,所以只能“空忆谢将军”。颈联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自己虽然亦能高咏,却不能像袁宏一样遇到知音,自己的政治理想也只能是像这西江之水,付诸东流了。尾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时秋风萧瑟,两岸枫叶纷纷飘落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惆怅之情,不可名状。本首诗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即景生情,景中寓情,江上枫叶纷纷飘落的萧瑟画面,溶进了作者多少的辛酸和感慨。全诗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从胸中自然流出,浑然流畅,妙句天成。本首诗虽为五律,却不讲究律诗的对偶。有人认为诗人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王士祯给了这首诗以极高评价,他说:“或问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答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枫叶落纷纷’,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器是也。”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律诗有彻首彻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并举此诗为例。其实,把它看为古体诗也许更为好一些。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1]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

【注释】

[1]不解:不懂。[2]将:偕,和。[3]无情游:无情,指月亮、影子等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相期:相约。云汉:天河。

【鉴赏】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诗是第一首。此诗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以酒解愁的苦闷心情。作者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正值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常常陷入孤独的之中。本首诗虽然以饮酒赏月为中心,但在那狂歌醉饮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的忧郁和愤懑,曲折地体现了他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诗开头两句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点出一个“独”字。“独酌”乃此篇之诗眼。作者有酒无亲,只好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来作伴了。这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一句化出来的,不过作者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对影成三人”了。明月自然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着自己。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不至于那么孤独,就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行乐吧!接着诗人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月徘徊”意即月儿被作者的歌声感动了,总在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意即影子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着各种不很规范的舞姿。这时,作者和它们已达到情感交融的地步了。所以作者希望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为好朋友,惟恐醉后要各自分散。孤独的李白还进一步要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既因为月亮、影子等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也含有不沾染世俗关系的意思,诗人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他在人世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影子相约,希望在银河相会。

这首诗从外表上看,邀月对影,及时行乐,好像有些消极出世的思想,但这却是作者别具一格的表达手法。透过“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诗句,作者内心深处的极度凄凉孤独之感跃然纸上,而且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也是含有积极意义的。

听蜀僧濬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1]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2]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蔡邕有绿绮,天下名器也。”[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挥手:指弹琴。[3]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钟九耳,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喻入知音者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