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8200000040

第40章 宋词篇(6)

【鉴赏】

黄蓼园《蓼园词选》云:“落寞情怀,写来幽隽无匹,不得志于时者,往往借闺情以写其幽思。”本词抒发的是暮春时节所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怀。

上阕起句突兀,感觉细致贴切,切人角度恰当巧妙。“乍暖还轻冷”,既交待季节特征,又暗示诗人的情绪与感慨。“风雨晚来方定”,既指某日特定的天气情况,又将前句表述的情形具体化。暮春时节,最让人伤感:凋花落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接下去,作者并未写惆怅心境的原因,而是进一步将季节和自己落魄的表现具体化和强化。近清明,是具体季节;因“寂寞”而“残花中酒”,而且“又是去年病”。忧愁何其深远:在凄风冷雨的清明时节,何止现在才孤单寂寞、愁绪难遣,而是多年如此。

在上阕渲染铺垫的基础上,下阕渐渐道出“怀人”这一伤春缘由。但作者的巧妙和高超之处在于并未点明所怀之人的任何具体情况,只以“隔墙送过秋千影”含蓄表述,给读者无限遐想和回味的空间。本想于醉中解脱,却被画角惊醒,凄风吹醒。结句“那堪”一词道出心中最痛之处:物是人非。秋千仍在,秋千影仍在,人儿却不知身在何处,影在何方。黄蓼园激赏曰:“角声而日风吹醒,‘醒’字极尖刻。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思而不见其面,睹物伤怀,难以言表。

纵观本词,诗人结合触觉(暖、冷)、听觉(画角)与视觉(残花、明月、秋千影)表达感情,含蓄蕴藉。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七岁能属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约十四岁)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得到皇帝赞赏,赐同进士出身。仕真宗、仁宗两朝,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宰相。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后降工部尚书,知颖州、陈州、许州,稍复至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一生著作丰富,有诗文集二百四十卷,编选梁陈以后诗文一百卷,均不传。晏殊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景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承南唐传统,为北棠初期一大家,尤承冯延巳深婉含蓄的风格。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赞曰:“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

【注释】

[1]香径:铺满落花的小路。以上三句,作者曾写入一首题作《示张寺丞王校勘》的七言律诗中,只将“香”字改作“幽”字。

【鉴赏】

这首词包含蕴藉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色衰败的惋叹。

上阕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乃晏殊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位“富贵宰相”在这时慨叹:时光易逝不易留,“夕阳西下几时回”直如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同时,诗人惜时中暗寓怀人之情,“去年天气旧亭台”,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

下阕沿着上阕的情绪延伸,融情入景,在对春色飘零和时光流逝的伤感中,抒发孤独寂寞之情。“花落去”乃暮春常景,“无可奈何”则平添万般深沉厚重的情愫。这里“花落去”既是写实,又是对青春、爱情、友谊等动人事物的象征。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既谓时光过去一载,也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旧燕归来、故人不在的惆怅。“似曾相识”与上句“无可奈何”有相似的表达效果。

结句意蕴丰富,余味幽长,“独徘徊”的“独”字准确而传神地总结了全词的情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其中尤以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的评价最为中肯:“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者,所谓极炼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所谓浑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1],等闲离别易销魂[2]。酒筵歌席莫辞频[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4]。

【注释】

[1]一向:一晌、片刻,一瞬。年光:时光。[2]等闲:平常。[3]莫辞频:不要因为频繁而推辞。[4]怜取:怜爱。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离情别绪的作品。上阕直抒胸臆,慨叹人生苦短,光阴易逝,所以十分平常的离别也让人伤感。“销魂”在此可作痛心疾首解,与句首“等闲”配搭,相得益彰。既然人生这么的短暂,离别又是这么的痛苦,那么相聚时就应尽情开怀畅饮,“酒筵歌席莫辞频”,与太白诗句“将进酒,杯莫停”传达的情绪有相通之处。此三句各主其意,又层层相因,环环相扣。

下阕紧承前文之意,结构上也与上阕一脉相承。首句意谓思念远方之人,因相隔千山万水终是徒劳,“满目山河空念远”;更何况眼前又遇到这风雨落花的凄凉景色,自然心中不免生出无限伤悲。既然如此,与其为伤别伤春而痛苦烦恼,不如多给一些爱与眼前的美人。根据全词格调和内容,此处“眼前人”当为以歌舞伴人饮酒的艺伎。结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慨叹,不可视作其“及时行乐”、“自我麻醉”人生观的体现。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1],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2],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3],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槛(jiàn):栏杆。[2]谙:了解、知道、熟悉。

[3]尺素:书信。古人将书信写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上,故称尺素。

【鉴赏】

本首是诗人颇负盛名的伤离怀远之词。写的是一位闺中人。

上阕主要写所见。起句写秋晓庭园中的景物。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像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上去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开的幽洁品质,象喻高雅。这里用“愁烟”与“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透露出闺中人的高雅和她的哀愁。“愁”、“泣”二字有刻画痕迹,但在借外物抒发心情时、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次两句写深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在充满哀愁,对季节特别敏感的闺中人眼中,燕子像是因为不耐罗幕之寒而离去的。这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闺中人的感觉。闺中人不仅在生理上感到秋天的微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凄清凉而引起的寒意。燕子“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景物,不但未着明显的感情色彩,而且两种物象之间似乎还不一定有什么联系,但细品起来,其味无穷,艺术表现非常委婉含蓄。后两句从今晨回溯到昨夜,明点“离恨”,成为本首词的词眼,从情感表现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景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将斜光照透朱户,直到天亮,十分自然。既如此,人们不应该去怨恨它,但闺中人却偏要去怨恨。这种似乎无理的怨恨,正有力地表现了闺中人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感触,又一次让人感到其泻意的深婉含蕴。

下阕主要写的所思。前三句承上阕“到晓”,折回写今晨登上高楼远望的情景。“独上”应上阕“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是从一夜无眠中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望之所见,而且也包含有对昨夜通宵未寐时卧听西风飘落叶情景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精确地传达出这一自然景象给予闺中人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瑟,人又孤独,似乎应接着抒发闺中人忧伤低回之音。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一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样写,不仅能表达闺中人有登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隐示闺中人有长久不见所思的空虚惆怅。而这种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能给闺中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驰望骋怀。这种意境从“望尽”二字中可以充分体味出来。此三句尽管包容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意境高远,气象宏大,成为名言警句。

末尾两句紧承前面。高楼驰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彩笺是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闺中人欲寄思念之诗书音讯这种强烈愿望,与所思之人远离故乡又不知宦游何处而音书无寄这种可悲现实对照起来描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全词也就在这渺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现了令人神远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了摇曳不尽的情致。

本首词上下阕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不同处的。上阕取景较狭,偏于婉柔:下阕境界开阔,近于悲壮。而上阕于深婉中见含蓄,下阕于阔远中有蕴涵。但是本篇仍贯串着意象虚涵概括这一总的特点,闺中人的音容面貌若隐若现,因而具有婉约词中少见的境界寥阔高远的特色。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1],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2],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注释】

[1]金风:秋风。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中,西方主金,故言秋风曰金风。[2]紫薇:花名,又称“百日红”,夏秋间开花,花呈红、紫或白色。朱槿:即木槿,落叶灌木,花亦呈红、紫、白色。

【鉴赏】

此词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之作。伤春、悲秋是旧时抒情作品两大题材与主题,本词以细腻的描述抒发淡淡的忧愁,所谓闲愁。

上阕虽以秋风落叶入笔,但未见悲愁,而是一种陶醉。诗人以“细细”这一叠词充分表现了对秋风的美好感觉。所以第二句“叶叶梧桐坠”亦是轻轻的感慨,并无“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绿酒”二句以“初尝”、“易醉”、“浓睡”等词暗示了此景下人内心的最低情绪,但这种情绪只是淡淡的一层。与其说是忧愁,倒不如说是秋日里文人惯常的一点点触景伤怀。

下阕进一步描述秋季景色,表达诗人的细腻感触。斜阳照残花的黄昏,双燕南归的季节,一丝凉意袭上银屏,也袭上心头。

本首词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作者词“温润秀洁”(王灼《碧鸡漫志》)和“和婉而明丽”(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艺术特色。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1],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2],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3]。

【注释】

[1]红笺:古时用来向情人写情书题情诗的小幅红纸。[2]鸿雁在云鱼在水: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拘,被放逐北海牧羊。后来西汉使者向单于请求归还苏武,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诡称汉武帝在上林苑射猎得北归鸿雁,足系苏武所寄帛书。单于信以为真,遂被迫道出实情,苏武因而得救。后来人们便以鸿雁指信使,有“鸿雁传书”之说。鱼也常被当作信使。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史记·陈涉世家》也有剖鱼得书的记载。此句指无法传递信息。[3]“人面”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意。崔护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鉴赏】

本首词为男女离别相思怀人之作。上阕直抒胸臆,表达深情难寄的相思之苦。“红笺”两句,婉而不露,深深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情人的无限思念。“红笺”表明对爱情的慎重,“小字”暗示信上倾诉真情的文字多;“说尽”则用其反意。“鸿雁”两句进一步状写相思之苦,表达一腔深情无法向对方传递和表白的惆怅和郁闷。“鸿雁在云鱼在水”,没有信使只是托辞,或许是其他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结果是确定的,“惆怅此情难寄”。

下阕融情于景,寄情山水。既然相思之情难以用书信表达,那就登高远眺,遥寄深情于山水吧。“斜阳”两句,以“斜阳”、“遥山”等意象,通过“独倚”、“恰对”相映衬,暗示内心的凄凉孤苦。晏殊词中多有以登楼远眺抒发离愁别绪者,如“画阁魂消,高楼目断”(《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踏莎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结尾两句化用崔护诗意,将深深的思念、怀想、牵挂和感伤融在一起,把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人面不知何处”在意蕴的丰富、深沉、熨帖等方面均恰到好处。而“绿波依旧东流”既与“人面不知何处”句意相承,又有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可谓蕴藉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