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3502600000019

第19章 存在就是被感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胜利建立君主立宪体制后,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到了18世纪30年代,开始产业革命,随后英国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贝克莱就是这个时期在宗教和学术思想上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贝克莱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体系的创建者和第一个生理学家。他出身于爱尔兰贵族的亲属家庭。15岁时他进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724年被任命为这一地区的副主教。不久,他去北美传教,并先后周游法国和意大利。1734~1752年他升任为爱尔兰主教。1753年于牛津逝世。

贝克莱是利用洛克在感觉观念上的问题,为他的宗教服务的。我们已知道,洛克把广袤、形状、运动和数目等感觉观念看做是物体的第一性质,是对事物的真实的反映;而色、香、味,这些第二性质的感觉观念是物体微粒运动引起感觉能力产生的,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物体的真实反映或肖像。贝克莱就利用洛克的这些论点,更进一步认为,不仅物体的第二性质的观念是主观的,就是它的第一性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例如同一物体,在远处看时显得小,近看则大些,这是以人体的位置为转移的。因此,物体的广袤、形状和大小也以主体为转移,也是主观的。每一物体有许多属性,它们总是一起被人们感知到的。他说:我看见这个樱桃,我触到它,我尝到它……它是实在的。你如果去掉柔软、湿润、红色、涩味等感觉,你就是消灭樱桃……

贝克莱引文中所说的意思是,柔软、湿润、红色和涩味这些物体的第二性质,总是同樱桃的形状这个第一性质一起被感知到的;如果去掉了樱桃的第二性质:色、香、味等感觉观念,那么,它的第一性质的感觉观念,即形状也就一起被去掉了,因而你就消灭了樱桃。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物体就是感觉的集合或结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意思是,世界的一切,即万事万物都是由于我的感知才存在着,如果没有我的感知,那么,世界就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挖苦地问他,那么,你还未出生前,你的父亲,父亲的父亲,是否存在?由此推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种无父无母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论。

贝克莱还用他的上述观点,去解释空间知觉。他问道,我们视网膜上的印象只有两个维度,即平面的。但是我们能经验到第三度,即深度,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解释说,这是过去经验的作用,是因为过去在看物时,视觉印象和触觉以及眼睛看物时的运动觉之间的经验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当我看一个较近的物体时,我的两眼瞳孔彼此向内移动或作辐合运动;物体较远则辐合消失。因而深度知觉是一种经验,是几种感觉的集合。

在这里,应该指出,心理学和认识论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当贝克莱用眼球运动来解释深度知觉时,他说明了深度知觉的生理机制,这是科学的,从心理学来说,是正确的。

只是,贝克莱的用心不在此。他是用深度知觉的正确经验去为他的宗教辩护。因为他就是用深度知觉是几种感觉的集合,来论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主观唯心论命题的。由此可见,在研究心理学时必须注意到它和认识论的界限,否则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贝克莱这样,休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