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3502600000044

第44章 社会认知的归因

从20世纪50年代海德提出归因理论开始,经过60、70年代的扩充和发展后,到了80年代,由于60年代兴起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观点深入地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对来自他人、自己和社会环境的社会信息进行了加工、推理,致使原来的社会知觉概念渐渐发展为社会认知,并影响对归因理论的研究,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认知归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人对社会上的事和物都有一种社会图式,即先入之见。这种先入的主观看法,决定着人们对当前环境的解释,也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和推理归因的过程。具体地说:图式是过去经验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框架,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组成的,也可以是视觉或其他感知觉材料组成的图式。当我们遇到外界事物时,就会在记忆中浮现或者检索和过去曾输入了的信息相符合的图式来比较、解释。这就是进行图式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社会图式”能帮助人们组合面临的社会信息,它包括情境刺激中的一些细节、加快加工速度、填补知识空白等,从而建立起一种整合的概念和观念来解释和评价新的信息。一个人有了这种图式,即使缺少某些信念的因素,他也能因图式的作用而得到补充。因此对一个不很熟悉的人,我们也可以根据那个人的行为角色,大体上把他归属于“这种人”或“那种人”的行列。

1980年泰勒和克洛科把社会图式分为三类:社会事件的、人物的和角色的社会图式。个人图式包括某一特殊的人物,如当前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或某种性格类型,如具有朝气蓬勃、好说好动的外倾性格。社会事件即通常称的“脚本”,指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标准的行为序列,例如某一京剧的名段表演中,演员角色必须按剧情的次序先后出场,包括表演动作、唱腔和语言程式,在脚本上都有所规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办事、工作也都有一定的顺序,不会发生错乱,也是依靠平时养成的生活事件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指的是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原型,例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军人、公务员、官吏、演员等。也可以以群体形象出现的,如霓虹灯下的好八连、中国足球的国安队、当前国际上恐怖分子、“基地”组织等。可以说,关于群体图式或原型,和人物、事件的图式一样,都有好坏、是非之分,必须严肃认真处理。这就是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小群体扩建到现实社会,即从关心团体对个体,或个体对团体的互相影响扩建到国家的或大社会对个人和个人对国家社会的相互影响。这表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按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的。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将又一次扩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十分复杂艰巨的。但就本章和本书的要求说,着重于介绍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从而仅仅介绍以上一些内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