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理概况(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3511700000005

第5章 中国地理概况(5)

水能: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有178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166多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拟建的中型水电站有尼那、直岗拉卡共7座。总装机可达1,103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68亿千瓦时,水电站单位造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40%。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是国内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畜牧草场: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面积达3160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在辽阔肥美的草原上,生长着天然牧草940多种,其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良牧草约190多种,具有含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饲养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绵羊、牦牛、马、骆驼、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饲。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优势畜种,数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总饲养量的1/3。

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植物群中已发现经济作物1000种,药用植物就有大黄、甘草、贝母、雪莲、黄芪、党参、藏茵陈、羌活、虫草、柴胡等百余种、尤其冬虫夏草是驰名中外的贵重药材。全省有鸟类290多种,哺乳兽类109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6种。有22种珍稀动物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I 和附录II 中。

旅游资源:青海省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境状况和问题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42.0%,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个百分点。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72.2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1个,面积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类环境检测站21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和单位2个;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2176万公顷(21.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1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2025万公顷(20.25万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区和祁连山、诺木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

人口

人口统计200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53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5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乡村人口331.09万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万人、女性人口262.1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32%和48.68%。0―14岁人口125.60万人、15―64岁人口381.3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31.7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万人,出生率为16.32‰,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全年死亡人口3.46万人,死亡率为6.45‰,比上年上升0.36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80万人,比上年少增0.4万人。人口增长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9.49‰。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共235.06万多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别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

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5个,招生数403人,在学研究生894人,毕业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数1.16万人,比上年增长25.0%,在校生3.25万人,增长11.3%,毕业生0.81万人,增长42.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7所,招生数1.32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倍,在校生2.47万人,增长31.0%,毕业生0.58万人,增长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数3.76万人,比上年增长8.0%,在校生10.05万人,增长9.0%,毕业生2.54万人,增长22.7%;初中学校367所,招生数7.88万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6.81万人;普通小学2898所,招生数8.93万人,在校生50.69万人,毕业生8.1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数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26万人,比上年增加0.51万人。全省“普九”覆盖率达86.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经济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全省全年创造生产总值54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本年一、二、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5.3%、59.9%、34.8%。

财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预算收入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76亿元,增长25.0%;中央一般预算收入29.57亿元,增长21.7%。

工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0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规模以上工业创造增加值179.54亿元,增长22.7%。

农业增加值和增长率200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56万公顷(368.4万亩),比上年增长0.4%;总产量93.26万吨,比上年增产5.4%。

外贸状况2005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额3.23亿美元,下降28.9%,进口额0.90亿美元,下降25.3%。

外资利用

状况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5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

支柱产业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电讯

现有电讯2005年,电信业务总量29.66亿元,增长15.1%。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42万门,本年新增33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3.5万户,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92.9万户,增长21.8%,乡村固定电话用户20.6万户,增长23.4%;本年新增固定电话20.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1.6万户,本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4.8万户。全省年末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

交通铁路

兰青、青藏铁路干线及4条支线、59条专线贯通全省东西,总铺轨里程1100余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56.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其中,铁路98.78亿吨公里,增长7.6%。全年完成货运量7152.5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铁路1452.7万吨,增长11.1%;公路5491.4万吨,增长6.9%。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47.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其中,铁路18.69亿人公里,增长0.3%。全年客运量4919.8万人,比上年增长6.9%。其中,铁路368.4万人,下降4.4%。

公路

全省公路线路年末通车总里程2.9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27亿吨公里,增长6.5%;完成货运量5491.4万吨,增长6.9%;完成旅客周转量24.65亿人公里,增长6.3%;全年客运量4524.9万人,增长7.9%。

航空

民航通航上万公里,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格尔木、拉萨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0.06亿吨公里,增长45.8%;完成货运量民航.0.33万吨,增长43.5%;完成旅客周转量3.89亿人公里,增长18.2%;全年客运量民航26.5万人,增长18.3%。

8.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226万,其中藏族占95%左右。此外,还有汉、门巴、珞巴、纳西、回等族,以及僜人、夏尔巴人。西藏东邻四川,北接新疆、青海,东南方靠云南,西面与克什米尔毗连,南面与印度、尼泊尔、缅甸、锡金、不丹等国接壤。

西藏,古为羌、戎地。唐、宋时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所辖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代依元制,仍称“乌思藏”。清代分为“卫”(前藏)、“藏”(后藏)、“喀木”(康)、“阿里”四部,因在中国西境,故总称“西藏”。“西藏”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6年将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1965年9月9日,建立西藏自治区。

“藏”是汉语赋予的称谓,而藏族人历来都自称为“蕃”(bo 播)。唐代时汉语译为“吐蕃”,英文依汉译为“TIBET”。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市,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宗教中心。

西藏地势高峻,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达11座,屹立在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高达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又称为“地球第三极”。在西藏中部和北部有冈底斯山、念青塘古拉山、昆仑山和塘古拉山等山脉。在东部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山脉与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谷地。

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而形成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约为海平面空气密度的60—70%;含氧量少,比海平面的含氧量减少35%—40%;气压低,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水沸点为84—87℃左右。因此,从内地入藏的人,最初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胸闷、心跳快、气喘、呼吸困难等高山反应,经过三五天的适应,可逐渐缓解和消失。其次,光照充足,辐射量大也是西藏气候的一大特点,西藏各地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50到3390小时之间,拉萨为3005小时,故又有“日光城”之称。再有一大特点是气温低,温度年变化小而日变化大,所以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全年平均气温,藏北高原在-2℃左右,藏南谷地在8℃左右。藏东南地区在10℃左右。还有一大特点是干湿季分明,且干季多大风,西藏每年4至9月为雨季,10月到次年3月为干季。

西藏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千平方公里的河流超过100条。亚洲和中国一些著名大江大河多发源或流经西藏,如狮泉河、象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

西藏的高原湖泊星罗棋布,约有1500多个。著名的有纳木错(错,即藏语的湖泊)、色林冬错、当日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羊卓雍错等。

西藏是我国冰川集中分布区,占全国冰川面各1/2强。主要分布于塘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塘古拉山脉和喜玛拉雅山脉,冰川总面积达27676平方公里。

西藏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三江流域、中喜玛拉雅山脉南侧等地区,约有木本植物1500多种,主要为松、杉、柏、栎等。

西藏的矿产资源有硼砂、锂、铀、铬、铁、铜、铅、锌、铝、锑、食盐、石膏、云母、煤、油页岩、石油、沥青、金等40余种,其中硼砂、锂储量居世界第一。

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蚕豆、荞麦、马铃薯。经济作物有油菜、麻、甜菜、茶、烟也试种成功。主要果物有苹果、梨、桃、杏、核桃、香蕉、柑桔、葡萄、西瓜等。主要药材有藏红花、虫草、贝母、大黄、党参、秦艽、丹参、天麻、胡黄连、雪莲、灵芝、麝香、羚羊角、鹿茸、熊胆等。主要牲畜有牦牛、绵羊、山羊、犏牛、黄牛、巴、驴等。此外,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如白唇鹿、藏羚羊、黑鹇、藏雪鸡、黑颈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