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一千个问题(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3511900000001

第1章

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长寿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过生日举办生日庆祝宴会的场面。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只要按中国传统的方式庆贺生日,诸多议程中必定有个议程是庆贺的人和过生日的人一起吃长寿面(尤其是给老人庆祝生日),并且,一边捞起碗中的面条,一边还要欣喜地叫道:“长啊!真长啊!”说过之后,才将面条送到嘴里开始吃。每每看到这种场面,就有人不禁问道:“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长寿面呢?”

据说,这个习俗是这样来的。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有个叫刘彻的人接替刘启当了皇帝,他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的时候外修边防,内抓生产,将一个汉帝国治理的有条不紊、兴旺发达。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却相当迷信巫术、算命。他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特地在宫廷中养了一帮子方术之士,捣药炼丹,想吃了丸丹长命百岁,永葆青春。

一天,汉武帝心血来潮,突然召见文武大臣,对他们说:“《相书》上写着:鼻下人中(指人鼻下唇上之间中央凹下去的地方)长一寸,可多活一百岁。这话你们觉得对吗?”像这样召集群臣,讨论《相书》交流心得,以往不是第一次。前几次,群臣百官大多是听汉武帝一个人讲,没人敢吱声。可这一次,大臣东方朔听了汉武帝的发问,忽然大声笑了起来。司礼官见了,立即奏禀皇上,说东方朔发笑,不敬重皇上。东方朔听了,就摘下帽子表示谢罪说:“请皇上明鉴,臣东方朔实在不敢笑皇上。我只是笑彭祖脸长。”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大惑不解:这个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的东方朔,他怎么把我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彭祖联系在一起了呢?他正要问东方朔,却听东方朔接着说道:“传说中的仙人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么,彭祖的人中就有八寸,要是人中八寸,那彭祖的脸该有多长,起码也有一丈余长吧。”汉武帝听了大笑不止,再次为东方朔诙谐的话叫好。

在汉语中,“脸”和“面”很多时候是通用的。脸(面)长人中长,人中长寿就长。所以,以后人们为了表达一种良好的愿望,就用长长的面来喻指人的寿命长。虽然面条的“面”并非脸面的“面”,但毕竟是同一个音。因此,人们每逢过生日便吃长长的面条,以祝愿老人长寿。

什么是小名、学名、字、号和笔名?

今天的人初生下来,无例外的须先取一大名,也即学名。然后择学名中一较中听的字,通常取末尾的字,读作重音,就成了孩子的小名。也有别取一字作小名的,如龙龙、虎虎、囡囡、宝宝等,是父母长辈对小孩的昵称,所以小名又叫乳名、小字、奶名。

上海人取小名喜欢在名上带个“阿”字,如阿弟、阿囡、阿福、阿五头。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里就有个上海兵叫阿男。还有用不太雅的字眼命名的,如阿猫、阿狗、狗憨、小和尚、小扁头,等等,都是正话反说,希望孩子像猫、狗一样无病无灾,容易养活;像长得不很周正的人那样,倒也无事无端。

孩子在幼年时期的名字,统称小名。等到稍稍长大些后,父母就要考虑着给他们“正名”,尤其是上学读书时,给孩子起学名就成了不得不办的事情。学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使用的个人符号,为的是便于与别人相区别。许多地方(民族)是把它当大事情来办的。如哈尼族在婴儿降生三日后为他(她)取名时要举行隆重、庄严的仪式:杀鸡、做糯米团,让全村人来取食。上海浦东某些地方也极重视使用学名,届时,正式使用学名的人须到村里挨家挨户去通知别人,以后喊其学名,废弃小名,表明他(她)已成人。为孩子取学名历来讲究颇多,学名的用字主要的类型有祝愿吉祥的兴、盛、昌、发,有表示贵重的珍、宝、琪、谨,有描述品德的仁、惠、刚、强,有动物名称的龙、凤、熊、虎,有自然现象的风、雷、云、霞等。

在古代除取学名外,通常每一个人都要取一个“字”,又称“表字”。古话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名为体现一个人的性情状貌,字为表达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名和字两者往往是互为表里,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孔明”的意思就是很亮。汉代的地震仪发明者张衡,名衡字平子,“平”、“衡”乃同义字。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字鹏举,都有强调、补充正名本意的意思。最有趣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他的这个名轼,原是马车上的横板,通常用来供坐马车的人登在上面瞻望远方的,所以他的字叫子瞻。

此外,这些先辈名家在拥有了富有含义、典雅动听的名和字后,“号”也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称谓。“号”也叫“别字”、“别号”。自从崇尚清淡的晋代文人开了自取别号的先河以来,历代文人雅士都竞相仿效,到了唐宋时更为盛行,明清时则几乎人人都有别号。别号有两个字的,如宋代欧阳修号醉翁,王安石号半山;有三个字以上的,如晋人葛洪号抱朴子,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袁枚号随园老人,近代人辜鸿铭号汉滨读易者,等等。别号的意义、字数都不受限制,可以比较自由地体现出个人的意趣和爱好。

号不仅是古代社会人们交往所必具的称号,也作他们赋诗著文的署名。就像后来的作家(包括写文章的人)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时所用的代称笔名一样。现代人所用的笔名也正是号的延续。像《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字梦阮,雪芹则是他的号,当然也是他的笔名了。《彷徨》的作者鲁迅,姓周,名树人,字豫才,鲁迅则是他的笔名,相对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号。后来的作家虽然不将笔名视为别名,但其选取自由,纯粹出于作者自己的创造,却与号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所以像古代许多妙趣横生的别号一样,笔名中就有很多很能展示作者个性的杰作。如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他之所以改成了今日的“高士其”,据他自己说是“去掉人旁不要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表达了作家高尚的情怀和操守。“高士其”既成了他的真名,也是他的笔名。

令尊、令堂、家父、家母怎样区别?

有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个酸秀才,自命博学、幽默,见同村的种田农夫不懂文言称呼,便存心要捉弄农夫,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名叫令尊。农夫信以为真,便问秀才:“敢问相公,你家有几个令尊。若没有或缺少,我倒可以送你几个”。此话一出,引得围观的人一阵哄笑。结果酸秀才落得个自搬石头自压脚,画虎不成反类犬,羞得掩了面孔狼狈地跑开了。

那么,这里所说的“令尊”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些古典文艺作品中,时常可看到“令尊”这两个字,稍加留心,还会发现,这是作品中写的一方在称呼另一方的父亲,而且从字里行间,还能看出是一种带有敬意的尊称。其实,“令尊”是旧时社交场合和书信往来中时常使用的一个敬辞,一方为着表示对彼方父亲的礼貌尊敬,才使用这个敬辞。在文言词汇里,“令”字可作尊敬解,也含有善良和美好的意思在里头;“尊”字则与现代汉语通用,即为尊敬之意。“令尊”这个合成词的出现,还表示一种道德规范:封建社会认为长辈和晚辈之间,不仅有长幼辈份之序,同时也有尊卑之别,那就是长辈为尊,晚辈为卑,于是形成一种认识惯例,便有了一方称彼方父亲为“令尊”韵礼仪用辞,由此连带的是“令堂”一词的解释。因为古代做母亲的,通常坐守内堂,故此内堂也就被引申出作为母亲的代称;使用礼仪用词时,表示对彼方母亲的尊敬,也就随着出现了“令堂”的称谓。

由此扩大,在社会交往中,一方称呼彼方的祖辈、平辈和低辈,统统在称谓前,加上一个“令”字,这都是出于对彼方亲属表示的一种尊敬。如令祖父、令祖母、令姑父、令弟、令妹、令郎、令爱等等均是。

按照旧时礼仪,人们在交往中间,对别人的父母尊称“令尊”、“令堂”,表示一番问候后,自然的也会谈到自己的父母,于是随之便有了“家父”、“家母”的称呼。所谓“家父”、“家母”,就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母的一种自称,含有谦卑之意,也是谦称。“家”在这里是被看作小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古代,虽有“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之说,实际上那时国、家二字常不分义,取自一个用意,认为国即是家,家即是国,所以历史上也有家国的说法。所不同的是,国家的家是群体聚众的大家,比之社会组织的单个细胞——血缘亲属组成的家,后者就被看作为小家了。正是这个缘故,这个大家与小家的观念,经过扩大发展,后来沿用到人际交往的称谓上,便成了自谦为小的一种谦称,此也就是“家父”、“家母”称谓的由来。由此推及“家祖父”、“家祖母”、“家姑丈”、“家姑母”等等亦是同样道理。

为什么俗称媒人为“月老”?

唐代的杜陵地方,有个书生叫韦固,父母早死,想尽快娶个媳妇操持家务,但多次相亲,总是没有成功。有一天他要到清河去,途中住在宋城南店。店主知道他还未成婚,就给他作媒,介绍前清河潘司马的女儿。他与媒人约定,第二天清早在西龙兴寺门口相见。

韦固因为求亲心切,天未亮就去了,只见在朦胧的月色下,有一老人倚着布袋,坐在庙门口翻检一本古书。韦固好奇,上去一看,那上面的字全不认识。他问老人这是什么书,老人笑着说:“这不是人间的书,是幽冥之书。”

韦固又问:“袋中装的是什么?”老人说:“是红绳,用它来系夫妻之足的。男女生下来,在冥中就有红绳系在两人足上。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红绳一系,必成眷属。”韦固又问他是干什么的。老人说他是枉冥中掌管天下婚姻之事的。这书就是冥中的婚书了。韦固正要求婚,就请教他与潘司马之女的婚事如何。老人答道:“不成。”韦固求他明点,自己将与何人结婚。

老人说:“她现在三岁,到十七岁时,才能和你结婚。”

韦固听罢就问:“妻子家在什么地方?”老人说是店北卖菜陈婆的女儿。

老人就带他去菜市中寻找:只见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太婆坐在集市上卖菜,怀里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老人指给韦固说:“这就是你的妻子。”韦固见这一老一小,丑陋无比,心中大不高兴,认为自己生在士大夫之家,怎能娶一个瞎妇人的丑女儿呢?于是,大骂老人是“老鬼妖妄”,骂声未断,老人却隐身不见了。这下便更是火上浇油,韦固回去便磨好一把小刀,交给他的仆人,教他杀了那小女孩。仆人去后不久就回来了。韦固问:“刺中了没有?”仆人说:“本想刺她的心,可不知怎么的,刀子扎在两眉中间,没有刺死。”韦固很失望。

以后韦固多次求婚都不成。十四年后,他在相州做了官,很有政绩,刺史王泰很赏识他,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儿年龄十六七,容貌美丽,韦固当然很满意。可是这姑娘古怪,眉间常贴一片叫做花子的面饰,就是沐浴,也从未拿掉过。

一年多以后,韦固忽然惊讶起来,他想起了当初命仆人刺杀那女孩时正中眉间的事,因此,追问起她贴花子的由来。

他妻子潸然流泪说:“我原是郡守(即刺史)的侄女,不是他亲生女儿。叔父在宋城做官时,自己正在襁褓中,母、兄先后死去,只靠乳母陈氏哺养。三岁时乳母抱我在宋城客店近处的菜市卖菜,被一个狂贼所刺,刀痕尚在,所以用花子把它覆盖起来。七八年前,被叔父抚养,叔父仁慈,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后来,我就嫁给你了。”

韦固又追问:“陈氏乳母是不是瞎了一只眼?”妻子说:“正是,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韦固惊叹不已:“奇哉、怪也!”于是,他相信了月下老人的话,并且把以前的事全和妻子说了。从此,夫妻相敬如宾,感情更好了。

以后,人们称媒人为“月下老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尽管它有命中注定的迷信色彩,不过,也表达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真正的好夫妻,是刀砍不断、棒打不离的。

非洲大陆有哪些民族?

1.男人戴面纱的图阿雷格人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中,妇女常常戴着面纱,可是非洲的图阿雷格人的男人也戴面纱。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天,图阿雷格人的男人们出去打仗,妇女们在家做好饭菜,等待他们胜利归来。黄昏,男人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们打了败仗。妇女们非常气愤,纷纷扯下头上的面纱扔到男人们的脚下,说:“打了败仗还有脸来见我们,从今以后你们就把脸遮起来吧!”男人们羞愧地拾起面纱缠在头上。这种面纱叫做“达格里”,有的长达5米。

图阿雷格人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洲罗马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语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他们是十分稳定的游牧人,放牧羊、牛和骆驼。

现在,图阿雷格人分为撒哈拉地区和萨赫勒地区两支。男人们所戴的面纱有黑、白两种颜色,分别标明各自生活的地区。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由于图阿雷格人生活在环境艰苦的沙漠中,所以被人们称为“沙漠之王”;又由于他们的奇特装束,因而又被称为“戴面纱的大刀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