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全集(白金版)
3516200000022

第22章 巧妙迎合,左右逢源(3)

任何时候,老板交代给员工的只有工作,而不是老板的位置和权力。千万不要不知深浅,“诚心诚意”为老板排解后顾之忧。许多时候,员工都需要捕捉老板言语中的“弦外之音”,老板不在时,要及时向他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在一些重要环节上请求老板的指示。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他感受到你的沉稳,以及对他的绝对服从。

服从也有善于服从、善于表现的问题。一个善于服从的好员工,不仅能从行动上服从上级的安排,还能从思想上领会上级的意图,使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只有善于领会上级意图的员工才是一个有效的执行者,才会成为老板心目中的好员工。

与其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总有失败犯错误的时候。人犯了错误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辩解推脱;另一种是坦诚认错,勇于改正,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当一个人犯了错时,死不认错,而且还极力为自己辩护,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手段,怕认错就丢掉了饭碗。另一种反应是诚实认错。

两种反应各有利弊得失,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反应的好处是不用承担错误的后果,即使承担,也因为把其他人拖下水而分担了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证据明明摆在眼前时,还死不认错的道理。此外,如果躲得过,也可避免别人对你的形象及能力的怀疑。

可是,这种死不认错的做法并不是一种上策,因为死不认错的坏处比好处多得多。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定人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具有一流的狡辩功夫,但还是逃不掉责任,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所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也有损于自己的形象。不管你口才多么好,又多么狡猾,如果你逃避错误,那他人就会认为你“敢做不敢当”、“没气度”等。于是,老板不敢信任你,部门的主管也“怕”你三分,同事们更因怕你哪天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与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那么第二种情形呢?你会说,如果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的老板的确会如此,他们会当场责罚犯错者,但绝大多数老板都会“高抬贵手”——既然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所以,在现实情况下,认错的后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严重:一认错就会受罚。

另外,诚实认错还有一些间接的好处,例如:首先,能为自己塑造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公众形象——无论老板还是同事,他们都会欣赏、接受你的这种做法,因为你把责任扛了下来,不诿过于他们,他们感到放心,自然尊敬你,也乐意跟你合作,更乐于替你传播你的形象,这可是你的无形资产!

其次,能以此磨炼自己面对错误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你不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缺点,而且其他人也做不到这一点,趁早培养这种能力,对你的未来大有好处。

再次,如果真的因为认错而招来老板的责骂,那正好可以为你塑造一个弱者的形象——弱者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同情,也能招来他人的帮助,你会因此而获得不少人心。而且大部分的老板在骂过人之后,都会不忍心,就算要处罚你,也不会下手太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由此看来,犯错之后的结果,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无法确保不犯错,那么诚实地认错才是上上之策。只要你坦率承担责任,并尽力去想办法补救,你仍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绝不允许自己重蹈覆辙

低头认错并不是终点,认错之后关键还要汲取教训,改正错误,以避免自己重蹈覆辙。教训是对失败和错误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什么是“不该”的。教训既可以给犯错的人留下避免再次犯错的路标,同时又可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和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从而获得成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多么优秀的人也肯定是要犯错误的,只有无所事事的人才不会犯错。成功者的可贵之处是能在每次犯错误之后,接受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

每一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也不是他不犯错误,而是他能汲取错误的教训,并作为宝贵的经验。当再次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他能运用以往的经验而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决不犯同一个错误。当出现问题或过错时,一位明智的员工应该坚决避免同样的错误第二次发生,把过失的教训转化成为学习的机会。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突发情况。如果不能随机应变,那种尴尬、无奈真是令主持人难堪。有一年,倪萍专门为几对金婚的老年朋友举办了一期《综艺大观》,他们都是我国各行各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位是我国第一代气象专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直播现场,当倪萍把话筒递到这位老科学家面前时,她顺势就接了过去。对于直播中的主持人来说,如果把唯一的话筒交给采访对象,就意味着失职,因为你手中没有了话筒,现场的局面就无法掌握了。更严重的是,对方如果说了不应该说的话,你就更被动!但那时众目睽睽,倪萍根本无法把话筒再要回来。

“我首先感谢今天能来到你们中央气象台!”这位老专家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全场观众大笑。倪萍伸出手去,想把话筒拿回来,但老专家躲开了。后来倪萍又两次伸出手去,但老专家还是没将话筒还给她。舞台上出现了倪萍和老专家来回夺话筒的情况。台下的导演急得直打手势,倪萍更是浑身出汗。

直播结束后,不少观众来信批评倪萍:“不应该和老科学家抢话筒,要懂得尊重别人……”倪萍认真地检讨了自己,她知道这是她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失职。面对上亿观众,她绝对不应该抢话筒,更不应该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更何况那位科学家是长者。但观众们又何尝知道,直播节目的时间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这位长者占了太长的时间,后面的节目就没法连接了。

问题发生后,倪萍没有刻意去推脱责任,反而主动承担了这次失误的责任。接着,她仔细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试图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人不怕犯错误,就怕接连犯相同的错误。她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这位长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个性,掌握她的说话方式,那天就不会出现这类尴尬的场面。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应当牢记的一个法则是:不要犯同一错误。因此,当你在工作中出现过失时,在诚实承担自己的错误之后,还应该采取以下的行动步骤:

(1)寻找原因:过失的原因何在,哪里做得不对,是否没有预防过失的方法,怎样避免重复这样的错误,有没有将过失转变为成功的方法。

(2)共享教训:总结今后应对哪一方面特别留意,使其他同事从你的过失中获得教训,让一个人的过失转化成为所有人的经验,以便他们能够避免同样的错误。

总之,只要我们愿意主动面对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地学习,并从中汲取教训,学得经验,尽量挽回损失,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从而取得成功。

正确回应老板的批评和指责

喜欢赞美称羡、批评指责是人之常情。面对赞美,我们往往笑容可掬,显得颇有风度,而一旦真的要面对批评或指责,可就是千人千态了: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面红耳赤,忐忑不安;有的人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有的人咬牙切齿,仇恨满腹;有的人虚心接受,就是不改;有的人表面接受,心里怨恨,寻衅回击。其实,这些负面回应批评的态度,都是极不明智的表现。

温凯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向上晋升,最后成为一家建筑公司的工程估价部主任,专门估算各项工程所需的价款。有一次,他的一项结算被一个核算员发现估算错了1.2万元。老板把他找来要指出他算错的地方,请他拿回去更正,并希望他以后在工作中细心一点。没想到温凯既不肯认错,也不愿接受批评,反而大发牢骚,说那个核算员没有权力复核自己的估算,没有权力越级报告。

老板问他:“那么你的错误是确实存在的,是不是?”温凯说:“是的。”

老板见他既不肯接受批评,又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本想发作一番,但因念他平时工作成绩不错,碍于情面,就原谅了他,只是叫他以后注意,也就算过去了。

不久,温凯又有一个估算项目被老板查出了错误。老板把他找来想谈谈这件事,可刚一开口,温凯却很生气,认为是老板故意和他过不去:“不用多说了,我知道你还因为上次那件事记在心里,现在特地请了专家查我的错误,借机报复,但这次我肯定没错。”

老板根本没想到温凯会死不认错,还随便怀疑自己,便让温凯自己去请别的专家来帮他核算一下。温凯请别的专家核算后才发现自己确实错了。

这时温凯无话可说了,老板对温凯说:“现在我只好请你另谋高就了,我们不能让一个不许大家指出他的错误,不肯接受别人批评的人,来损害我们公司的利益。”

一个人的风度如何,并不体现在其身处顺境、面对赞赏的时候,而是体现在其身处逆境、面对批评的时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都是虚心接受别人批评、笑对别人批评的人。因为批评的作用,就在于指出缺点,就在于引起你的警觉。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那你的缺点错误就永远无法改正。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往往可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这对你事业的成功不无好处。

一位顾客从食品店里买了一袋食品,打开一看,食物都发霉了。他怒气冲冲地找到营业员,“你们店里卖的什么东西,都发霉了!你们这不是拿顾客的健康开玩笑吗?!”

几个顾客闻声赶了过来。这个营业员面带笑容,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没想到食品会变质,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误,非常感谢您给我们指出来,您是退钱还是换一袋呢?如果换一袋的话,可以在这里就打开来给您看一看。”

面对这位营业员诚恳的微笑,并听到他真诚地说了对不起,那位顾客还能说什么呢?他又重新换了一袋,旁边的几个顾客也夸营业员的服务态度好,以后要经常来这里购物。

失误和缺点是在所难免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是当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时,那些成功的人和那些具有成功潜质的人会掌握好火候,真诚地接受人家的批评并且马上改正,这样自然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虚心地接受批评和指责吧,因为它们会成为你成功的阶梯。

每一个老板都注重成本管理

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钱不是那么好赚的。老板能支撑起一个公司并不容易,其间的奋斗有多艰辛、多困苦,也是出乎一般人所想象的。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为此,除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之外,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道理很简单,在利润空间日趋逼仄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可以获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个迫使企业寻求低成本的原因是能源与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因此,每一个老板都注重成本管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员工也要节约成本。

每个老板都特别珍惜自己的公司,珍惜公司中的一桌一椅,一纸一笔。他们都认为,如果下属办公时的铺张浪费,就等于是对老板的不尊重。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自主、自动地极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种事不必等老板交代。

老板都欣赏能为公司节约的员工,因此,如果你想让老板注意你,就要替老板着想,为他节省一张纸、一根钉。

在工厂的入口处,有一枚生了锈的大铁钉被货运工不小心掉下。员工进进出出,不外乎发生下列情形:第一种,员工根本没看见,抬脚横跨而过;第二种,员工看到了铁钉,不过他们所持的态度又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人心想别人会捡起来的,不用自己麻烦,只要自己小心,实在不必庸人自扰,于是视若无睹,改道而行;第二类人会认为自己现在太忙,还有很多要事待解决,等办完事后再来处理那根铁钉;第三类人则抱着事不宜迟的态度,马上弯腰捡起并将其放入废料库。

捡起一枚铁钉,本是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不同的员工却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行动。

那么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更看重哪一类人呢?答案不言而喻:第二种的第三类。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样,事不宜迟,马上弯腰捡起并妥善处理,那么,公司上下将会形成一片勤俭节约的好风气。

如果人人都能从举手之劳开始为公司节约成本,那么,无疑将会给老板省下许多开支,这样的事情老板当然高兴了。

现今很多企业都在高喊“开源节流”,在此形势下,对天性节俭的员工而言,其成功机会较才能相等者要多得多。

因为老板都知道,只有注意节俭的人才会去捕捉每一个开源节流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在小处节俭,聚少成多,最终也会很可观的,甚至可以造成赚钱和赔钱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