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3516400000101

第101章 方圆有度,卓越人生(1)

神情的表露是内心的反映凡是对于掌握人的人,对待观察人的方法,没有不经过再三审虑的。作为领导者要掌握人、用人,必须从人的心术、性情、气质、品德、说话、行为、思想、形相等各方面,使用观察入微的方法,大概不会有过失。

但这又在于观察人的技能。观察人的方法有五种:观察他说话,不正直就烦躁;观察他的颜色,不正直就不自觉;观察他的气息,不正直就呼吸急促;观察他的听觉,不正直就迷惑;观察他的眼神,不正直就昏乱。

陈希夷的心相篇中,观人的方法,则直接从心相上立论,而不是从形相上立论。人的相貌出自于天然。用语言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因此世间有“相随心转”的说法。陈希夷也说:“心是相貌的根本”。唯有心隐就难看出,所以要想观察出心,只有从形相学上来研究,缘形可以得出根本。

《吕氏春秋》中记载:齐桓公集合诸侯,卫侯最后到席。桓公朝见后,便与管仲密谋伐卫国。退朝进去后,卫姬望见桓公,下堂再次拜谢,请桓公给自己治罪。桓公说:“我对卫国没有其它的意思,你怎么要为他们请罪呢?”卫姬回答说:“我看见您进来,显得步伐高昂,气色强硬,有伐国的气象。看到我又有变动的气色,我就知道要伐卫国。”第二天,桓公上朝,招呼管仲进去,管仲说:“您打算放弃攻打卫国吗?”桓公说:“仲父你怎么知道吗?”管仲说:“你的招呼打得恭敬,而话也说得慢,看到我而有惭愧的神色。”桓公说:“好!仲父治外,夫人治内,我始终不会被诸侯笑话了。”举这一个实例,就足以说明了。

人物的根本,出自于情与性。情性的道理,非常微妙而又玄奥,不是圣人的观察,谁又能穷究他呢!只要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带着元一的气质。禀承阴阳而立性,体现着五行而著形。如果有形体与本质,还可以探求。凡是人的性质与气量,以中和最贵重。中和的本质,必希平淡无味,所以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所以观察人的本质,必须先观察他的平淡,然后再探求他的智慧。

心质明亮正直,他的仪表就稳固;心质不决,他的仪表就勇猛;心质平淡,他的仪表就安闲。忠诚仁厚,必然有温柔之色;确实勇敢,必然有奋进之色;确实聪明,必然有明达之色。忧患之色,疲乏而且荒疏;疾病之色,乱而垢杂;高兴之色,愉快而欢喜;愤怒之色,严厉而外扬;嫉妒之色,冒昧无常。以致他们的动作、言辞,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态。虽然有许多心内的东西,必然会流露到外部表情上来。虽说要观形察色,也要从内到外地观察。心内有才气,外貌自然显露出神采。

史书载: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大使,自认为不漂亮,不足以表现出英雄气概远镇他国,于是让崔琰代替他,而自己提刀立在崔琰的身边。接见之后,派人去打听使者,问:“魏王怎么样呢?”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气质不凡,可是他身边提刀的人,才是英雄。”所以说一个人的神采、风度、气宇、容止、情态等方面,开始不待言行,随后就能看出。

言谈中体现人的性格何义是一家机械厂的职工,平日里很少说话,给人一种忠厚老实、与世无争的感觉。有一次,厂里决定给部分职工涨工资。由于名额有限,像何义这样的老实人当然就没有份了。何义得知此情,抄起一把扳手,冲进主任办公室,大声吼道;“我干的活不比别人少,为什么加工资没有我的份?是不是觉得我老实好欺负呀!我告诉你,你敢少我一个子,我就让你爬着出去!”这番话,让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足足呆了几分钟,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老实人何义居然这么不老实。

人是一个复杂体,要真正了解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掌握了以下九种识人方法,你对人的识别能力将大大提高。

夸夸其谈的人这种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宏阔高远却又粗枝大叶,不大注意细节问题。优点是善于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往往会在侃侃而谈中产生奇思妙想,富于创见和启迪性。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论述问题不能细致深入。由于不拘小节而可能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细节,给后来的灾祸埋下隐患。这种人不太谦虚,知识、阅历、经验都广博,但都不深厚,属博而不精一类的人。

义正言直的人

这种人仗义执言,原则性强,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缺点是处理问题不善变通,显得非常固执。但是能主持公道,往往受人尊敬,不苟言笑而让人敬畏。

言辞锋锐的人这种人一旦抓住对方弱点就严厉反击,不给对方回旋的机会。他们能透彻分析问题,看问题一针见血,甚至有些尖刻。因致力于寻找、攻击对方弱点而可能忽略了从总体、宏观上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关键,甚至会舍本逐末,陷入偏执与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属于那种善于从小处着手而不善于从大处着眼的人。

“机关枪”型的人这种人说话像打机关枪,语速快,而且辞令丰富。

他们知识面广,对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精到,但由于人情事理的复杂性,又可能使其思想显得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这种人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时,完全可以让人放心,而一旦超出其能力范围时,就会显得慌乱,无所适从。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反应也快。

“万事通”型的人

这种人知识面宽,旁征博引,各门各类都略知一二,显得知识渊博,学问高深。缺点是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系统性差,思想性不够,一旦面对难题就可能抓不住要领。这种人做事,往往能想出许多主意,但都把握不住重点。

满口新名词的人这种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而且跃跃欲试,总想将新学到的东西即刻运用以生活中。缺点是没有主见,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并解决之,易反复不定,左右徘徊,比较软弱。

说话平缓的人这种人性格宏广优雅,为人宽厚仁慈。缺点是反应不够敏捷果断,转念不快,属于细心思考型的人,有恪守传统、思想保守的倾向。他们如能加强果敢之气,对新生事物持公正而非排斥态度,会变得从容平和,有长者风范。

讲话温柔的人这种人性格柔弱,不争强好胜,权利欲望平淡,与世无争,不轻易得罪人。缺点是意志软弱,胆小怕事,雄气不够,怕惹麻烦,对人事采取逃避态度。他们如能磨炼胆气,知难而上,勇敢果决而不犹豫退缩,会成为外柔内刚的领导型人物。

标新立异的人这种人独立思维能力强,好奇心强,敢于向权威说不,敢于向传统挑战,具有开拓精神。缺点是不能冷静思考问题,易失于偏激,不易被人理解,往往会成为孤独的英雄。

掌握言行之间的联系

我们不仅要以“听他说话,再观察他的行为”,作为求取将来事业上的证明,而且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倾听他的言谈,以求证过去的事实,并测度出他在言论上的效果。不能只要抓住了一只角,而一概认为是整条牛。这一点,从有子的一段故事就可以证明这方面的重要性。

从前有子询问曾子是否向老师问过有关丧的事情。曾子用“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来回答有子。有子是一个对过去孔子的一切行事,曾经作过很仔细周详考查的人,并深深地印入脑海,所以乍听之下,便认为不是孔子说的话。曾子却证实说是他亲耳听到的,有子仍然坚持不相信,又去询问子游,问曾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有子还认为,孔子的话必然是有所目的才说。后来曾子又问子游,有子果然是这样的人。大概前面的话是居住在鲁国时,知道南宫敬叔因事失职离开鲁国,以后有机会再回来,用珠宝行贿鲁王身边的大臣,求得复位而说的。后面的话是住在宋国时,看到桓悟马自造石棺,三年都不成功而说的。于是曾子便甘拜下风,产请教有子所知道的东西。有子告诉曾子说:“从前老师制定在中都,以四寸厚的棺,五寸厚的椁,以为这样不会马上腐烂。老师失去鲁国司寇的职位,准备到楚国去,大概先派子夏去,随后又派了冉有,以这样知道不想马上贫贱。”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过去的言论、行为、思想等等,都要作详细的考察。

不管什么人,在稍有不慎的情况下,是不能保证他不会失言的。何况在政治、社交的场合下,多有激进的言论而误人。有很多领导人物,有些时候在需要的情况下,经常故意散发烟幕弹,用来迷惑世人的耳目。例如袁世凯称帝时,蔡锷将军故意以迷恋名妓为烟幕,从而逃脱了袁世凯掌握的计谋,最后成就了云南起义。

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如果样样都要求全才用他,那么天下就没有可用的人了。了解人的长短方法,阎循观说得最精辟,他说:“了解人有四点:知道人的短处,知道人的长处,知道人短处中的长处,知道人长处中的短处。用人有两点:用人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教育人有两点:成就他的长处,除去他的短处。”能做到这样,天下可用的人才就举不胜举。

知人之术,不外乎是:知道人的心性,知道人的气质,知道人的品德,知道人的才学,知道人的好恶,知道人的长短。还要了解人的环境,了解人的欲望,了解人的历史,了解人的交往。在这十条之下,并进行周详的考察,以掌握运用,大概这样不至于有大失了。

贤能与不肖的辨别对于贤能与不肖的分别,张杨园有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贤能的人容易疏远而难以亲近,不肖的人容易亲近而难以疏远。贤能的人宜当亲近,突然亲近反而见疑;不肖的人宜当疏远,因疏远或致使他怨恨。所以应当及早辨别他。

略举他们的要处,就有几项:贤能的人必然刚直,不肖的人必定佞贤;贤能的人必然中正,不肖的人必定偏隘;贤能的人必然大公,不肖的人必定自私;贤能的人必然谦和,不肖的人必定骄傲;贤能的人必然谨慎,不肖的人必定恣肆;贤能的人必然逊让,不肖的人必定竞争;贤能的人必然诚实,不肖的人必定险诈;贤能的人必然独立特行,不肖的人必定唯诺附和;贤能的人必然老成持重,不肖的人必定轻举妄动;贤能的人必然韬光养晦,不肖的人必定激扬狂暴;贤能的人必然宽厚慈善,不肖的人必定苛刻残忍;贤能的人必然欲望淡薄,不肖的人必然利势炽势;贤能的人持身以严,不肖的人律人必苛;贤能的人必然从容而有度量,不肖的人必然急促而时有变更;贤能的人必然规模远大而合理微密,不肖的人必定急功近利而唯小是图;贤能的人必然不善言辞而敏于行事,不肖的人必定夸耀而不愿做事;贤能的人必然先人后己,不肖的人必定先己后人;贤能的人必然见善惟恐不及,好说人的善,不肖的人必定嫉妒贤能,好说人的不善;贤能的人必然不虐无告不畏强暴,不肖的人必定柔则茹之,刚则怯之。这等类别,举不胜举,不外乎公私利益罢了。

世人说知人的确不容易学,虽难学,实在又不得不学。《中庸》上说到知人不可不修身,修身又不可不知人。两者相连,得就都得,失就得失。人怎么能精通知人的学问,而没有危险呢!这不仅是知人的鉴别,也可以说是修养取舍的一面镜子。

以容养量,以恕养性刚健精神表现于内的,是能够容纳他人、宽恕他人。

《尚书》中说:“一个人有容纳的大量,他的德行就大。”一个人必须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恕人所不能恕,忘人所不能忘;才能理人所不能理,为人所不能为,成人所不能成,达人所不能达,弃人所不能弃,如此就真正具备了刚健与积极精神。

史捂臣说:“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感觉到心胸特别开阔,吐气扬眉。如同人嘴里嚼着橄榄,当时感到不无酸涩,而后回味时,却满口清凉。”

范纯仁说:“我生平所学的,得到的是忠恕二字,一生受用无穷。以至于在朝中做官,接待同僚友人,亲近和睦宗族,都不能离开它。”又告诫学生说:“他人虽愚笨,责备时就明白;虽然聪明,责备自己就昏乱。如果以责备他人的心思来责备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思来宽恕别人,就不必担忧不能到达圣贤的地步。因而就要以容养量,以忍养气,以恕养性,以忘养心。有这四养,而不能达到圣贤豪杰的地位是没有的。”

耿楚侗有歌说:“俗情浓艳处,淡得下;俗情苦恼处,耐得下;俗情抑郁处,遣得下;俗情耽溺处,撇得下;俗情劳扰处,闲得下;俗情牵绊处,斩得下;俗情矜张处,抑得下;俗情难忍处,忍得下。这样帮要有超世的度量,并且要有超世的持守。心中不平则鸣,心中有得就要说,就是无量。”

一个人依这种方法去修行,自然有盖超越包举的雅量。

有忍才能成事一个人要有容人之量,必须先有不计较他人过错的恕德;要想成大事,必须先有忍的德行。恕能培养容,忍能培养量。所以古代的哲士说:“必须有恕,心才有容量。”

马援回答隗嚣论光武帝与高祖时说:“汉光武帝才略英明,没有人比得过的。并能开诚布公,没有隐瞒,豁达大度,稍与高祖相同,博览经学,政事文辩,前世无可相比。”隗嚣再问:“你认为高祖怎样?”马援回答说:“谁也不及他,高祖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这是何等的大量。

人生在世,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抱残守缺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