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3516400000015

第15章 消除防卫心理(3)

我记得读大学时,曾经也有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平时最常看什么小说,结果绝大多数人填的都是世界名著,先生填《红与黑》之类,小姐填《简爱》之流。回宿舍后,大家都笑,先生谁不是抱着武打小说打得昏天黑地,小姐莫不捧着琼瑶的小说长吁短叹。但要填到表上,却怕人讥笑层次低。不论多么诚实、多么爽快的人,都有深层心理。不注意这点,在生活中就要吃亏。特别对于中国人,民族性格就内向谨慎,深层心理格外明显。譬如,你送东西给人,人说:“不要,不要!”如果你真的将东西带走,那你求他的事十有八九就要泡汤。有些人嘴上在说不要、不要,可眼睛却盯着你手中的东西,惦量分量。你请人吃饭,他说:“不用,不用!”。如果你听而信之,对方的内心一定很感失望。

我听过这样一个笑话,那是关于我初中体育教师的事。他好多岁了,还没谈过朋友,好心人给他介绍了对象,第一次两人见面出门上街,走到路上,体育教师口渴了,那时冰棍3分钱一支,他问女友:“吃不吃冰棍?我口渴了。”他女友回答不吃,于是他就买一支自己吃。之后走到一家餐馆前,体育教师肚子饿了,问他女友:“吃不吃包子。”他女友又说不吃,他就又买一些自己吃。结果第二天他女友就不理他了。

深层心理为人际交往制造了许多困难,但同时又可以被你利用。

来深圳后,我最感讨厌的就是歌舞厅卖花的小孩,特别当同伴是位不太熟悉的小姐时,“先生,买一束花送给小姐吧!”你说买不买?不买吧,面子上过不去;买吧,几十块饯买束花,回家又心疼。

后来我找到了一种办法。当卖花的小孩请求我给小姐买束花时,我就问这位小姐,“给你买束花吧?”

她说:“不用。”

我边装着掏钱边说:“真的给你买一束啊!”她说:“真的不要。”既然真的不要,咱们也就算了。

去餐厅请客,老板为了赚钱,常常给你推荐一些很贵的菜,你做东,自然不好意思推却。这时,好的办法就是问客人:“你们要吃什么菜?”既然作为你的熟人,他们自然也不会太破费你,会帮你推掉。这不两全其美吗?

我们所谈的“攻心为上”,就是要针对对方的深层心理,切不可被对方表面的言词、态度所蒙蔽。但人心隔肚皮,我们又怎样去看透人心呢?

人心虽然难以捉摸,但他的言行、举止始终受到内心的支配,通过分析。思考,你可以透过蛛丝马迹,而探究其内心意识。

看透人心的方法自然有很多种,弗洛伊德著的《释梦》,就通过深入的心理分析,去了解人的深心,但它太复杂、深奥。这里我只想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a.看破人的本意

我有一位同事与我关系很差,我俩平时都尽量避免照面。我远远看到他,就绕道而行;他远远见到我,也装作有事避开。有次,他有要事非找我不可。我估计他在门外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敲开我的门。我一见到是他,既然大家都是成人,自然装模做样也要握握手互致问候。当我握着他的手对他说:“你好”时,他却突然冒出一句:“再见”。

哪有刚见面就说再见的,这明显是语言失误。他本应也说:“你好”,却由于紧张而说成了“再见”,这句“再见”正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的确不想见我。

语言失误是人的潜意识的愿望与想克服这种愿望的强烈意识的矛盾表现。仔细分析一个人的语言失误,往往能够看破他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本心。

语言失误曾经使我泄露了内心秘密。那还是与人合作办班时的事。当时,我与管理干部培训部合作,大家五五分成。我感觉不合理,就想换与文化研究中心合作。见到中心主任,我自然不能直说与培训部是五五分成。

就向他介绍办这种班的好处,以及以前与培训部合作也很成功,双方都很满意,但现在我认为中心有些特别优势。我与培训部原来是三七分成,现在愿意与中心合作,仍然按三七分成。

主任听了有些心动,就问我大概一次合作能赚多少钱。由于心里只想着将五五分成说成三七分成,没有考虑赚多少钱的事,结果脱口就说培训部赚了多少钱。话一出口我就后悔,这笔钱是按五五分成得的,我赶紧找其他借口,说还有一些开支没去掉,实际数目要少些,这时主任对我笑了,说:“你与培训部是五五分成,你的目的说穿了就是想与我们三七分成。”

语言失误的确是探究人内心秘密的窗口。我有一个学员,不知是否开玩笑,也谈了语言失误使他功亏一篑的事。他这样还说:“谈恋爱时,为了得到最佳选择,我脚踏两只船,同时与两位小姐接触,时间长了,我脑筋就渐渐转换不灵。有次对着我最中意的A 小姐,我却叫着B 小姐的名字。A 小姐一听,顿觉不对‘既然中意我,为什么会叫出别的小姐名字呢?如果不想着对方,是很难出现这种错误的。’A 小姐马上就觉察到我与B 小姐关系不同一般,为此将我骂了一顿,就愤然离去。”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语言失误也正是内心挂念的事物在警惕松弛的一刹那而突然冒出来,所以它也往往是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b.使人吐露真实想法

让人吐露真实想法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往往可以采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法,随便自然地突然提出一个模糊的问题,让对方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暴露本来面目。

我记起少年时代,父亲不允许我去长江中游泳,可我常偷偷地去。有天,我们在家中聊天,聊着、聊着,正起劲时,父亲突然显得很随意地说了一句,“长江里游泳一定很好玩。”“是好玩。”此话一出,我后悔也晚,情不自禁就暴露了自己。

有时模糊的语言、声音、图形也会在无形中起到一种心理诱导的作用。我在临近大学毕业的实习中,就曾经运用过这种方法。当时,我作为教师第一次独立带学生做电学实验。但实验结束后,实验员告诉我电池少了三十多节,第一次一上实验课就被学生偷了电池,自然不好交待,还会影响到我的实习成绩,为此我很想将这批电池追查回来。但这帮学生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偷了电池自不会承认。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设计,我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这个班哪些学生调皮我心里有数,第二天,我就将一个我估计可能参与偷电他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表情严肃地对他说:“昨天上实验课,别人揭发你表现不好!”

他说:“我怎么表现不好了?”

我说:“不是一个人,好几个同学都揭发你。”他气愤地说:“我没拿电池,是哪个混账说我拿了电池?”

我一听心里暗自作乐,岂不是不打自招吗?我赶紧接上说:“我又没说你拿电池,你怎么知道实验室被偷了电池?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电池就是你拿的,二是你见到别人拿的。两种情况我都找你。这样吧,电池也不值多少钱,大家拿电池也只是为了好玩,这是第一次,你负责给我将电池都收回来,我也不追究是谁拿的,就算了。但下次绝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结果他没办法,回到班上就说:“我被老师抓住把柄了,大家把电池都交出来算了。”

就这样我成功地追回了丢失的电池。对于模糊不清的图形、语言、声音,人会依据自身的体验和心理状况对其做出解释,运用这一原理,可以探明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使人吐露真情。

例如,对于死不开口的杀人嫌疑犯,拿出一张模糊不清的相片给他看,问他:“这人是谁!?”假如他真是罪犯,很可能想到那照片上的正是自己所杀的人,于是会移开目光,露出惊慌的神色,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动摇。再如,犯罪现场还不清楚时,用证据确凿的口吻对罪犯说:“出事现场××街……”故意把那个街道名说得含糊不清,于是罪犯会依据自己的体验把它听成犯罪现场的那个街道,在交待中就会吐露出来。

c.小事会使你暴露

我相信这样一条规律:小事会使你暴露。虽然我们不可能钻进别人的脑袋,去看看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但我们却可以透过他下意识地暴露出来的一些小的“迹象”或“线索’来认清他。人对于大的事情,往往比较重视,会加以掩饰和伪装;而这些小的“迹象”

或“线索”,由于他在心理上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常常都是真实自我的表露。

我有一位非常要好的同事,谈了女朋友,曾经征求我对她的看法。我告诉他,她性情比较暴躁,容易吵嘴;他听后不相信地对我说,他与女朋友一起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从没吵过嘴,她不会属于那种性情暴躁的人。我告诉他,现在是恋爱阶段,彼此自然会小心翼翼地掩饰缺点,一旦结婚,问题就会出现。果然,他们结婚后没多久就开始经常吵嘴。

是不是我有什么先见之明呢?不是,是因为我从小事上去研究过她。

他俩恋爱时,我们都住在一幢紧挨操场的简易平房里。有次她去厨房做菜,学生在打排球,一不小心将球打到房顶上,结果她马上跑出来将学生痛骂了一顿,看着她凶神般的样子,我心里在想:学生在操场打球是正当的,偶然将球打到房上也是常事,即使我在做菜,也只会告诉学生,去远一点打球,否则球打到房上会将灰弄进莱里,而决不会去骂他们。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让我看到了她内在性格的一面——暴躁、容易发火。

通过小事去判断一个人,正是看透人心的有效方法。d.用实际距离测定心理上的距离当你去参加会议,恰遇一位你讨厌的人坐在那里,这时你会很自然地选择离他远一点的座位;反之,如果你见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马上你就会坐到他的边上。这种心理现象说明,人们往往用实际距离来表示对对方心理上的抵触。坐的越近,表示心理上越融洽,坐的较远,表明心理上较有抵触。实际距离不仅反映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它还对双方的交往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前单位开会,我总怕人说我拍领导马屁,每次座位都离领导远远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我与领导的距离也真的就越来越远。实际上选择远离领导的座位,久而久之,会在双方心理上产生距离。心理距离远了,感情也自然疏远。以后开会,只要没有特别安排,我总是尽量坐到领导边上,即使双方不交谈,我发现感情也比以前融洽许多,而且通过有意识选择靠近领导的座位,也让自己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进取的主动性。

心理距离是影响双方感情的重要因素。我有一位远房亲戚,大家住在同一城市,每年春节都要互相拜访,平时也时常走动,结果我们的关系比许多远方的直系亲属还要亲近。人交友也是这样,经常交往、联络,感情就密切,长期不来往,杳无音讯,彼此就会淡忘,交往频度对交往感情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对方不了解我们的目的和动机,基于人类自我防卫的本能,而对我们保持警戒的态度。这时,他会龟缩在坚硬的外壳里面,以不为所动的姿态,对我们保持戒备,进而还会对我们和我们的意见产生一种抗拒心理。

要成功地运用人际关系技巧,首要的是消除对方的警戒心。否则,技巧的运用往往弄巧成拙。

许多根深蒂固的猜疑心,其实就是起因于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对方内心深处的一种偏见。当对方疑窦刚萌芽时,如果不立即想办法消除反而任其发展,那么,今后即使对于很正常的事他也会频生疑念,对我们的猜疑心越来越重。换句话说,猜疑心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的累积。而要阻止最初刚萌芽的猜疑心,除了诚意之外,再也没有别的。

a.你能说服自己,就能说服别人

真诚应该发自内心,任何一种说服方式如果在心里认为有道理,那么说起来就会理直气壮,更何况大家本是同类,自然有心灵相通之处。所以你能说服自己,你就能说服别人。

我在公司餐厅里面就曾经用诚意消除了员工的戒心。

那是1989年夏天,我们“伤感”酒吧营业额逐渐滑坡的时候,由于我们长期在公司策划公关业务很少过问酒吧的事,因此,为了找出经营不善的原因,就召集员工开会,各抒己见。但开了几次会,效果都不好,员工吞吞吐吐,始终不敢吐露真言。原来员工认为说出了真正的原因,责任就在他们,无异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总结经验后,下次开会时,我就首先诚恳地对大家说:“餐厅营业不好,对我们对大家都有损失,我相信大家与我们一样着急,我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将经营搞上去,这是我们这次开会的唯一目的。可能经营不善某些员工也有责任,但这次开会决不是为了追查责任,过去的错误就让它过去,重新纠缠出来,对大家、对餐厅都没有一点好处。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切既往不咎,只希望大家着眼未来,坦诚相见,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是我们共同利益的需要。”

这样一说,大家明白了事理,而且餐厅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大家在我真诚的感召下,消除了顾虑,纷纷吐露真言。

b.白色谎言,处世之道

真诚是消除戒心的最好法宝,但真诚并不等于不要谎言。有人曾问我:“说谎好不好?”我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

有位肥胖的先生,去看医生,希望减肥。医生说:“你这么胖是不是什么病症引发的呢?我先给你做体检吧。”体检完毕,医生沉重地告诉病人:“我发现你的肥胖还是次要的,你得了癌症,已活不过三个月。”病人一听痛苦万分,既然如此还减什么肥呢?就悲哀地回到家,每天都忧虑着活不过三个月。可三个月后他居然还没死。于是气愤地跑去责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