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3516400000022

第22章 感情投资的妙方(2)

当然,我不是他的亲人,要我照看也不放心。但主任病好后,对我的态度却特别亲热,老远见到我就打招呼,工作上也特别照顾。那段时间监考,我喜欢睡懒觉,主任怕我迟到了,影响不好,每次都专程提前叫我。

有人会说:“你这人太残酷,别人病了已经够可怜了,你还要利用这个机会。”我并不残酷,我只是从技巧的角度来谈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果换一个角度,人病了就需要你去探望,那你为什么不满足病人的要求呢!探望病人要出自真诚,如果你怀抱着利己的目的而去,那么,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你期望别人对你的观点,你兜售的货物,你的计划变得热情吗?请采取你想要别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热情比麻疹更富有传染性。当你对待别人热情时,别人也将变得热情。我喜欢去这样的家庭,主人对你热情似火,临走还要再三挽留、期望你下次再来。而有些家庭,死气沉沉,漾溢不出活力,让人望而生畏。热情的人是朝气与欢乐的象征,能焕发旁人的力量,其引力无穷,能赢得众人的爱戴。我校的工会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刚来深圳时,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但对我非常热情,经常问寒问暖:初来深圳习不习惯?有没有困难?而且好几次请我去她家吃饭。我感觉她像我的母亲,让我这孤独的游子,在深圳这块“生存就是竞争”的土地上,感受温馨的人情味。

后来我发现她不止对我一个人这样,对几名新来的同事她都如此。谁家有难,第一个出现的一定是她;谁家有事,她一定热情相助。有人说她太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一年后,学校工会主席改选,结果她以绝对优势当选,一跃成为副校级干部。

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就深刻地反映了热情的效力。

皮车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擅长雕刻。有次,他精心雕刻出一个美女,结果他自己深深地爱上了它,每天他都深情地注视它、抚摸它。、结果这件雕刻品,在他深情的感染下,突然有了生命力,成为了一个绝色的美女,皮革马利翁终于娶到了他的梦中情人做妻子。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在现实的世界中,它却得到了应验。

美国哈佛大学一群研究员来到某中学,对教师说,经过测验,他们发现有五名学生智力超群。这五名学生有的本来成绩就好,但有的成绩只是一般。

一年后这五名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出类拔萃了,正在教师惊叹哈佛的鉴定准确时,研究人员说出了这五名学生只是在名册上随意选的。并没有做什么科学的鉴定。那么,这五名学生为什么成绩能突出呢?就在于教师相信了哈佛的鉴定而对他们投入了特殊的关切。这种现象在教育学上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只要你对某人表现出你内心深处的关切,有时你并不需要采取什么特殊的对待,你的言谈举止之间渗透的热情,就能影响别人。我从事公关工作,在我的拍展里有一个充满“公关”

魅力的小本本,这个神奇的小本本,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它里面记录的是公司主管部门和长期业务来往单位的主要领导,甚至领导的妻子、父母、小孩的生日及重大纪念日。每天找都要翻这个小本本,适逢有人过生日,近的,就送鲜花和蛋糕祝贺;远的,就寄一张贺卡。这些花钱不多,但在别人情感上引起的震颤却是巨大的。

我可以说精通这种技巧了,但它仍能掀起我感情的巨澜。来深圳后,我就基本脱离了我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淡忘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贺卡,拆开后,一阵清脆悦耳的音乐响起“祝你生日快乐……”,“原来今天是我生日,连我自己都忘了。”边上的同事第一次见到这种音乐贺卡,也纷纷围上来,表示应该好好庆祝。那天晚上,我们去歌舞厅尽兴了一番。回来躺在床上,我的心潮起伏:原来他们还记挂着我。真想念公司,真想念与他们一起共度的美好岁月。此时,如果公司有什么任务给我,我真的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张贺卡对我的影响,我相信是金钱所无法比拟的。

有一个学员,给我讲了他的感受:我去惠州出差,住在惠州大酒店。回来后,有一天突然接到一张生日贺卡,是惠州大酒店寄的。我想他们真有心,居然记下了我的生日。可过了一年,我又收到了他们的生日贺卡。这时我有些不安了,寄一张贺卡容易,但连续两年记住我的生日却不容易。我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心里总有欠债的感觉。为此,有一次我出差,特地叫了一批熟人,绕道到惠州大酒店住了几夜。两张生日贺卡花费不多,我们几人住酒店几夜,它们获利却甚丰。

谁都认为送礼给人是一件头疼的事。特别是那些烧香人众多的衙门。一位房地产经纪人给我讲了他的苦恼。

“每到逢年过节,就该我费脑筋了。送什么给主管部门领导?中秋节:领导家里月饼堆积如山,你再送月饼,他根本不领情。而且送礼还要排队,有人捷足先登,你就不能进去,只好在门外溜达。不一会儿,又来一个拎大包小包的,大家相视一笑。没多久拎大包小包的就排起了一小溜,还算大家同病相怜,能按次序在心里默默排队,轮流烧香拜佛。”

我想消除这种苦恼的方法就是不要赶热闹,你何不出新招,利用他家人的生日或重大纪念日来烧香呢?这样不会有人与你争抢,你也不会为进什么而犯愁,且效力是双倍的。

懂得了感情投资,还要掌握一些与别人联络感情的小技巧。

a.消除情感“断绝”

“断绝”是一个时髦的词,譬如领导与下级的难以沟通,知识分子与文盲的无法交流,长辈与幼辈的代沟,都意味着一种“断绝”。但“断绝”并非产生于情感交流的不足,而是产生于这种交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正如某些孩子的心里话愿意向朋友倾诉,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种“断绝”并非孩子没有交流的欲望,而是他认为家长始终当他为小孩,不能理解他,他的交流无法得到对等的回应。

要消除“断绝”先应努力使对方觉得彼此可以进行交流,双方处在某种对等的条件下,国外强调父子如兄弟。

你有没有觉得,你与某些人谈话,很难谈得拢,彼此之间始终不合拍。这也属于“断绝”。这种“断绝”往往产生于双方地位的悬殊,文化素养的距离,性格的差异。要消除这种“断绝”,就要做到“入乡随俗”,见什么人说什么活,遇个体户能粗俗,视知识分子能高雅,碰家庭主妇能谈柴米油盐,见生意人能谈经营之道,总之要让对方觉得与你不存在距离。

有些优秀领导为消除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感,就常常打扮得漂漂亮亮与年轻人一道玩。让自己的行为和精神状况都保持与年轻人一致。结果,年轻人把他当成可以交流的朋友,彼此之间有交流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

我喜欢一个同事消除“断绝”的方法,他学生时代入了党,分配到我们单位后,年轻人都不怎么理他。我们有一个偏见,学生时代能入党,要么就是会吹牛拍马,要么就擅长打小报告。每次我们交谈得热闹,只要见他过来,马上就冷场,他也为此很苦恼。后来他采用了一种方法,只要我们骂人,他也一定跟着骂,我们骂校长,他比我们骂得更凶。这种方式,让我们觉得他跟我们意气相投,我们很快就接纳了他。最终成为好朋友。

b.寻找共同点

人生在这个社会上,就必定会有求于人,也就必定会行“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之道,虽然庸俗,却无人可避免。但你发现没有,有时求人送了许多礼,说尽好话,却不如“大家是老同学”好办事。双方的共同感有时比物质利益更有用,共同感正是联络双方感情的有效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容易对社会背景与态度和自己相同的人产生好感。

在交际中,当你有求于人,或者面对陌生的同行,缺乏善意的竞争者,此时特别需要发掘共同感,这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