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3516400000086

第86章 方圆处事,事业有成(1)

思考是成就事业的捷径事业能否成功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影响。事业成功了,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就都提高了。倘若事业平平庸庸,也就很难有各种体面的地位可言。所以,人的一生应该选择一项适于自己兴趣和适于自己能力发展的事业,并为这项事业的成功策划自己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投入。但也确有许多人,一生为事业孜孜以求,并且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但最后却依然平平庸庸,其原因是什么呢?分析起来,则极可能毁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显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百个人差不多有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那么,怎样思考问题才能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呢?下面就看看那些事业卓著者提供的成功经验吧。

思考中登上高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据传,有一次大发明家爱迪生满腹怨气地对爱因斯坦说:“每天上我这儿来的年轻人真不少,可没有一个我看得上的。”“您断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因斯坦问道。爱迪生一面把一张写满各种问题的纸条递给爱因斯坦,一面说:“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他才有资格当我的助手。”

“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了一个问题,并且回答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读完第二个问题又回答说:“这得翻一翻金相学手册。”

“您说什么,博士?”爱迪生打断了爱因斯坦的话问道。“看来我不用等您拒绝,”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就自我宣布落选啦!”

这两位科学巨匠的对话是发人深思的。爱迪生是专攻应用技术的“发明大王”,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要求助手有广泛的知识,对各种常用的数据资料能诵背如流,据说他的招考试题有时多达一百三十个。而爱因斯坦是专攻理论物理的“开拓大师”,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的不是死记住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

爱因斯坦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进行有效的思考。有一次,他与一位朋友约会,朋友没有按时到达,他便不停地来回踱步,思考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半小时后,那位朋友匆匆赶到,抱歉地说:“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爱因斯坦却得意地说:“我得感谢你呢,这段时间没有浪费,我已经思考出来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

据说,爱因斯坦的头大得出奇。有一次去日本,他随身带去许多大帽子,准备随时换用,这是因为当时在日本买不到这么大的帽子的缘故。在他逝世以后,有位生理学家对他的脑子进行了解剖研究,认为他的头虽然大,脑子并不比普通人的大,也不比普通人的重,但是,脑组织的变化和突触的数量却超出正常人的范围。这正是他长期用脑进行思考的结果。

善思者识真知运用认识能力去认识真理,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认识不到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真理说出来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他曾生活在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邦。爱非斯这个城邦是由科德里达贵族统治的,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王位的继承人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赫拉克利特,但他对继承王位没有兴趣,把它让给了自己的兄弟,而他自己到山上隐居起来,潜心钻研学问。

赫拉克利特放弃王位继承权而一心钻研学问的行为,虽然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他做的是傻事,但他的渊博学识和深刻思想却受到一批热心追求智慧的青年的敬仰。这些青年为了求知,都来山中拜他为师,这样,他就有了一批学生,山间的空地和小路都成了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一转眼,很长时间过去了。有一天,赫拉克利特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应当离开这里,到各个城邦去向人们传播知识……你们还有什么弄不清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再给你们解释。”

这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教给我们的都是些关于世界的哲学道理,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摆脱愚昧,成为有智慧的人。可是,究竟智慧本身是什么呢?人怎样才能得到智慧呢?”赫拉克利特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弄清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要。他说:“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也就是说,真理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正确的认识了自然,并且用这种认识来指导他的行动,他就是有智慧的人了。”学生又问:“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然,得到真理呢?”他回答说:“是的,这是因为人人都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既然人人都有思想,都能够认识真理,那为什么世界上又有许多人愚昧无知甚至陷入迷信之中呢?”

“我们说人人都有认识真理的能力,但有能力并不等于有真理。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运用认识能力去发现真理,不善于思考的人,不仅自己发现不了真理,就是别人发现了告诉他,他也是不懂的。”

“那些不能认识真理的人,除了不善于思考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

“是的。除了不善于思考外,往往还有许多毛病。比如,有些人过于自负,本来无知,却自以为是,把荒谬的东西视为真理;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信心,要知道,认识真理是不容易的啊!要下苦功夫去钻研各种问题,要长期不懈地去追求。有的人则是在认识真理时,往往对重要的问题过早下判断。要注意,对重要的事情,在没有作充分的研究之前,是不能过早地下判断的。”

最后,学生请求老师再从正面说明一下,人要怎样才能发现和认识真理。赫拉克利特说:“人为了认识真理,获得智慧,首先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去认识自然的事物。……你们要记住,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但是,是不是说熟悉了许多事物就等于得到了真理呢?那也不是。博学还不等于智慧,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人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外部的表面现象,还不能认识到躲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要认识自然事物的真理,除了运用感官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用头脑进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你们应当继续努力钻研哲学,因为哲学和智慧实际上是同义语。”

思考中诞生的发明家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爱迪生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据说,爱迪生幼年时身体很弱,但喜爱劳动和制作各种玩具。他爱观察,爱思考,同时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对什么事物都爱问个究竟。他上学不久,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教同学们说:“二加二等于四。”爱迪生站起来问:“老师,二加二为啥等于四呀?”老师目瞪口呆,他不仅不认为爱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一把钥匙,反而认为爱迪生是在捣蛋。上学才三个月,爱迪生就因“成绩不佳”被勒令退学。幸亏他的母亲教过书,懂得怎样教育孩子,从此,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走上了自学的道路。未满十一岁,他就读完了吉本的《罗马兴亡史》和休谟的《英国史》。他还读了一些科学发明家的传记故事。母亲还给他买了一本帕克尔的《科学读本》。这是专讲物理、化学实验的书,其中有许多实验例题,他一边读,一边琢磨,对书中讲的一些原理,他都在亲自实验后方才相信。他在自家的地窖里设有一个实验室,有试验用的瓶子二百多个,家里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用来买试验用品。这位未来的发明家,就这样在科学的乳汁的哺育下逐渐成长起来了。

十八岁以后,爱迪生建起了自己的真正的实验室,正式走上了发明家的道路。勤于思考的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室里贴着一条雷诺爵士的语录:“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地逃避真正艰苦的思考”,在这条语录之后,他加上了自己的一句话:“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有一次,他在试验发明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的声音引起震动,他觉得很奇怪,便想进一步探讨振幅有多大。可是他的耳朵曾因受伤听觉失灵,他就用触觉来代替。他找了根短针,一头竖在膜板上,一头用手指轻轻按着,再对准膜板一讲话,手指头便觉得短针在颤动。讲话的声音高,颤动就快,声音低,颤动就慢,他接连试了好几回,结果都是如此。这引起了他的深思,猛然间他想到,既然说话的声音能使短针颤动,那么,掉个过儿,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来的说话声音。想到这里,只觉得心头一亮,一项新的发明开始孕育了:为什么不可以设计一种机器,把有保存价值的声音贮存起来,什么时候想听,再把它放出来不就行了吗?好奇心和思考把这位自学成才的年轻人引向了发明之路。经过许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留声机。

曾经有人画过这样一幅漫画:两位科学家,前来求见爱迪生,看门人上前阻拦道:“先生,那个人正在深思穷索呢,怎么好打搅他呢?他已经四天四夜没睡了!”

换个方向思考就能成功日本的水泥大王浅野一郎,二十三岁时从乡下到繁华的东京时,看到有人用钱买水喝,感到很奇怪,水还得用钱买么?面对此情,有的人会这样想:东京这个鬼地方,连喝点水都要用钱买,生活费用太高了,怕难以久居,于是离开了东京。可浅野一郎并不这么想,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生机:东京这地方,连水都能卖钱。他一下子振奋起来,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后来成为东京的水泥大王。

某鞋厂派两名推销员到非洲去开发市场,推销员甲向鞋厂报告说:“土人不穿鞋。”乙的报告则说:“对了,土人没有鞋穿。”

甲和乙从相反的视点,解释同一件事,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甲认为土人不需要穿鞋,所以开发市场无望。乙却认为土人没有鞋穿,是他们推销的好对象,鞋厂应尽快到非洲设厂生产鞋子。

我们观察事物,是从某个视点出发,形成对该事物的概念或印象。改变观察的视点,将会带来新的看法,赋予事物以新的意义,正是这种新意义隐藏着机会。

在加州海岸的一个城市中,所有适合建筑的土地都已被开发出来,并予以利用。在城市的另一边是一些陡峭的小山,无法作为建筑用地,而另外一边的土地也不适合盖房子,因为地势太低,每天海水倒流时,总会被淹没一次。

一位具有想象力的人来到了这座城市。具有想象力的人,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个人也不例外。在到达的第一天,他立刻看出了这些土地赚钱的可能性。他先预购了那些因为山势太陡而无法使用的山坡地。他也预购了那些每天都要被淹没一次而无法使用的低地。他预购的价格很低,因为这些土地被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他用了几吨炸药,把那些陡峭的小山炸成松土。再利用几台推土机把泥土推平,原来的山坡也就成了很漂亮的建筑用地。另外,他又雇用了一些车子,把多余的泥土倒在那些低地上,使其超过水平面,因此,也使它们变成了漂亮的建筑用地。

他赚了不少钱,是怎么赚来的呢?只不过是把某些泥土从不需要它们的地方运到需要这些泥土的地方罢了,只不过把某些没有用的泥土和想象力混合使用罢了。个性成熟者成大业年轻人都希望能有所作为。可是,年轻的朋友,你可知道,事业同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纵观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个性成熟程度较高的人。楚汉相争,项羽强而刘邦弱,但较量的结果,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而刘邦却以弱胜强,开创一代王朝。明末农民起义有十几家队伍,唯独李闯王能够克敌制胜,推翻朱家王朝。这除了其他原因之外,刘邦和李自成鲜明而成熟的个性特征不能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同样,科学家也是如此。居里夫人二获诺贝尔奖,爱迪生一生搞出了近两百项发明,这些无不与他们具备成熟的个性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独具慧眼地发现了这个秘密,他说:“不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了解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性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在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看来,培养成熟的个性,实在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那么,什么叫成熟的个性呢?

所谓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所谓成熟,它包括成长、发展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和发展过程中的机能结构的变化。具体可分为身体的成熟、情绪的成熟、社会性的成熟等。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广泛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具有成熟的人格的人,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并与环境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挑选了一些可称为“最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进行研究。他发现这些人的个性特征虽然极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这主要有以下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