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3516400000096

第96章 外圆内方,进退自如(3)

总之控制情绪的根本办法,是养成稳如泰山,临危不乱的行为风范,杜绝一遇风吹草动,马上举止失度的毛病。但这种遇变不惊从容自若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必须从小事做起,长期坚持不懈。

独处有助于调整心态古人常说的修身,实际上就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除了最基本的品德修养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应该特别加强锻炼和注意方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牢牢记住并努力实行。例如,像粗心的人应该注意细致,懒惰的人应注意勤俭,脾气暴躁的应注意发怒,可以像林则徐一样把“制怒”立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都要根据各人的弱点,对症下药提出来就行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警省有力。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是常事,最积极的办法就是自我心理调节,而独处是我们一种特殊的为人处世的方法。独处它能够满足人们脱掉面具的渴望,同时也是人生航程中的小小避风港。当你感到疲乏、痛苦、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在这里缓一缓,稍微喘一口气,平复一下自己的心里,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轻重缓急,之后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制定一个明智的对策,再以新的姿态重新投入。它会使你感到更有信心,更加充实。有位刚退休的妇女,一场意外事故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真是不幸。这突然的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她与丈夫的感情很好,丈夫就是她的支柱,对丈夫的依赖已成为她的习惯,她无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首先她选择了与丈夫同去的道路,幸亏发现得早,使她又获得了一次生的机会。当她清醒过来,望着床前多日未修整胡须和长发、面容憔悴的独生子,哭红了双眼且双手还不停地揉着她那条因输液而酸麻胳膊的儿媳,听到儿子乞求般地说:“我们刚失去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呀!”她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流淌下来。她感激这几天前来看她、劝她、安慰她的亲朋好友,但总希望早点结束探视时间,好让她自己独处一段时间,去追忆过去的往事,想自己的痛苦,考虑今后的生活……她体会到有些事情谁也帮不了忙,只能自己分析自己,调整自己,自己给自己出主意。结婚三十年来的生活,好像这时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清楚自己的位置。当小俩口一个多星期以后同她告别时,已能从她的眼神中感觉到那自信、刚毅的目光。

通常人在受到较大刺激之后,如果能独自一人认真反思自己,就会蓦然发现真正的我,就能重新评价、认识、接纳自己,平衡自己的心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然后再面对新的生活。

人都有合群的需要,同时也有独立支配自己、不受团体约束的需要。独处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消极地在人群中退缩,它是一种自我修复的机制,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机制。

因时顺变,化险为夷

兵法上说:因天时,因地利,因人和,因道法,再因机会,因形势,因虚实,因强弱,因困难,因不和,无所不备。总之,都因随敌人的变化,制以为胜,这是谋略学中的一大原理,也是万用不穷的方法。

1936年3月,中共地下党联络员老成,来到渭水北岸的一家水酒店,他带给酒店掌柜、镇地下党支部书记一个重要任务……原来,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到天津去担任北方局书记,领导华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要从这个镇上路过,镇工委张书记(公开身份是工程师)亲自指挥,负责把少奇同志安全地护送过去,需要镇上的地下党密切配合。

少奇同志下午就要到。老成和女掌柜一合计,为了稳妥起见,觉得还是到同情共产党的龙镇长家里落脚为好。

镇上的反动地方武装头目叫霍虎,早就听说龙镇长与共产党有瓜葛,只是没有抓到什么证据,就派出密探,四处侦察,企图用私通共党的罪名置他于死地。

这天中午,霍虎的那帮爪牙,获得了“共产党要员将经过渭北”的重要情报。霍虎立刻亲自率领一队团丁,来到边卡要地,企图半路截捕。

谁知等了半天,才等到一辆小轿车,里面坐的是张工程师。

张工程师跟他说:“霍先生,南京派来了水利考察团,要视察咱这儿的工作。省里杨主任要我先跟您说一声。请您接待一下文博士。”

因为所有的关卡路口,都被他安排的人守住了。少奇决定让霍虎客客气气地把自己护送走。

“文博士”一行终于来了。霍虎把“文博士”迎进客厅。他全家上上下下便都忙碌起来。

“此地水利资源丰富,渠道四通八达。听说霍先生为治理地方水利尽过不少力!”一位随员故意奉承道。这时,文博士接上说:“这龙口的大渠道,历史上便有记载。汉朝时,有位白公,很有壮志,分治泾水,取名‘三白渠’。十年前,省水利厅长李仪趾先生将它改名为‘泾惠渠’。”

少奇侃侃而谈,言语得体,学识渊博,又有独特的见解。霍虎不由得暗暗佩服。

少奇同志又与霍虎寒暄了几句,便和工委书记交换了一下眼色,意思是:这出戏该收场了,不能再拖延时间。因为真正的文博士,是今天上午到达,已安排龙镇长去接。

“听说这里还有位龙镇长,听杨主任说你们似乎有点小意见,是吧?”刘少奇故意把话题引向龙镇长。

“此人勾结共产党,前几天我跟他差一点干起来!”“哟!看来,你这里还是个是非之地呢!幸亏我们已经把这里的水利工程视察完了,还是早些离开这儿吧。”刘少奇故作惊奇地说,一边站起来准备告辞。

“请放心,我霍虎会保障博士和考察团的安全的。”“可不知这沿途会不会碰上他的人?”张工程师故作担心地说。“放心吧。今天我带人去护送。”霍虎说完,立即叫人去集合他的手枪连,把文博士送到火车站。

回来的路上,霍虎心里美滋滋的。他想,看来文博士跟杨主任挺不错的……这可是个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回到家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家里又来了一位文博士……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我们如果能因事物的条理,因势利导,因时推移,因敌人的变化而变化;能顺乎自然,顺人自为,顺物自化,顺故自理;再制时而为之机,因机而为之策,应天而为之理,因理而为之治,这样国家没有不强大的,政策没有不完善的,事业没有不振兴的,战争没有不胜利的。

所以,顺因而应,应而能顺,顺而能乘,乘而能制,制而能有,有而能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沮丧抑郁时不可决断大事他人都已放弃了,自己还是坚持;他人都已后退了,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不懈努力。人在感到沮丧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手解决重要的问题,也不要对影响自己一生的大事作什么决断,因为那种沮丧的心情会使你的决策陷入歧途。

一个人在精神上受了极大的挫折或感到沮丧时,需要暂时的安慰。在这个时候,他往往无心思考其他任何问题。当女子们爱到了极大痛苦或失望后,她们竟会决定去嫁给自己并不真心爱着的男子,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男子们有时竟然会因为事业遭受暂时的挫折而宣告破产,但实际上只要他们继续努力下去,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有很多人在感受着深度的刺激到痛苦时,他们竟会想到自杀。虽然他们明明知道,所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以后必然能从中解脱出来。因此,当人们的身体或心灵受着极大痛苦时,他们往往就失掉了正确的见解,也不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希望彻底断绝、精神极度沮丧的时候,要做一个乐观者,仍然能够善用理智,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地显示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

那么,在什么时候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究竟是否有真实的才干呢?当一个人事业不如意,朋友们都劝他放弃这项工作,说他在做着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说他是多么的愚蠢时,而他仍然抱着坚毅的精神,努力地工作着,才最能显出他的真实才干来。

有很多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和商人,在他们的职业活动遭到挫折的时候,立刻就会放弃他们的职业,转而去从事完全不适合他们天性的职业。到了后来,虽然对所选择的新职业也完全没有了兴趣,也只能勉强去做,因为他们怕再跌上一跤,遭到他人的讥笑。

那么,在什么时候最感需要智慧和机智呢?那就是当一个懦夫向他说着种种引诱的话时,比如:“你做这件事情,是多么愚笨呀!你既无方法,又无力量,你不回家去享受天伦之乐,如果因自己的工作而作出牺牲,是多么的愚笨呀!与其在工作中付出更大的牺牲,不如早早回家为妙。”

有许多年轻人受了上述观念的种种引诱,所以一遇挫折便思念家乡,随即抛弃职业,离城返乡,回归了他们原本要努力挣脱的生活。但他们不知道,只要坚持片刻即见光明,他们的职业也会立告成功。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到国外去学习研究音乐和艺术,因为受了挫折和思念家乡的缘故,便半途辍学回国了,而到了后来又后悔莫及。

又有许多学医的学生最初非常热忱,但是学到中途就感到解剖学和化学的辛苦,他们也嫌在实验分析室里所见到景象可恶,于是就产生了厌恶的态度,终于离开了学校,回到家里。因为他们缺乏勇气去继续研究,一遇挫折掉头就走,终究做不成一名医生。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一心想做大律师,便进法学院专攻法律,但是后来读到法律上艰深繁复的部分,便会完全失望,立刻中止研究,以为自己生来就不是做律师的料。

一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学生进了大学后,由于思家心切,往往决定退学回了故里,回家以后,又觉得自己立志不坚遂生无穷的懊悔。

他人都已放弃了,自己还是坚持;他人都已后退了,自己还是向前;眼前没有光明、希望,自己还是不懈努力——这种精神,才是一切创造家、发明家和其他伟大人物能够成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听见一些上了年龄的人说这样的话:“倘使我一开始就努力,即便遇到挫折,但仍旧照着我的志向去做,恐怕已经颇有成就了。”许多人都是在壮志未酬和悔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这种悔不当初的懊丧,都是由于他们年轻的时候立志不坚,一受挫折便中止了自己的努力。

不管前途是怎样地黑暗,心中是怎样的愁闷,你总要等待忧郁过去之后,才决定你在重大事件上的步骤与做法。对于一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有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判断力。在悲观的时候,千万不要解决有关自己一生转折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总要在身心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候去决断。

在脑中一片混乱、深感绝望的时候,乃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在这时人最易作出糊涂的判断、糟糕的计划。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计划、要决断,一定要等头脑清醒、心神镇静的时候。

在恐慌或失望的时候,人就不会有精辟的见解,就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因为健全的判断,基于健全的思想;而健全的思想,又基于清楚的头脑、愉快的心情。因此,忧虑沮丧时千万不要作出决断。

所以,一定要等到自己头脑清醒、思想健康的时候,来计划一切。人在感到沮丧的时候,精神便会分散,无法集中起来。态度上的镇静、精神上的乐观和心智上的理性是消除沮丧、进行健全思考的前提。

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一是能对人对物做到无尽的奉献,二是有广博的胸怀,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和事。孔子无疑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圣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圣人有大海般胸怀的种种言行。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孔子年轻时家庭贫苦,所以各种低贱的事都能干。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的这种包容万能的好学精神是无所不在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次,楚国大臣叶公问他的学生子路,你的老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子路一时难以说清,只好回去请教孔子,孔子便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其意是说,你何不说:我的老师热衷于学问,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如果对一件事感兴趣,就会不知厌倦,而忘掉了一切烦恼忧愁;并且从来不感到自己渐渐老了。如此等等。孔子待人,更是具有标准的忠恕精神。他的学生说,老师温和中又有严厉,相貌威严但不猛烈,恭敬又不使人受拘束。他自己的待人观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从不主观处理任何事情。对于世人梦寐以求的富贵,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观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由此可见,孔子称之为圣人,真是受之无愧。

在社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由于认识水平不同,有时造成误解经常会产生矛盾。如果我们能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就会赢得时间,矛盾得到缓和。相反,如果度量不大,即使丁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争争吵吵。斤斤计较,最终伤害了感情,也影响了友谊。

古人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佛界也有一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些名句、名联无非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

豁达大度说起来容易,实则做起来很难。它要求人们在社交场上,必须抑制个人的私欲,不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也不能为了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