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3516600000078

第78章 时刻都要检省自己——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原典】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易经·履》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易经·蹇》

【释义】

《履》卦上九爻说:考察路途的吉凶,才能凯旋归来,大吉大利。

《象传》说:最后获得大吉,便是大有福庆。

《蹇》卦卦辞说:利于去西南,不利于去东北,东北有险,因为那条道是绝路,往那里走等于坏上加坏。前往有险难,往不好,止而不往好,吉祥。

人生旅途的道路非常的坎坷,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智者总会抬头望路,随时变换方向,只有经过长期的周密考虑之后,他们才会采取行动,因为事先躲避危险要比大难临头时再去克服要容易些。危险的处境让我们的判断失去保障,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彻底地摆脱它们。

人生难免会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勇气抬起头来,大胆地往前走。生活中的道路很难辨认,为了防止迷失,每当走偏了,就再尽力挣扎到正路上来。但后来人们为了减少辨认道路的麻烦,也就熄灭自己心中唯一的光亮——理性。我们看到许多人少年时就已得志,可是最后的结局却很凄凉,就是因为少年时侥幸得到一点儿成就,就得意忘形,不知道检省自己,结果到头来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事典】

故事一:春申君的“血光之灾”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有三千门客。当时楚考烈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有个赵国人叫李园,他的妹妹长得很漂亮,他本想献给楚王,但是他最终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非常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美女和她哥哥偷偷商量后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好啊!”春申君动情地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就和亲兄弟一样。”

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自己的后嗣,死后也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而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高,肯定有对楚王的兄弟不周的地方,到那时您的处境岂不是更危险了吗?”

春申君说:“是呀,可是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美女眨了眨眼睛说:“办法倒是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如果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国君了。你也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于是,春申君便把她献给了楚王,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她生了个男孩,男孩随后便被立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又提拔她的哥哥李园当了高官。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心想夺取春申君的权势,又怕春申君泄露了秘密,便在私下养了一批杀手,计划伺机灭口。

此时的春申君还蒙在鼓里。门客朱英对他说:“你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楚王死后,你还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

可以说这是你的福气啊,但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啊,正所谓福兮祸所伏。”

春申君满不在乎地说:“我过得很好啊,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一直想夺取您你手中的权力,他早就养了许多杀手,只等楚王一死,便将矛头指向你。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只要你把我安派到李园的身边,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园,就可免除你的顾之忧了。”

春申君听了,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李园是个胆小的人,我觉得他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过了不久,楚考烈王病死。李园先来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匆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跳了出来,取了他的性命,更悲惨的是连他的家人也没能幸免。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时刻警惕前进的方向,做出最善的选择。凡事要早做准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时刻都要把头抬起来,把眼睛再擦亮一点,思维再清晰一点,这样才能易辨吉凶,做到一路畅通,万事才能如意。

故事二:萧何不为名利保其身

萧何是最早帮助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他可以佩剑、穿履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帮助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大患。萧何也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有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卫。

朝中大臣都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民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因为韩信的谋反,而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的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第二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一再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做什么。萧何以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做的那样。

又有人劝说萧何:“你又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人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你的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啊。你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了他的意见,刘邦得知后果然十分放心。

刘邦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可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自己去处理吧!”

一个热衷于追求名利的人,往往会忽略掉人生的许多快乐,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潇洒和快乐。

故事三:龚遂摆正自己的姿态

西汉宣帝刘询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年年出现饥荒,盗贼蜂起。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可以委用,于是宣帝就召见他。

当时龚遂已经70岁了,皇上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不像听说的那样,心里颇有些轻视的样子,便问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平息盗寇?”

龚遂回答说:“辽远的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一群顽童拿着兵器在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现在陛你想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想要去安抚他们呢?”

宣帝听他讲的很有道理,便神色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取安抚当地百姓的。”

龚遂说:“治理混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麻,不能操之过急。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地束缚我,允许我到任后均根据实际地情况由我灵活地进行处理。”

宣帝应允了他的请求,并派驿车将龚遂送往渤海郡。经过他几年的苦心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宣帝安枕无忧,龚遂也名声大振。

汉宣帝召他还朝,有一个属吏姓王,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不要带他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来到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沉溺在醉酒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手下说:“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里来,我有话要和他说!”龚遂也不计较,果真来见他。

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你如何的治理渤海,你当如何回答?”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严格执法,赏罚分明,各尽其能。”

王先生摇头道:“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你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英明和威武所感化而致!’”

于是龚遂接受他的建议,按他的意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授予龚遂显要官职。

龚遂之所以得到皇帝的重用,是因为他没有逞“个人英雄主义”之强,而是听从了下属的建议,巧妙地把功劳推给了宣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姿态,时刻检省自己,不要只顾着向前走,而是在不好的征兆出现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走好前方的道路。

【易经心解】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不要低着头只顾走路,否则可能会一头撞在墙上,要么就是走进死胡同而不能走出来。所以聪明人会适当地停下来看看路该往哪里走,遇有凶兆时及时改变前进的路线,这样才能顺利的抵达目的地。

《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道德上的原则是时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警惕是否有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却没有听到的事情发生。

因此,有道德的人在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前行,不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和无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是一个样子,不让任何的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变得更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