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3516600000089

第89章 含蓄中正,才能方圆处世——含章,可贞,或从王事

【原典】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易经·坤》

【释义】

《坤》卦六三爻说:拥有美德而不外露,以守持中正之道。辅佐君王政务,不居功自傲且始终做好自己的职务,最终得以成功。

《象传》说:蕴含美德而不表露,守正不变,等待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果为君王做事,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最终完成任务,这说明他有智慧。

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故,复杂多变,物欲横流,一个人能真正的做到含蓄中正,实属不易。一个积极进取之人,要懂得做人谦虚,不居功自傲。

此外,能成大事者都善于不露声色,深藏城府。生活中,一个人若能事事不太露声色,却在细微之处表现出内心美好的情感,则会给人一种善而美、温而雅的感觉,让人情不自禁被你吸引。

喜怒形于色的行为都是很肤浅的,这种人只会让自己四处碰壁。而处世守持中庸之道的人能够做到淡然坦然,沉着稳重,凡事冷静观察,自信达观,从而散发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事典】

故事一:杨修的“聪明”

三国时期,有一年工匠为丞相曹操建造相府大门。

当门框做好后,正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恰好曹操路过观看,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

曹操的谋士杨修见到门框上的题字,即刻叫工匠们拆掉重做,并说:“丞相题在门框上的‘活’字,意思是‘门’中有‘活’为‘阔’字,就是指门做的大了,所以要拆了重做。”

还有一次,有人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便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递给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众人相互传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传到杨修的手里时,他便尝了一口奶酪,然后说:“诸位,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们每人都尝一口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遭失败,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唯有杨修明白:“鸡肋乃是鸡肋间的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了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叫我们撤兵。”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诸将领命而去。

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但是曹操却因此事给杨修定了个“泄露军机”的罪名,将杨修斩首。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中提到了这个故事,然后评道:“杨修的聪明才智太显露了,所以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才招致杀身之祸啊!南朝宋皇帝喜欢与大臣们赛诗比字争高低,大家都吸取了杨修遭杀害的教训,大文学家鲍照故意写些文句啰唆拖沓的文章,书法大家王僧虔用很拙劣的书法搪塞,这都是为了避免遭到君主的杀害啊。”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机智聪明的人懂得不在上司的面前表露出很强的能力,否则将遭嫉恨而招致祸害。

故事二:李乐惹火烧身

明代嘉靖年间,给事官李乐为官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恼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

封上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几记耳光,于是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自然也不好怪罪。

此人正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可能自己也会遭到连累。

李乐不懂得人与人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离自己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面对上司的不适当言行,如果你针锋相对地去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上真正的接受,还可能使自己“惹火上身”。在表达方式上稍微的委婉一些,效果可能就好得多。传统说话的艺术很讲究“绕圈子”,尤其在古代的官场上,“伴君如伴虎”,说话不会“绕圈子”,就很容易吃亏,深谙此道的人才可能做到左右逢源。

【易经心解】

含蓄中正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含蓄是美德,内敛是睿智,中正是法则。能够做到内心的喜怒不表露出来,守正不变并克制、收敛自己,好运就会伴随自己的一生。

其实,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容易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种种的原因,人们有时不得不违心地去处世待人。在此种情势下,就需要采取方中有圆的策略。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处世缺乏变通灵活的心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同事认为碍手碍脚。

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外圆内方包括修身处世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更是手段。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圆是万变,而方是宗。以方生圆是修身,做人方正必生智慧。以圆从方是做事,圆是用智,方是行事,用智周圆是为了做事方正。

“只知方,不知变”通常会碰壁,一事难成;而“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做人需内方外圆,太强必折,太张必缺。与人相处也是这样,不能过于倔犟耿直,否则就真成了一块榆木疙瘩。

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性,又不失灵活性。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而对策也要随之改变。须内里端方正直,对外灵活圆通。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荫凉,过于直率的人也容易得罪别人。处理事情时要做到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和灵活,不至于古板不化。

方圆看似矛盾,实则是统一的。既坚持自己要办的事不能动摇,是为方刚,又要圆柔推进,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既达到了目的,又使别人说不出什么不满。这种方略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