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永乐大帝朱棣
3517100000064

第64章 兵败东昌(2)

燕王并不满足偷袭沧州的胜利,决心继续挺进,与盛庸、铁铉展开较量。他命将沧州所获的辎重运回北平,自己亲率大军渡运河,循河南下。经过景州,来到德州城下。当时驻守德州的铁铉、盛庸不知燕军虚实,未敢出战。燕军继续南下,往临清进发。盛庸派了数百名骑兵尾随燕军,做了试探性的袭击,却被燕军打败。

十一月十二日,燕军进驻临清。两天后又移军馆陶。在馆陶又遣轻骑进入大名,意外获得官军粮船,便取粮焚舟。燕王的目的在于切断官军南北粮道,并诱其出战。所以再从馆陶渡河而东,先后进入冠县、莘县、东阿、汶上,并派出游骑到了济宁。在这一段路程里,铁铉、盛庸只是派小股部队跟踪,搜集情报,而避免两军正面接触。

腊月五日,燕军在汶上抓到盛庸军两个运粮的百户。经审讯得知,盛庸的主力部队已离开德州向东昌转移,先锋官孙霖带兵五千在滑口扎营。滑口位于山东省平阴县西南三十里处,是贯通中原南北大道上的军事要塞,向为军家所必争。燕王即遣都指挥朱荣、刘江、内官狗儿,率精骑三千,袭破孙霖营寨,斩杀数千人,获马三千匹,生擒都指挥唐礼等四位将军。先锋孙霖仅带数人突围。

滑口之战,拉开了东昌大战的序幕。

燕王因初战告捷,颇为得意。他分析盛庸此次由德州南下,是由于粮道被切断从而缺饷所致。而盛庸军新驻扎的东昌又非富庶之地,素无积蓄,故不可能在此长住,而必欲速战。“庸欲速战,我则不战;庸欲不战,我则扰之。”这便是燕王的策略。他对东昌之战取胜满怀信心。

但他低估了自己的对手。他为这低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盛庸不似李景隆那样出身名门,他没有辉煌的经历。对于这位建文朝堪称“中流砥柱”式的将军,人们不太了解他的过去和家世。耿炳文挂大将军印伐燕时,他是耿部的参将;而李景隆代耿炳文北伐,他又转至景隆麾下。总之,他的名气与耿炳文、李景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燕王对他颇陌生,故不能如对李景隆那样,未曾交战便能如数家珍般地指出“膏粱竖子”的性格特点以及诸多“败症”。所以这便为燕王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盛庸与铁铉闻悉燕军主力将至,即杀羊宰牛宴犒将士。且在东昌南部祭奠了“山川神”、“当境神”与“八方神”。大将军盛庸以三军司命身份祈告主宰东昌这片土地的神灵,保佑他和他的将士。后来,当燕王想到也应该祭祀一下东昌的“当境神”时已经晚了。盛庸、铁铉已经誓师励众,检阅精锐,背城列阵——他们知道东昌城矮壕浅,非济南之所能比;他们也不想让城中的老百姓遭受兵燹之灾。所以,他们干脆将队伍拉出城来,在这广阔的中原腹地上让金戈铁马尽情地厮杀。

盛庸新近被封“历城侯”,铁铉也拜了兵部尚书,他们踌躇满志,正欲与燕军决战,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而燕王也知道,盛庸所统领的“北伐军”,实为朝廷所能调急起来的主力部队。如将这支部队歼灭,则建文朝廷将元气大伤,就无可救药了。所以燕王意识到,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这是腊月二十五日,离年除夕还有四天。如伟大的著作总是“平平而起”,这三十万兵马参与的战争是在很平静的气氛中拉开的帷幕。

在悄然到来的黎明里,枯草盖满白霜,纵横的小河里袅袅地蒸腾着水气。盛庸排开的是由宋太祖创造的“平戎万全阵”。因为他是“以逸待劳”,所以他有较充裕的时间,能利用地形而将自己的阵营布置得尽可能完善。这个阵形共九围合成一阵(内三为方阵,一为前锋,一为后殿,一为左翼,二为右翼)。中心连排三个方阵,每阵各有大将一人主之。其阵中又有若干小阵,以门相通,各用拒马枪、床子弩、步弩、盾牌、枪、刀等常规兵器配合设置。

但是盛庸在布置这些常规兵器的同时,又准备了一些当时并不常用的火器,如所谓“二将军缨子炮”、“一窝蜂”、“地雷”等等。这些火器虽杀伤力大,却也笨拙,且容易出故障。为此这位虽名气不大却是稳健扎实的将军,事前一遍遍地操练,以求万无一失。如今这些火器都被埋伏着,屏住气息等待着突然的呐喊。

燕王仍摆出他惯用的雁阵。按说他是王爷,又是三军主帅,应当呆在中军位置集中精力指挥而不必亲自冲锋的,然而这一回他偏要自任前锋,首先出马。他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靖难”战争中,他发现人们的激情正在消逝,而需要他亲自冲锋以唤起热忱吗?号炮突然炸响,战鼓随之擂起。燕王下意识地正了正他的盔头,将身子往马首一俯,扬起宝剑喊一声:“杀!”他亲率三千精骑向敌军左翼冲去了。

南军阵营里的望楼很清楚地看出了北军动向。盛庸下令,左翼采取闪避的态势。于是联袂排开的盾牌整齐地后退,持牌的兵士头都不抬,牌后的长矛只是向劈过来的骑兵的剑挡了挡而已。燕王的这支马军很快又绕出敌阵,再冲击中军。中军同样不乱。也是整齐地闪躲,让燕军的锐气自行减退。

燕王的三千精骑在阵中冲撞了一会儿,他们想再冲出来,但是盛庸军的阵门封闭了。一排排“拒马枪”挡住他们的道路。而大阵里面小阵的各门也移动了位置,本来的方阵变成了圆阵,这些圆阵迅速地旋转起来,形成漩涡,将燕王的三千精骑围在了垓心。到这工夫儿燕王心里就有点紧张了。因为他知道,最可怕的对手不是张牙舞爪的凶神恶煞,而是不慌不忙瞅你微笑的家伙——这家伙往往先让你出拳,他只是闪避而并不动手,可一旦动手,那必是瞅准了你的要害,给予致命的一击。燕王想,现在只能奋力搏杀。一个又一个的兵士在他的剑下倒下去。但他的心里却愈加紧张,因为十余万敌军兵马,不是靠他王爷的剑锋能杀光的……在燕军阵营里,张玉、朱能等将通过望楼看到燕王三千精骑被层层包围,急忙摇动令旗,使全部人马由雁形变为锐利的箭头,向盛庸军冲杀过来。因为燕王亲自作先锋冲阵,无疑给全军将士以极大激励,故人人踊跃,斗志昂扬。但是想不到敌军突然之间火器齐发。除了“一窝蜂”、“地雷”之类的爆炸,敌军还向他们发射火箭、毒箭,于是轰轰隆隆劈劈啪啪的爆炸声震动荒原,而伴随着的火光冲天而起,往往有断手断臂或者盔头之类被气浪送上半空……在不远的东昌城墙上,铁铉与一部分兵士民壮欣赏到了提前到来的春节的鞭炮和焰火。

燕军被火器打乱了阵形,使他们在滚滚的烟尘中看不到自己的旗帜,伍长、队长、百户、千户、指挥也难以辨认自己的部下。此时敌阵中骁将平安又率奇兵冲杀过来。盛庸摇动令旗,阵形再发生变化,他试图截断燕军退路,形成全面的包围……燕王陷入重围,左冲右突而不得出。所幸与敌军搅在一起,对方没能向他们施放箭矢。混战中燕王发现敌阵东北角相对薄弱,便奋力往东北冲突。盛庸在望楼上看得清楚,便撤西南之兵前往抵御。此时朱能正到处寻找燕王。他从敌军的动向中估计到了燕王所处的位置,便带领番骑(其中一部分为改编过来的“朵颜三卫”骑兵)冲入敌阵,果然找到了燕王,高喊着“大王我来也”,冲到燕王身边,奋力掩护,终于使燕王杀出重围。

张玉因不见燕王突围,更是忧心如焚。这位统领中军的大将,现在也只好带领一支骑兵突入敌阵寻找。然而在敌阵中一面拼杀一面寻人那是何等困难啊!张玉已经是五十八岁的老人了,尽管武功高强,但毕竟体力有限。当他的长枪与敌人的兵器相交时,感到有些吃力,且越来越吃力了。因此他必须十分注意节省力气而使用巧劲儿。他的长枪或缠或扎或拦或闪,不时将敌人挑落马下。而在迎接另一个冲过来的敌人时,还要眼观四路地寻找燕王呢。突然,他感到脊背上被重重地击了一下。在瞬间里他意识到那是一支箭扎在身上。但他来不及拔,也不能拔——他知道一旦拔出那支箭,将会有血水喷涌而出。他就带着脊背上的箭继续搏杀。张玉开始还能意识到,他后面所带的自己的弟兄越来越少,后来连这种意识也没有了。他的左臂又中了一刀。所幸骨头并没有砍断。现在他只能依靠右臂的力量与敌人拼搏了。

张玉在敌人的阵营里杀了多少时间、驰骋了多少路程,他自己弄不清楚了。他的战马早已倒下,他现在骑的是夺来的马。他估计快要杀到敌阵的边缘了。这工夫儿他远远地望见了一位燕军将领,便高声喊问:“大王突围没有?”那位燕将也正在搏杀着,没听清他喊的是什么,只是朝他摇了摇头。他以为燕王仍被包围在敌阵里,便又调转马头往原路杀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