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3520700000025

第25章 中国篇(3)

你现在就要太子派人把这四个人找来,并且时时地伴随在太子的左右。这样情况就可能会发生变化,吕后就听从了他的计策,马上派她的哥哥带着太子的书信和很多礼物去请商山四皓,好说歹说最终把他们请下了山,下山后就住在她哥哥家里面,专门给太子出主意。

有一天刘邦在宫廷里面摆了一场宴席,太子刘盈就在一旁站着。太子的身后就站着这四位长者,头发是白的,胡须也是白的,穿得也很华丽,站在太子的身后。

刘邦就问,这四个人是谁?这四个人分别把自己的名字报上来,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我请了你们这么多年,你们都不出来,你怎么跟我儿子混在一起。商山四皓就说,皇上您有所不知,陛下您对世人很轻视,动不动喜欢骂人,我们怕你,不敢来,所以就躲了起来,但是当听到您的这个儿子和您不一样,而且他有一颗非常仁爱之心,对人非常好时,我们就情愿投他门下,和天下的人一样情愿为太子效死。

刘邦听了这个话以后半天没有说话,最后说了一句,你们好好地保护着太子吧。在这件事情以后,刘邦就再没有提换太子的事情。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同时又可以看到吕后为了维护她和她家族的利益是费尽了心机。

汉惠帝舅甥成婚之谜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吕后要为20岁的刘盈选后,又怕自己控制不住新皇后,最后别出心裁地来了个亲上加亲,将自己尚未成年的外孙女张嫣(字淑君)嫁给了刘盈。舅甥成婚,岂非乱伦?新婚后,刘盈同只有10岁的小皇后并没有真正的夫妻生活,只是同其他女子厮混。先是女色,然后是男色。当时,被封为郎中的好些人,头戴用漂亮羽毛装饰的帽子,腰围贝玉带,脸上涂满脂粉,这些大多是惠帝的男宠。

大婚后不久,有人密告惠帝,说这桩婚姻是辟阳侯审食其在枕边同吕后悄悄定下的。审食其与太后私通,刘盈已又羞又恨,又做了这件坏事,更是火上浇油,于是下决心报复。

审食其原是刘邦在沛县时的贴身家人,照顾吕后母子,两人关系暧昧已久。刘邦即位后,感念其护家有功,封其为侯。他与吕后依然旧情不断,刘邦也不加干涉。

一天,惠帝找了一个借口,把审食其逮捕下狱,准备治死罪。吕后也不便亲自出马为姘夫说话。这时一个叫朱建的人,走了惠帝男宠的门路,救了审食其一命。

朱建找到惠帝的男宠宏孺,托他说情。他对宏孺说:“审食其一死,你的性命也难保。”宏孺吓了一跳,朱建分析道,你受皇上宠爱,审食其受太后宠爱,一旦皇上将审食其杀掉,太后为报复,也会把你杀掉。宏孺一听,很有道理,使出浑身解数,设法让刘盈赦免了审食其的死罪。

三年后,即公元前188年,惠帝抑郁成疾,加之纵欲过度,年纪轻轻就病逝了。刘盈死时,张嫣年仅14岁,直到吕氏族灭,这位处女皇后、一个尚未成年的寡妇就被废,软禁在只有吃喝而没有自由的北宫,度过了二十多年。死时仅36岁。

汉文帝刘恒

刘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57年在位,高祖子。

性情温良,朴实无华,继承和发扬了高帝、惠帝的休养生息政策,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关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人资质平平,无为而治,敬业守业,终生无大的建树。在位23年,病逝,终年46岁,死后葬于霸陵(今陕西西安以东)。谥号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汉文帝多疑之谜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吕后仅生了一个,即惠帝刘盈。

在惠帝去世后,吕后为了使自己长期掌握政权,对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共害死了四个。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最后未被陷害,得以善终。吕后最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

在刘邦的诸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7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幼时多舛的命运造就了他一生多疑、胆怯的个性。

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在吕后死后,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代替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他们觉得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分析说不会有假。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得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的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的那样。占卜的人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现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级。

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又中了计,无辜丧命黄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住进了未央官。

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结束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文帝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了。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文帝很快也答应了。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在登上皇位之后,曾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时,文帝马上就抓捕了他。周勃赶忙通过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说明实情:原因是他被罢免丞相职务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备,但却没有反叛之心。

舅舅薄昭赶忙来求救,问刘恒:“皇上想怎么样处置老丞相呢?”刘恒说:“既然有谋逆之心就是死罪!”

“皇上,他可是三朝功臣啊,您能得大位,他立有莫大的功劳!”

刘恒回答:“他比韩信怎样……高祖还不是一样把他杀了!”

薄昭无计可施,只好去找老太后。太后曾在代地时,对刘恒管教极严格,听说此事,她跑来拉着刘恒的带子说:“绛侯周勃当年怀揣皇帝玉玺,手握重兵的时候没有造反,现在他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倒想造反了?”

刘恒说:“人家可说他整天在家里身穿甲胄,练功不辍……”

“要知道他是个老将呀,打了一辈子仗,顶盔带甲已成了习惯了!”后来,经文帝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

通过分析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不难解开他多疑的谜团。正是他特有的“磨砺”,才使他做事谨慎小心,但也因为他的多疑差点枉杀好人,铸成大错。

汉景帝刘启

刘启: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在位,文帝第三子。年少时纨绔浪荡,即位之后端正仁慈,政绩卓然,平定内乱、削藩一统天下,继续文帝时的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役,发展生产,创造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在位16年,病逝,终年48岁,死后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谥号孝景皇帝。

景帝“寡恩忍杀”之谜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称疾不朝。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同时他们又觉得是刘家的家务事,自己不便插嘴,再说各诸侯的势力太大,参与其事必会引来杀身之祸,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也就不多言语了。

可是有个朝臣御史大夫晁错却站出来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朝廷直接统治。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因此,景帝问他:“晁公,你看怎么办呢?”晁错胸有成竹地说:“现在只有一法,那就是下决心削夺藩王的封地!”

“那不是会激起他们的叛乱吗?”景帝显得有些忧虑。晁错说:“现在只有吴王势力强大,别的藩王都还羽翼未丰,还可一试,如果等他们都像吴王那样成为一方之霸了,就得像当年的高祖一样,重新夺取天下了!”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印的6个县。

景帝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消息传来,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终于爆发了。

刘启没想到反应会如此激烈,他又问计于晁错。晁错说:“既然做了,就应该做到底,否则会让藩王觉得朝廷软弱好欺,再说这也是非做不可的事!”

刘濞发难后,即率20万大军西渡淮水,并与楚军会合后,组成吴楚联军。随即挥戈西向,杀汉军数万人,颇见军威。梁王刘武派兵迎击,结果梁军大败。

刘启慌了,怀疑自己的举措是否正确。正好大臣袁盎前来告晁错的状,说他无事生非,弄得天下大乱,削藩之事本可慢慢图之,他却激起了事变。

“那怎么办?”刘启又问袁盎。“藩王他们不是以‘清君侧’为口号吗?那就请诛杀晁错以安天下。”

景帝内心的摇摆不定,给了袁盎以可乘之机。袁盎原为吴相,与刘濞关系甚密。袁盎对景帝说:“方今之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刃血可俱罢。”景帝为换取七国罢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话,表示“不爱一人以谢天下”,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并残酷地灭族。可惜晁错一片忠心,就这样为小人谗言所害。

谁知杀了晁错,取掉了七国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国仍不罢兵,这就进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诸侯不但没有退兵,反而觉得刘启昏庸无能,吴王宣布自己为“东帝”,气焰十分嚣张。到这个时候,景帝后悔莫及,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于是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从此他不再问计他人,愤然而起决心亲自指挥反叛。

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周亚夫智勇过人,是有名的战将。同时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

朝廷的军队打了几次胜仗之后,愈战愈勇,迅速改变了战场形势,不到三月时间,叛军就彻底完蛋了。楚王、赵王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后被越人捕杀;另外四王被俘。“七国之乱”平息,国家又趋于统一。

七国之乱是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一次关键性的战争,仅仅三个月就胜负分明。这次战役平定各藩王之乱,稳固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同时景帝也因冤杀了晁错,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公元前141年正月,勤政宽仁、励精图治、创造了“文景之治”的刘启病倒了,他自知这一病不能再起,便颁令将自己的积蓄赏赐诸侯、列王直至百姓;将自己所有的宫女遣散回家,并给她们带足安家的银两,他带着自己的遗憾和自豪在未央宫走向另一个世界。

汉武帝刘彻

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景帝之于。

性情暴烈而有霸气,志向远大,有雄才大略。在位54年,将汉朝推向了一个极盛时期,他开疆拓土,称雄东方,但是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穷兵黩武,耗尽国力。晚期追求永年、迷恋巡游,又多疑,权像秦始皇。巡游途中病逝,终年71岁,死后葬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

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