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3520700000041

第41章 中国篇(19)

李泌便辗转引出了建宁王李倓被杀的事。肃宗气愤地说:“建宁王受小人的蛊惑谋害他的兄长,想欲夺储位,朕才不得已将他赐死,你难道还没有听说么?”李泌说:“建宁王若真有此心,广平王一定会心怀怨恨,但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说起建宁都流泪,况且陛下曾想用建宁为天下兵马元帅,臣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若真想夺嫡,应为此恨臣恨到切齿,为什么反而更看重臣了呢?”

肃宗听到这里也恍然大悟,禁不住流泪说:“你说得对,朕也知道错了,但事已经成这样,朕不想再提起。”李泌又说:“臣不是非要提起过去不放,只是希望陛下用以警戒将来。记得以前武则天错杀了太子李弘,次子李贤内怀忧惧作《黄台瓜》词‘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过一次了,千万不要再摘!”肃宗握住李泌的手说:“绝不会再有此事,先生的良言,朕当写下来。”李泌又说:“陛下能这样就好了,何必多存形迹?”李泌夜里的一席话无形中保全了太子李豫。

肃宗即皇帝位后,立即诏令各部唐军进剿叛军。李光弼、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兵很快就收复了长安。肃宗返回长安改年号为乾元。十二月他又派人到成都接回太上皇玄宗,安置在城南的兴庆宫居住。接着册封张良娣为淑妃,封李辅国为成国公。同时赠封张良娣已经去世的父亲为尚书左仆射,母亲窦氏封义章县县主,姐姐封清河郡主,妹妹封郧国夫人,兄弟张清、张潜分别娶了大宁、延和二位郡主。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肃宗诏告天下立张良娣为皇后。张良娣宠遇专房,与中官李辅国持权在禁中干预政事,有时做得过分了,不顾肃宗的感受,肃宗不高兴但又不忍心责备她。当初安禄山攻破长安后,乱兵在城中大肆烧杀抢劫,一座繁华的长安成了瓦砾堆,张良娣亲自率领宫女太监一起在禁中养蚕以救急国难。因为太子李豫的兄弟建宁王李俊被张良娣诬谮而死,从此李豫心怀忧惧,常恐怕张良娣构祸,于是专心讨好张良娣,这时张良娣的两个儿子中,兴王李侣早死,定王李侗还十分幼小,所以李豫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太上皇回到长安以后,不是追悼梅妃就是思念杨妃,肃宗为了让玄宗开心,将玄宗以前的扈从优伶全部召还,但玄宗已到了老境,时常无故悲伤,弄得肃宗也不是滋味。虽然不再过问朝政,但是朝中大臣经常去兴庆宫问安,地方官吏入京都去朝见玄宗。玄宗平时很厌恶张良娣与李辅国,常劝肃宗不要宠幸他们。二人怀恨在心,便造了许多流言蜚语诋毁,肃宗也疑惑不定。正好张良娣的长子李侣病死,张良娣在肃宗面前骂玄宗是个老不死的,殃及了他自己的孩子。一天玄宗在长庆楼的栏杆边站立,外面有父老经过楼下,仰头看见太上皇都跪下来呼叫万岁。

李辅国乘机构陷说:“上皇在兴庆宫每天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这些人图谋不利陛下,陛下当思为社稷防患于未然。”张良娣也劝肃宗将太上皇迁到内宫。

肃宗很聪明,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掉了几滴无关痛痒的泪。张良娣与李辅国当然明白肃宗心里的意思,便诈传诏敕,将玄宗软禁在迁入西宫的甘露殿。甘露殿中多年无人居住,庭院里都是杂草,只有几个老太监来伺候,每天吃的只有残羹剩宴。不久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玄宗一病不起,史书上说肃宗碍于张良娣不敢去探望,恐怕是他没脸去,只是遣人侍候玄宗的起居,对外只传言玄宗有病未愈。

上元元年(760年),78岁的玄宗病逝于西内的甘露殿。唐肃宗正在病中,忽然听到父亲病逝,心情郁悒之下自己的病势也更加严重。第二天颁布诏令让太子李豫监国。过不多久肃宗也命在旦夕。这时宫中又发生内乱,张良娣与李辅国本来是内外勾结,唇齿相依,后来李辅国专权,张良娣也受到他的挟制,以此两人产生了许多嫌隙。等到肃宗病得快不行了,太子李豫即位已经是迟早的事,李辅国见机转到了太子这边,以为自己将来打算,并且暗中帮李豫对付张良娣。

张良娣恨李辅国咬牙切齿,便想先除去他而后快,她召见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都出自他的手里,而且擅自逼迫上皇,犯的罪上天都不会饶恕他!他心中所忌讳的只有我与你二人,现在皇帝正在弥留之际,李辅国连结程元振阴谋作乱,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

李豫声泪俱下说:“皇上病得这么厉害,不好去向他请示,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必然会使皇上震惊,这件事慢慢再说罢。”又含糊应付了几句,张良娣说:“太子先回去,慢慢商议也好。”

李豫前脚刚出去,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张良娣说:“太子过于仁弱,不能诛贼臣,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便一口应承下来。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给了他们兵器衣甲,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企图在李豫进来时乘机杀了他。

不料事情泄了密,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恰好李豫接旨到来,正要进殿门,李辅国、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

“宫中有变故,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李豫说:“有什么变故?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说是皇上大渐,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程元振说:“社稷事大,殿下还是应该慎重。”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

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段恒俊。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肃宗一急闭住了气,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52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受到这一场惊吓,不一刻就咽了气。李辅国见肃宗死去,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其他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诛杀。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3岁,取名为李侗,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便亲自去捕杀李侗,待去了才发现这个3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

过了四天后,李豫即位,历史上称为代宗。李辅国手握兵权,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对代宗说:“大胆内里坐,外事自有老奴处分。”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不知道有代宗。

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良娣只是一个封号。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不论在长相、智谋,还是性格上,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

唐代宗李豫

李豫:762年-779年在位,原名李俶,肃宗李亨长子,性格沉着内敛。李豫自幼性温和敦厚、相貌出众、才情过人,忧国忧民,贤明通达。他是戎马一生的马上皇帝,在战火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储君。在位17年,安内平外,治理父祖辈留下的千疮百孔的丵摊子。欧阳修曾评价他为:“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威,盖亦中材之主也。”

病死,终年55岁,死后葬于元陵(今陕西富平西北30里的檀山)。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

唐代宗皇后沈氏下落之谜

唐代宗李豫是一位富有才情的皇帝,他为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首至情至性的帝王笙歌。他的一生,戎马一生,痴情一生。他的苦痛,战乱涟涟,百废待兴,与爱妻天涯两茫茫。

代宗皇后沈氏,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出身世家,玄宗开元末年(741年)被选入东宫为宫女。时肃宗李亨为皇太子,赐沈氏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后来的代宗)。沈氏美貌如花,又贤淑纯良,故而深得李豫宠爱,于天宝元年(742年)为李豫生下长子李适(即日后的德宗)。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玄宗带着杨贵妃及诸皇子皇孙仓皇出逃,李亨、李豫、李适自然都在其中,而诸皇子皇孙的妃妾及一大群皇亲国戚却被遗下未及逃走,被叛军俘获,从西京长安劫掠到东都洛阳,其中就有沈氏。

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东都,在掖庭中找到了已被关押一年多的沈氏。乾元元年(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但并没有明确沈氏的名分,也没有把她迎回长安,而是让她一直住在洛阳宫中。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失踪。

李豫即位后,于广德二年(764年)立长子李适为皇太子,同时下诏寻找沈氏。虽派人到处寻访,十余年却始终一无所获。其间经常有人声称自己是沈氏,比如有个尼姑就曾谎称是太子之母,但后来都发现是冒名顶替。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驾崩,太子李适即位,于次年建中元年(780年)遥尊生母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适亲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左右群臣皆泣。

为了寻找生母,德宗李适采纳了中书舍人高参的建议,任命睦王李述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为判官,派使多人分行天下,四处寻访,多方查找,同时对沈氏家族大加封赠,以期母子团聚。

建中二年(781年),消息传来,沈太后在洛阳找到了,长安城中一片喜悦。然而,很快就证实所谓的“沈太后”只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年纪相貌酷似沈氏并与之在宫中有所接触,诱于名利而行冒充之举。德宗左右都很气愤,纷纷请求对之治罪,而思母心切的德宗不但不予治罪,还对身边的人说:“只要能找到真正的生母,我受一百次骗也没关系。”从此之后,冒名者越来越多,然而,终德宗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沈太后。

德宗在位26年而崩,长子顺宗即位并于七个月后驾崩,由其长子宪宗即位。此时,寻访沈氏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仍无音讯,有司建议予以停止,同时发诏,在肃章内殿为沈氏发丧,上太皇太后号,建衣冠冢于代宗陵并立神位于代宗庙。

沈后一生命运多艰,屡遭离乱,结局更是千古之谜。

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性格敦厚懦弱。年少聪颖,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闻名,才华横溢。在位15年,绝代才人,可怜薄命为天子,落得国破家亡,投降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终年42岁,死后宋太宗封吴王,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北邙山。

南唐才情天子亡国之谜

李煜是南唐的末代国主。他即位时,南唐国力已呈衰颓之势,这位性格懦弱的国主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国破家亡的威胁。他仇恨宋朝的压迫,但又没有能力用武力与宋朝相抗衡,只要能以小邦苟且偏安,他甘愿贡物称臣最后沦为阶下囚。

李煜即位之后,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装成隔筩,密插各种花枝,称之为“锦洞天”;令官里的妃嫔都绾高髻,鬓上插满鲜花,在锦洞天内饮酒作乐。

时光飞驰,转瞬又到七月七日乞巧夜,李煜在碧落宫内,张起八尺琉璃屏风,以红白罗百匹,扎成月宫天河的形状。又在宫中空地上,凿金做莲花,高约六尺,饰以各种珍宝。不多时布置完毕,只见一座月宫,天河横亘于上,四面悬着一色琉璃灯,照得内外通明,月宫里面,有无数歌伎,身穿霞裾云裳扮成仙女,执乐器奏《霓裳羽衣曲》,音韵嘹亮,悦耳怡神。好似真到了月宫一般。周后连声称扬道:“陛下巧思真不可及!如此布置,与广寒宫一般无二,倘被嫦娥知道,恐怕也要奔下凡间,参加这个盛会了。”李煜含笑说:“昔唐人有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虽居月宫为仙,也未免有寂寞凄凉之感,哪里比得上朕与卿,身在凡间,反可以朝欢暮乐呢!”

李煜与周后开怀畅饮,直至天色已明,方才席散。

不料周后在七夕夜间,多饮了几杯酒,忽然生起病来。

李煜十分着急,召周后的家属入宫省视。周后的父母携带次女,入宫问候。周后留家人在宫中多住数日,待自己病愈后再回去。周后父母因家事繁冗,不能不回去,只留次女在宫侍疾。小周氏秀外慧中,才色比周后尤为佳妙。李煜已在暗中垂涎,不由地生了一箭双雕之心,只因无由亲近,唯有心中羡慕。现在听到小周氏居住宫中,遂命心腹宫人将小周氏引诱至后苑红罗小亭里面,逼着她勉承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