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高僧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300000030

第30章 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4)

戒日王出身于吠奢种姓,名叫喜增,他的家族已经有两代三个君王治理统治羯若鞠阔国了。戒日王的父亲名叫光增,哥哥名叫王增。光增去世之后,王增以长子的身分继承了王位,他以贤德治理国家。当时,东印度的金耳国国王常常对大臣们说:“邻国有位贤明的君主,他对我们的国家可是个祸害啊!”于是,金耳国国王采取诱骗的手段,把王增请去,在会面时将王增杀害。羯若鞠阁国的百姓失去了君主,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慌乱之中。有个叫婆尼的大臣职高望重,他对其他大臣说:“继承王位这件大事,应该今天就决定。我看,先王的次子,亡君兄弟,本性仁爱慈善,虔心孝敬父母,敬重长者,任人唯贤,对下平等公允。我想请他继承王位,不知诸位意下如何?请各抒己见。”

大家都很敬仰王子喜增,平时对他没有其他不同的议论。于是,所有的大臣执事都去劝说喜增继承王位,他们说:“恭请王子听臣等陈述。先王积累功德,致使国家光耀兴盛。传位王增之后,原想他能耄耋善终,但是由于我们辅佐不力,致使王增落入仇人之手,惨遭谋害,这是国家的奇耻大辱,也是我们当臣子的罪过。现在外界议论纷纷,还流行着歌谣,说英明的王子自然继承王位。如果能蒙王子亲自治理天下,报杀父之仇,雪国家之耻,光复先王之业,还有什么功德比这更大呢?期望你不要再推辞了。”

王子喜增说:“继承王位的重任,从古至今都是很难担当的,兴立君主更应慎重。我缺乏修养,父兄又早早逝世,大家推举我承袭王位,我哪里有能力担当这个重任呢?大家都说我合适,我又怎敢忘记我的虚薄呢?现在,恒河河畔有一尊观自在菩萨像,非常灵验,我想前去占卜。”之后,喜增来到菩萨像前,不吃不喝,一心祈祷。菩萨感念喜增的一片诚心,便显出本相问:“你这样勤恳求佛,有什么要求吗?”王子喜增回答:“我的灾祸太多了,父王驾崩,兄长被害,残酷的打击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自觉缺才少德,可是国人一定要推举我继承王位,以期光复父兄之业。我自己愚昧无知,因此斗胆前来,祈求菩萨指点。”

菩萨告诉王子喜增:“你原本就是住在这个山林里的比丘,精心苦修,勤恳不懈。承借这个福分,你得以转生为这个国家的王子。如今,金耳国的国王既然破坏了佛法,你继承王位之后,一定要注重佛法的兴盛,以大慈大悲为志,以同情怜悯为怀。那样的话,不久就可以统治五印度全境。如果要想使王位保持下去,那么就要听从我的教导,这样神明就会暗中给你大福,你们将无敌于天下。不过你不必登上国王的宝座,也不必号称大王。”

王子喜增接了菩萨的教诲,回去以后,承继王位,但自称王子,号戒日。他命令大臣们说:“这兄长的仇还没有报,邻国也不肯归顺,这样还不能指望有安定正常的生活。希望你们所有的大臣幕僚,同心协力。”于是,戒日王便亲自率领自己国家的军队,加紧训练士兵。当时,他们只有象兵五千,骑兵两万,步兵五万。戒日王带领军队从西往东,用武力讨伐不肯称臣的国家,真是象不解鞍,人不释甲,经过六年艰苦征战,终于征服了五印度国。这时羯若鞠阁的军队已得到补充,象兵增加到六万,骑兵达到十万。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天下太平,政局稳定。

戒日王厉行节约,为人行善造福,乃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命令五印度国:百姓不准吃荤,谁若杀生,格杀勿论。他还在恒河沿岸建立了数千座塔,各高一百余尺。在五印度国的城镇、乡村、间里、街道,都修建起漂亮的房屋,储藏饮食,储备医药用品,目的是用它们进行施舍。在有佛祖遗迹的地方,都建立了寺院,每五年召开一次无遮大会,拿出仓库中所有的财物,施舍给众生。另外,戒日王每年还要召集一次各国佛教徒都参加的大会,在逢三逢七这两天,供给那些佛教徒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四项物品,并且把法座装饰起来,还为参加集会的佛教徒们准备了筵席,让他们展开辩论,比较谁优谁劣,评论谁善谁恶,把正大光明者提升上位,把邪行昏暗者罢黜下级。如果是恪守佛教戒律,信仰坚贞并且对佛教教义见解精深,品德纯正的教徒,就推举他坐在狮子座上,戒日王亲自听他讲授佛法。对于那些信仰佛教,但学识比较浅薄的教徒,也以礼相待,表示尊重。对那些不遵守佛教法规,道德败坏,劣迹昭著的教徒,就把他们驱逐出境,既不再听他说话,也不想再见他们。对于邻近小国的国王和辅佐他的大臣,如果他们能为百姓造福不懈,求善忘劳,就与他们携手并坐,称之为好友;如果不是这样,则拒不面谈,有事需要商议,就通过使者往来办理。戒日王还经常巡视各地,察看民间,不安居在一个地方。外出巡视期间,到了什么地方,就盖起一间茅屋当居室。一年之中,唯有三个月的雨季不能外出巡视,每当这个时候,戒日王就在行宫里摆出山珍海味,请各教派的人吃饭,计有僧侣一千人,婆罗门五百人。戒日王常常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三部分: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国家大事,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造福行善,孜孜不倦,一天的时间用尽了,还显得不够呢!

戒日王对玄奘之名早有所闻,当他在羯朱温祗罗国巡视时,听说玄奘在迦摩缕波国弘扬佛法,他的臣下对他说:“东面的童子王那里有支那(中国)来的高僧,大王应该把他请来。”戒日王说:“这正是我的想法!”

于是,戒日王派使臣前去请玄奘,请童子王把玄奘送来。

童子王征得了玄奘的同意后,便同他一同到羯朱温祗罗国会见戒日王。出发之时,童子王命令一支一万人的象兵,乘三万只船,护送玄奘。戒日王听说玄奘要来,便与臣下一百多人,领着一万多人顺河东下,去迎接玄奘。

只见河上旌旗飘扬,人头攒动,两支庞大的船队相向而行,人们欢呼雀跃,精神振奋,好像要面临一次重大的喜庆之事。玄奘与戒日王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随从的人撒花唱颂,场面庄严而隆重。

戒日王问玄奘:“法师从哪个国家来?到印度打算做什么?”

玄奘答道:“我从大唐而来,是来求法取经的。”

戒日王又问:“大唐国在哪里?路途经过哪些地方?离这里有多远?”

玄奘回答:“在这里的东北方向,离这儿有几万里,也就是印度所说的摩诃支那国。”

戒日王接着问:“我曾听说摩诃支那国有位秦王天子,少年时代就聪明伶俐,成年后勇猛异常。从前,前朝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祸纷起,百姓惨遭荼毒,而秦王天子早就胸怀大计。他大慈大悲,拯救人类,平定天下,流风教化传遍远方,美德恩泽遍布四方。各国仰慕其功德,自称为臣;庶民百姓感激他的养育之恩,都在演唱《秦王破阵乐》。我们听说人们对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对他的品德给予这么高的声誉,确有其事吗?所谓大唐国者,难道就在那里吗?”

玄奘答道:“是的,所谓支那,是过去王朝的称号;大唐,那是我们现在的君主的国号。以前他还没有继承王位时,被先帝封为秦王,现在已成为国君,所以称为天子了。在大唐以前,有个王朝国运衰败,百姓失去君王,因而战乱纷起,残害黎民。秦王天生抱负远大,他大发仁慈怜悯之心。威风震慑天下,消灭了一切凶恶的敌人。从此,八方安宁。万国都来朝拜进贡。他爱护抚育四生,崇敬三宝,少收税,减刑罚,因而国家财政有余,百姓没有犯法作乱的,佛的教化习染成风。这些事难以一一列举。”

戒日王赞叹地说:“真是伟大的壮举啊!你们国家的百姓有这样的福分,应该感激这位贤明而伟大的君主!”

戒日王请求玄奘讲解佛法,玄奘便给他讲了《制恶见论》。戒日王听后,对他的臣子们说:“日光出来,烛光就要消失。大师一到,那些旁门左道将被击破。大师之论虽好,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召开法会,让五印度的能言善辩和知识渊博的人都到会,让他们都知道大师之论,使邪道从正,众僧舍小乘而从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吗?”玄奘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便表示同意。于是,戒日王率领数十万人从羯朱温祗罗国出发,返回曲女城召集法会,行走在恒河南岸;另外,有几万人跟随着童子王行走在恒河北岸。两队人马以河中心为界,分成水陆两路,一齐进发。两位国王在前边引导,步、骑、车、象四个兵种严密护卫,有的乘船,有的骑象,敲着鼓吹着螺,拨动着弦琴,鸣奏着管乐。

历经九十天才到达曲女城,人马驻扎在恒河西岸的大花林中。这时,已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国王,早就奉戒日王的命令,分别同他们国家的英俊杰出的僧侣及婆罗门、官僚、士兵等前来参加法会。

戒日王事先已在恒河西岸建了一座大寺院,寺院东边筑起宝台,高一百多尺,正中供着金佛像,身量大小同戒日王一样。宝台的南边,又筑了一个宝坛,那是专为金佛像沐浴的地方。宝坛东北十四五里,特别修建了行宫。这时候正是二月,从初一开始,就用佳肴招待僧侣和婆罗门,一直到二十一日。从行宫到寺院,道路两旁都盖起了楼阁,用数不清的玉石装饰着。鼓乐的人整整齐齐地站立不动,不断地吹奏着高雅的乐曲。戒日王从行宫里请出一尊金佛像,外罩薄纱,与会者隐约可见。

佛像高三尺多,用大象驮载,佛像周围支着缀有宝石的帐幔。戒日王穿上帝释的服装,手执装饰着众宝石的华盖在左边侍候;童予王扮作梵王的模样,手持白拂尘在右边侍奉。两边各有五百象兵,披坚执锐,在周围护卫。

佛像的前后,各有一百头大象,奏乐的人坐在象身上,演奏音乐。戒日王一边行走,一边散发金、银、珠宝和鲜花,供养三宝。他们一行人首先来到宝坛,用香水给金佛像洗浴。之后,戒日王亲自背着金佛像,送上西台,并以许多珍奇异宝和成百上千件侨奢耶衣,作为供奉金佛像的供品。这时,只有二十多个沙门跟随戒日王,各国国王都作为侍卫。吃过饭以后,召集各种不同学派的人,商榷微言,探讨至理。日将黄昏,戒日王才乘车回到行宫。就这样,每天护送金佛像,前导和随从都同开始时一样,直到法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