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037

第37章 三朝汉臣 力辅北魏 崔浩(4)

后来,这些人不肯罢休,还是上疏给拓跋焘,说宋调集了精锐部队攻打边境,魏军兵力不足,请求朝廷挑选幽州以南的劲旅帮助守卫城池。并请在漳水沿岸,建造战舰,来抵抗宋兵的进攻。北魏朝中的文武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批准这项请求,并应该任命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为将帅,使他们引诱宋的百姓归附。崔浩极力反对,说道:“这不是长久之计。司马楚之等人都是宋国畏惧和忌惮的人物,如今宋国一旦听说我们调动全部幽州以南的精锐部队,并且兴造舰只,又有大批轻骑兵为后继部队,他们一定会以为我们朝廷打算恢复晋朝司马氏的政权,消灭刘氏家族;一定会全国震惊,害怕灭亡。于是,他们就会动员全国的精锐部队,齐心竭力,拼死抵抗。这样一来,我们南方驻防的各将领就无法抵抗宋军的攻势。现在诸位大臣打算用声威击退敌人,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他们的进攻。虚张声势,却招来了实际的损害。所以司马楚之这些叛变过来的将领去打宋国,宋国一定北来;不去,他们一定停止,这是必然的。而且司马楚之这些人,都是目光短浅、贪图小便宜的人物,只能招集一些见识浅薄的无赖之徒,不能成就大事,白白使国家兵连祸结而已。当年鲁轨劝说姚兴派叛人夺取荆州,刚进入东晋境内,大军突然瓦解,士卒们被南人活捉,卖为奴隶,造成的灾祸最终殃及姚泓,这是看得到的结果啊!”但这一次拓跋焘对崔浩这一席话却不以为然。崔浩看到以事论事无济于事,就为拓跋焘分析天象,说明对宋发动军事攻击,一定会损兵折将。但拓跋焘没有采纳崔浩的意见,于是下诏命令在冀州、相州、定州三州造战船三千艘;选派幽州以南各地驻军在黄河北岸集结戒备。结果北魏在河南诸镇的兵力严重不足以致难以抵御宋军,只好主动撤离,北渡黄河。宋军没有交战就占领了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洛阳、金墉(今洛阳东北)等城。正当宋魏交战之际,夏主赫连定想趁机收复统万城,就派其弟赫连谓以代攻打北魏鄜城(今陕西洛川东南),幸亏魏平西将军隗归击败了他,赫连谓以代也远逃到别处了。

拓跋焘知道了,立即动员军队,准备进攻夏国。朝廷中的文武群臣反对这样做。拓跋焘又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回答说:“刘义隆与赫连定遥相勾结,互相呼应,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一唱一和,共同窥伺强邻。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大举进攻,赫连定却等待刘义隆先打,结果没有一个敢先打进我们的。他们就像被捆缚在一起的两只鸡一样,不能同时起飞,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威胁。我当初认为:刘义隆的大军开来,应该据守黄河中游,分兵两路北伐。东路军直指冀州,西路军则进攻邺城,这样一来,陛下您就可以亲自出马打击他们,不能怠慢。现在形势的发展却完全不同,宋军从东向西所设的防线,长达两千里,每个地方分布的兵力量多不过几千人,兵力分散,力量削弱。如此看来,他们困顿虚弱的本质已经暴露无遗,这只不过是打算固守黄河防线,并没有北伐的意图呀。而赫连定,就像枯树的残根,很容易摧毁,一击就倒。我们攻克赫连定以后,就可以东出潼关,席卷向前,必会威震最南面的地方,而长江、淮河以北将没有一根草可以生存。皇上的英明决断,不是一般愚劣之人所能领会的,希望陛下不要迟疑。”拓跋焘前往统万城,指挥军队袭击平凉,赫连定大败。北魏乘胜攻克了安定。拓跋焘宴请群臣,拉着崔浩的手对北凉主沮渠蒙逊的使臣说:“你们听说的崔公,就是这位。他智略与才华的高妙,举世无双。我的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预测战场上的成败,就像合在一起的符信一样,不差分毫,从来没有失误。”后来战事的进展与崔浩预测的丝毫不差,拓跋焘对群臣说道:“你们总是在我面前说采纳崔浩的建议是错误的,以致惊惧失措,百般劝阻。一直打胜仗的人,开始都自以为超过了别人,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还不如别人。”于是又升任崔浩为司徒。如果不是崔浩的机智过人,拓跋焘怎么会群臣面前对崔浩大加赞赏呢?

在崔浩的辅佐下,拓跋焘最终统一了北方。从拓跋珪到拓跋焘,祖孙三代,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推动拓跋氏奴隶制快速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对外征服中所遇到的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汉族。”(白寿彝《中国通史》)崔浩作为当时北魏政权中地位最高的汉人,多次参与重大决策,对北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崔浩也成为了鲜卑贵族排挤打击的对象,最后被杀害了。

秉笔直书国史之狱

北魏政权是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权,他们不能容忍汉人大族来分享权力,同自己处于相等的地位。对于君主宠信的汉人,他们偏偏要加以排挤打击。崔浩是当时最受宠信和地位最高的汉人,自然成了鲜卑贵族打击的目标。

在拓跋珪时期,崔浩因工于书法被召至在左右,拓跋珪晚年神志不清,崔浩不是阿谀之辈,小心伺候,反而得到了信任。那时北魏政权正于飘摇不定的特殊时期,大臣为了保命自顾不暇,对崔浩只是羡慕,崔浩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国家大的决策中去,因此崔浩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显露出来。

到了拓跋嗣时期,崔浩由于才华出众,开始参与国事政事的商讨。拓跋嗣听取他的建议,办好一些事情。

但是,也有好几次拓跋嗣不采纳崔浩的建议,只是在受挫后才知道了崔浩的正确。崔浩的才华在拓跋嗣时代是崭露头角。他与鲜卑贵族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

直至拓跋焘时期,崔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国家的大事没有他不参与意见的,拓跋焘对他是信任无比,并且多次当众赞赏他,甚至主乐工写歌赞扬他。崔浩加官晋爵,成了当时地位最高的汉人。崔浩这个人又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隐瞒自己的想法,在商讨国事的时候难免会触及鲜卑贵族的利益,比如进攻刘宋一事。崔浩有时自恃才高,与鲜卑贵族展开公开的较量,这样就得罪了许多人,比如拓跋焘登上帝位时明知崔浩的才华过人,出于鲜卑贵族的压力,只得将他免职。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渐强大,崔浩地位的提高,他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崔浩有时候还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想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划分和规定氏族的高低,这当然就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他的亲戚出于好意劝他不要这样做,但崔浩不听。

曾经有一次崔浩因为在鲜卑贵族面前大加赞赏汉人的才貌,遭到了拓跋焘的训斥。太子拓跋晃作监国的时候,他又一次推荐了几十人上来就去做太守,对太子的话也听不进去,坚持让他推荐的人去任职。另外,在商讨国事的时候,他的意见总是与大臣们相反,虽然他是以国事为重,没有掺杂个人的利益,但无形中也为自己树立了许多敌人。

“国史事件”使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激化起来。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陈留人江强向北魏朝廷呈献经、史以及诸子百家的经典书籍有一千多卷,另外还有研究文字学的书籍。拓跋焘便命崔浩监理秘书事,综合整理历史史料文献;又任命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与处理掌管这些事并修撰史籍。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国记》

刊刻后,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不久后,太武帝到阴山巡游时感慨不应该诛杀崔浩,说道:“崔司徒可惜,……”其实,崔浩正是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矛盾激化的牺牲品。

崔浩作为三朝汉臣,参与了北魏政权重大决策,这在当时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中是很少见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崔浩是辅佐拓跋焘的重要人物,在拓跋焘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魏书》卷35,列传23,崔浩传

《资治通鉴》卷117

《资治通鉴》卷118

《资治通鉴》卷119

《资治通鉴》卷120

《资治通鉴》卷121

《资治通鉴》卷123

《资治通鉴》卷125

《中国通史》(白寿彝)第五卷乙编综述第三章第一节(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