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率领秦军攻破东周后,并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继续向东攻打韩国,取成皋地区(今河南荥阳西北),建立三川郡(黄河、洛水、伊水之间),从此秦的版图扩大,占有了中原的心脏地区,这时秦的边界逼近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1,完全占有了韩、魏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并北向攻打赵国,取得三十七座城池,建立太原郡。
从此秦占领了太行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道被秦国牢牢控制。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吕不韦再次出任相邦,又主持发动对三晋的大举进攻。这年,大将蒙骜攻打韩国,取得城池十三座。第二年,攻打魏国又取得城池两座。
第三年又兵分三路向魏国大举进攻,一共取得城池二十座,这次胜利,使魏国的都城大梁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同时,在吕不韦的指挥下,还应对了战国时代东方五国最后两次合纵攻秦,都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的结果是,使得东方五国面临着被各个击破的局势,再也无力抗秦了。
分析得出,这些胜利的原因要归结于吕不韦正确的作战理论和策略。这些兼并战争使得秦国的版图迅速扩大,在六国中已是首屈一指,并且造成了分割包围三晋的局势,使三晋朝不保夕,为秦王嬴政最后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思想:吕氏春秋扬名后世
随着秦军东面战场上的节节胜利,秦国即将统一全国的局势逐渐明朗起来。吕不韦当时作为秦国的相邦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当时天下的各国中,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他们的门下都聚集了大量宾客,为其著书立说,那么以现在秦国强大的国力,理应超过那些所谓的战国“四君”。于是吕不韦开始大肆招揽门客,门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让他们各自将他们的见闻写出来,并博采先秦诸子各家学说,最后在吕不韦的主持下,把这些言论加以整理和编辑,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成书,就是传于后世的《吕氏春秋》,世称《吕览》。受到后人广为传颂的“一字千金”
的典故,说的就是这本书。
当时该书完成后,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将其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天下,传下号令:“天下各方的人士,如果有谁能在这本书上增加一个字或者减少一个字的,就能得到赏金一千。”悬赏多日,没有一个人前来增删一个字。后人有人分析到,当时吕不韦是秦国非常有权势的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对这部书增删一个字呀!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吕不韦对这部书是非常推崇的,表明了该书具有极高的价值。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加上《序意》共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现仅存一百六十篇文章,共二十多万字。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在专人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依靠集体的力量编写的文集。这部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很多问题,如哲学、政治、军事和伦理道德等问题,也包括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内容庞杂,很像我们后来的百科全书。所以,《汉书·艺文志》也把该书称为“杂家”。虽然号称是“杂家”,但《吕氏春秋》杂而不乱,这里的“杂”指的是杂取各种学说,但并不是乱加评价。它对各家的学说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取其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在思想上可谓自成体系。
并且该书后来居上,终于自成一家。下面我们就从《吕氏春秋》中选取一二,来谈谈该书中体现出来的政治思想。
(一)首先在理论上,在《吕氏春秋》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是,主张博采百家观点,化为我所用,建立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在战国时期,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最有代表性的有我们常说的儒、墨、道、法、兵等,但这些各家学派都主张推崇自己,排斥别人的观点,即用自己一家之说去代替百家之说。但吕不韦的思想却是要突破各学派的狭隘界限,要充分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即在《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所以吕不韦认为只有广征博引,才能形成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说到理论上要博采众长,在《吕氏春秋·用众》中有这样一个鲜明的比喻“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大立功名也。”这段话说的是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但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要制成纯白的狐裘,要采用许多的白狐狸的皮。所以说,善于向众人吸取长处,这就是三皇五帝能建立很大功名的原因”。而《吕氏春秋》也正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博采众家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的。比如他吸收了很多儒家的思想,《孝行》篇保存了曾子的学说,这里讲到封建的“孝”道;《士节》
篇讲的是儒家的“义”;《恃君》篇阐述了“重民”的思想;《用民》篇则与儒家谈的实行“德政”如出一辙。但是在《吕氏春秋》中也有很多反对儒家的材料,如《有度》篇中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说的是儒家虽然有很多的仁义之术,但是不能施行于天下,影射了儒家很多不切实际的说教。再有,它虽然批判墨家“非攻”、“救守”之说,但也对墨家的另一些说法,如“节葬”多有赞同,例如《节丧》篇中讲节丧,《安死》篇中讲安死,这些篇章都仅是同墨子的节葬在说法上略有区别罢了。又比如,它吸收法家的战争理论,如“同法令,所以一心也”,但是却反对法家所倡导的“严刑峻法”等等。
由此看来,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拼凑之书,折衷之学术,它对诸子百家理论在吸收的时候是有取舍的,取舍的标准就是如何有利于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虽然后人对《吕氏春秋》的成书多有诟病,认为该书出自众人之手,难免有前后矛盾、重复之处,但综观全书,发现它确实已融会百家之长,成为一个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后人给该书以很高的定位——先秦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建立大一统学说
在对待要建立何种国家管理形式这个问题上,吕不韦和战国时期的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一样,都看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那就是积极主张结束天下分裂的形势,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在《吕氏春秋·不二·执一》中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观点:“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段话说的是天子的威严在于一统天下,所以该书非常强调“一”这个思想。《吕氏春秋》中进一步表述,“执一而万物治”,说的就是只有国家统一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先决条件。这种统一的学说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反映了天下百姓的愿望。因为只有国家统一了,不再是诸侯战乱的年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吕氏春秋》认为要实现天下一统就要建立一个以天子为首的统一王权,来结束现在这种天下分裂割据的状态。
所以,很多学者都曾说过,该书是吕不韦即将完成统一秦国的思想纲领。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三)反映出重民、爱民、利民的民主思想
因为吕不韦是从社会下层出身,所以对人民的疾苦体会很深,并且写作《吕氏春秋》的人也来自社会的诸多层次,所以在该书中随处可见重民、爱民和利民的民主思想。
如《吕氏春秋·用民》中说:“如果国君没有掌握恰当的用人的方法,即使他的国家很大,当前的形势对他也很有利,他也拥有很多的士兵,又有什么益处呢?古代有很多的君主虽然享有了天下,但是最后却遭到亡国的命运,就是因为不善于使用他的人民。所以,国君一定要非常详尽地来了解用民的道理啊。”这里就谈到了有关国君使用人民问题的重要意义。
又比如在谈到爱民问题时,《吕氏春秋·适威》中有这样的言论:“国君要用利益和友善使百姓安定,用个人的诚信来引领百姓,要致力于人民的事业,要时刻为人民造福。”还有《吕氏春秋·精通》中说到:“国君心中要常怀着爱民利民之心,这样的话,号令还没发出,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殷切盼望了,这就是圣人与人民精神相通的原因啊!”这样的言论还很多,再如《吕氏春秋·爱士》:“国君对百姓施行仁德,人民就会爱戴他们,一旦人民爱戴他们的君主,那么为君主去死都会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除了重民、爱民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还体现出了利民的思想,如《吕氏春秋·爱类》:“古代的国君有很多,他们治理天下的办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在关心社会的苦难,百姓的利益和为民解忧这些方面都是一致的。”还有《吕氏春秋·爱类》中更是明确地提出:“国君为百姓谋利益不是只有一种途径,方法有很多,只要是符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就可以了。”
这些理论的阐述为秦国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很好的民本基础。
政坛失意饮鸩自尽
伴随着吕不韦权势的一天天扩大,秦王嬴政也在一天天长大,两人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吕不韦是秦王嬴政父亲的相邦,后来又继续辅佐年幼的嬴政,号称“仲父”,在秦国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且随着秦国兼并战争的不断胜利,吕不韦取得的封地也越来越多,在秦国的地位是炙手可热。作为国君的辅佐者,吕不韦当然希望嬴政能够按照自己的施政方针治理国家,但是嬴政生性是一个专断骄横而又具备雄才大略的人,他成年掌权之后,当然不希望在自己的身边有任何人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所以对吕不韦在朝廷中的霸权地位早已经是忍无可忍。并且两人后来在政治理论上又常常出现分歧,但碍于吕不韦的功勋卓著,嬴政也暂时奈何不得他。
造成两人冲突总爆发的导火索是公元前238年发生在咸阳宫中的“缪毐事件”。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据说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曾经是吕不韦的爱妾,在一次宴席上被后来成为秦国国君的异人看中,求吕不韦割爱,于是吕不韦就把赵姬给了异人。赵姬嫁给异人不久,生下了一个孩子,就是秦王嬴政。异人死后,嬴政继位,吕不韦怕自己和太后私通的事情被嬴政发现,自己在秦国的地位有可能就保不住了。于是他找来自己的一个门客,善于淫乐的“大阴人”
缪毐,先给他捏造罪名,假装把他处以宫刑,后又以宦官的身份进献给太后,代替自己与太后私通。结果,太后把感情都转移到缪毐身上,整日和缪毒淫乐。并且瞒着已经逐渐长大成人的嬴政,为缪毒生下了两个儿子。
这两个私生子还得到太后的宠幸,得到了山阳和河西、太原两郡作为封地。
时间久了,缪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仗着太后对他的宠爱,打算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废掉秦王嬴政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秦王。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嬴政告密,把太后和缪毒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的事情告诉了嬴政。
秦王嬴政本打算私下再作进一步调查,但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年),缪毐先发制人,乘秦王嬴政到秦国故都雍地举行冠礼的时候,偷了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玺印发兵作乱,早有戒备的嬴政即令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等率军反击缪毒的叛军,在咸阳城大败嫪毐。叛军溃败,缪毒带领残余部队仓皇而逃。后来被抓住,车裂示众。
史书上记载,车裂是古代的一种残酷的死刑,民间又称为五马分尸。因为这种酷刑不仅让死者的最后一刻肉体感到非常痛苦,精神上也备受煎熬。一般情况下,这种刑罚专用于那些谋反、篡逆等大逆不道的人。这种酷刑想想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由此也可推断出秦王嬴政的凶狠残暴。
事情过去一年后,好像叛乱的余波已经平息了,但就在第二年,秦王嬴政借口相邦吕不韦与这场政变有牵连,罢免了他的相位。因为当年也确实是吕不韦向太后进献的缪毒这个人。
又过了一年,秦王嬴政又给吕不韦送去一封书信说:
“你对我们秦国有什么功劳,我们秦国却要封给你河南十万户的邑,供你享受俸禄。你与我们秦国又什么亲属关系?你要自称‘仲父’。你和你的家属还是发配到蜀地去生活吧!”秦王嬴政说出这样的话,极力贬低吕不韦,又下令把吕不韦流放到蜀地区,吕不韦深知自己再也无法与秦王嬴政相抗衡,嬴政的羽翼已丰,无奈之下只好自杀而死。《史记》上记载,吕不韦是“乃饮鸩而死”,说的是喝毒酒自杀了。吕不韦自杀后,他的门客偷偷埋葬了他。但这件事情让嬴政知道后,又分别对这些门客作了处罚。终于,这场斗争以秦王嬴政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一代帝王之师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
综观吕不韦的一生确实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名市井中唯利是图的商人,凭着超常的政治敏感和野心,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吕不韦两度辅佐秦国君主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多方面,他都为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中的最强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说,吕不韦死后,秦王嬴政把他的很多思想弃之不用,并且对吕不韦的功劳一笔勾销,但吕不韦前期给他打下的坚实基础都为其以后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大秦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总之,吕不韦作为战国后期,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这一转型期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代表,他在历史上占据的地位和做出的功绩都是不容抹杀的。如果说秦始皇是中国第一帝,那么吕不韦就是中国第一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