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041

第41章 直言进谏 帝王明镜 魏征(1)

一提起魏征,很多人想到更多的是他敢于触龙颜的勇气,是他忠言直谏的坦诚,是他关心民生的责任。魏征确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硬骨头。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像魏征这样敢于在皇帝面前直陈他的错误,而又不惹怒皇帝的人很少。史学家一方面在赞叹像唐太宗这样的皇帝从谏如流的同时,一方面也给予魏征更多的笔墨。写到这里,想起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可以是对唐太宗和魏征君臣两人关系的生动概括。魏征逝世后,唐太宗曾在魏征像前说:“用铜作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一生忠言直谏的公正评价。

少有大志投笔从戎

魏征,字玄成,生于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人,后来迁居到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魏征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先祖魏无知在汉初的时候曾被封为高良侯,他的父亲魏长贤曾任北齐著作郎,为人正直,博学多才,但在那个昏君当道的年代,这样的人常为当权者不容。在魏征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因为父亲的早逝,所以魏征自小的家境并不是很好。但他从小就聪颖好学、爱憎分明、少有大志,希望以后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的革命风暴一举推翻了无道昏庸的隋炀帝。此时的魏征在这乱世中也拿不定主意,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出家当了道士。其实,这未尝不是一个静观其变的好办法。道观中,是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可以看清天下的形势再作计划。果然不久,魏征的朋友元宝藏,请他出山,一起参加反隋的义军。

元宝藏是隋朝武阳郡的郡丞,看到天下大乱,也就起兵反隋,组建起自己的一支义军。元宝藏让魏征在军中担任了典书记一职,让他负责掌管军中的文书。当时天下反隋的义军很多,如在北方有李密领导的一支最大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李密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李宽是一代名将,因功勋卓著曾被封为柱国公。李密平日最爱读《史记》、《汉书》等,性格豪爽,喜爱结交天下的贤士。隋末昏君当道,他因不满隋朝的统治而参加了反隋的斗争。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大破兴洛(今河南巩县)粮仓,救济灾民。军队迅速发展,一时间威震中原。元宝藏见李密领导的义军声威浩大,就主动写信给李密,想加强彼此的关系。当李密看到元宝藏写来的信件时,连声称赞,认为写此信的人绝对不是等闲之辈,于是派人打听得知,是元宝藏的典书记魏征写来的。于是他就把魏征请来,让他来掌管军中的文书。

魏征成了李密的部下后,向李密献过十条计策。但是当时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正所向披靡地向前发展,所谓风头正健,哪里听得进魏征的建议。瓦岗军继续前进,相继又攻下了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义军所到之处,都会给当地的百姓发放粮食,天下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迎义军的到来。由于有了人民的支持,李密带领的瓦岗军继续向前挺进。公元618年,李密带领的瓦岗军来到了洛阳城外,将洛阳城团团包围起来。当时洛阳城中的守城将领是隋朝大将王世充。王世充看到李密带领的军队来势汹汹,连忙加强城防、调兵遣将,决定和对方决一死战。在双方决战之前,李密召集各位高级将领开会,研究下一步的对策。

当时魏征只是一名掌管文书的小官,人微言轻,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他通过对当时局势和敌我双方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次进攻洛阳城的战役非常重要,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瓦岗军的前途命运。于是他找到了李密的长史说:“李密虽然在前几次大的战役中都获胜了,但人员伤亡很大,且钱粮也不是很充足。从这两个方面看,我们都不能和王世充硬碰硬。现在最好的对策就是和他打持久战,这样,对方粮食没了,就会守不下去城了,那时城中必定大乱,这样王世充就会撤兵,我们再从后面乘胜追击,必定会取得胜利。”魏征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对方看到魏征在军中没有什么地位,哪里把他这样的小官的话放在心上。讥笑他道:“你这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魏征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掉头就走了。

类似魏征这样的建议,李密部下的一个将领裴仁基在讨论会上也提出了。他主张乘王世充出兵东下,洛阳空虚的时候,在兵分两路拦截王世充东进的同时,派骑兵进攻洛阳,迫使王世充回兵支援,这样使他首尾难顾,必然能大获全胜。但是李密很多其他的部下,如单雄信等,轻敌麻痹,要求速战。李密同意了他们的速战要求,亲率大军驻扎在偃师城北,列营却不设垒,准备快速结束战斗。结果正如魏征所料的那样,在王世充的火攻与偷袭下,瓦岗军全军溃败。

瓦岗军失败后,在将士溃散、振兴无望的情况下,李密迫不得已率残余队伍去长安投奔了李渊。魏征跟李密一同前往。李渊是隋朝的太原留守,当时天下大乱,谁不想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呢?于是在他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在太原起兵,不久就占领了长安,改国号为唐。

魏征跟随李密投靠李渊后,也就成了李渊的部下。但是不久,李密因不受重视,借出外执行任务的机会又打出了反唐的旗号,结果被唐剿灭。可想而知,魏征曾经是李密的旧部下,在这种情势下,他的处境就更是恶劣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更是为了取得李渊的信任,魏征自告奋勇,愿出使太行山以东地区,收降当时据守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的实力较大的瓦岗军的残余部队。李渊为了更快地统一全国,当然对魏征的这个提议非常赞同,于是就任命魏征为秘书丞(管理国家档案图书的官),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时驻守在黎阳的是徐世勋,他和魏征都曾是李密的部下,所以两人当然是老相识了。

当魏征到了黎阳之后,就给徐世勋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自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群雄逐鹿中原,一时间有势力的队伍数不胜数。想当初,李密率瓦岗军起兵反对隋朝的时候,号令一出,天下云集响应,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控制了隋朝的半个天下。结果后来,被王世充战败,元气大伤,只好投靠了李渊。现在瓦岗军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您可以倚靠的根基都不存在了,当务之急,您不该看清形势,重新选择吗?再说现在李渊占据关中宝地,历来此地都是兵家取胜之地,如汉高祖刘邦等,再加上李渊的部队兵强马壮,得天下只是早晚的事了。再来说说您的处境,您现在所占据的黎阳,是取天下者必争之地,您现在应早些认清形势,作出打算,如若不这样,您将会后悔莫及啊。”徐世勋看了魏征的信,觉得很有道理,又听说李密已经被杀,就决定率部投降李渊。就这样,魏征没费一兵一卒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出行的任务。

接着不久魏征又去魏州劝说自己的老朋友元宝藏,劝他一起也归顺了李渊。

武德二年(619年)十月,正当魏征在黎阳为李渊奔走游说的时候,河北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领兵南下,攻占了黎阳,当时魏征还在黎阳,没来得及离开,于是成了窦建德的俘虏。窦建德是个在农民起义军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农民领袖。起义后,因为英勇善战,而且在战争中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所以得到了起义将士的一致拥护,势力逐渐壮大。并在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称长乐王,建立了帝制,国号是“夏”。魏征被俘后,窦建德早已听说过魏征的盛名,就任命他为自己夏国的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武德三年(620年)七月,窦建德和李世民在虎牢关展开了一场恶战。但是窦建德骄傲自大,根本不听取部下正确的意见,与李世民军队在虎牢关采取正面决战的行动,以十万之众对抗李世民的数千骑兵,结果被李世民的骑兵击溃,窦建德本人也被俘获。魏征乘乱又逃回了关中,回到了长安。

回顾魏征从隋末加入朋友元宝藏的义军到后来投奔李密的瓦岗军,后又在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呆了一年多的时间,魏征前后共度过了大约四年的军旅生涯。尤其是后两次在农民起义军中的两年多的活动中,使他对下层民众的要求、疾苦和社会状况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段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对他今后一生的政治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易其主择木而栖

魏征回到长安后,因为又当了一段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的部下,所以当然就更不受重视了。这时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看中了魏征的才学,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封了他个太子洗马的职位。这是太子东宫主管经籍图书的一个小官,没有什么实权可言。但是太子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一旦即位称帝,那东宫的官吏们就都可以沾上光了。

所以魏征对李建成的知遇之恩还是非常感激的。因为是在自己最不得意的时候受到了太子的提拔,认为这次是找到了赏识自己的明主,决心一定要为太子尽忠尽力。

这时宫中为争夺皇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世民之间的斗争已经日趋公开化。魏征很为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担忧。因为李建成虽然是李渊的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多年深居宫中,帮助其父李渊料理宫中的事务,在反隋的斗争中,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而他的弟弟李世民则不同,可谓是马上的将军,从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那一天开始,就率军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朝中的大臣和将士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两者相比,虽然李建成贵为太子,但在朝中的实际地位并不稳固,根本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没有军功。于是,在这种情势下,魏征就给李建成出了巩固地位的一个主意。因为当时正好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又在河北一带收复了窦建德的一些散兵游勇,打起了反唐的旗帜。魏征认为,这正是太子李建成借此立功提高自己威望的大好时机。

于是,他向李建成建议说:“现在您的弟弟李世民的军功最大,在朝中的威望也最高。而您长年在宫中协助您的父亲处理政事,没有李世民那样显赫的战功,若是您日后称帝,恐怕难以服众。现在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又纠集了一些残兵败将起兵反唐,他的人数不到一万,且粮草又不充足。虽然他现在收复了窦建德之前占领的一些旧地,但是不堪一击。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您应该向您的父王请战,去打这一仗,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啊!”李建成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向父亲李渊请战,得到准许后,亲自带兵去攻打刘黑闼。在战斗过程中,李建成又接受了魏征的攻心战术,宣布只惩治首犯,别的人只要投降,一律不再追究。刘黑闼的部队本来就是一个杂牌军,听到这样的话,军心涣散,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很快,刘黑闼的部队很快就瓦解了。随后,李建成又听从魏征的建议,在河北一带安插了自己的亲信,收买了当地的豪强,使他们成为自己日后争权的外援。

至此,魏征的建议取得了圆满的成果。

不久,皇位争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三皇子李元吉公开支持太子李建成,两人结成了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李世民。他们彼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此时的形势正好比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魏征也感觉到了太子李建成处境的危险。他多次劝说李建成先下手除掉李世民,这样可保证自己的皇权稳固。但是李建成生性优柔寡断,又碍于兄弟情面,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支持他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取得了太子的地位。这次宫廷政变对魏征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李世民久闻魏征的大名,知道他经常给李建成出谋划策,而自己也差点被他暗算,于是马上召见他,质问他:

“你挑拨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你可知罪?”在这样的危急关头,答错一句话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魏征面无惧色,坦然地回答道:“如果当初太子李建成听了我的话,又怎么能有今天这样的下场呢?人都是各为其主,我既然忠于我的主人李建成,请问,这有什么过错吗?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不是还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吗?”魏征回答得不卑不亢,句句有理,义正词严,反倒使李世民无法反驳。李世民平素就很钦佩魏征的才华,现在见他如此率直,引用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典故,于是马上转变了态度,非但没有处置他,反而任命他为管事主簿(掌管太子文书的官吏)。即位之后,又立即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这样,魏征又踏上了跟随李世民的政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