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085

第85章 戍边功臣 戎马帝师 孙承宗(3)

快要走到山海关的时候,孙承宗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豪情在胸,少年之志,如今终于可以实现了,他豪迈地说:“前任经略已经去了,代替他的又将如何?我虽有满腔豪情,前途也未可知。与其以天下之大交付给不可知之人,不如以天下之大交付给不可知之我!”

到了山海关以后,孙承宗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在边疆建功立业了。他马不停蹄,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整顿。他命令总兵江应诏负责重新制定军制,袁崇焕负责修建军营房舍,李秉诚负责操练火器,鹿善继负责整顿后勤,管理军中储备,沈棨、杜应芳负责制造盔甲营帐,孙元化修筑炮台,宋献、程仑主要负责购买军马,万有孚主要负责采伐树木。在前屯,他命令游击祖大寿帮助金冠于觉华,副将陈谏帮助赵率教。游击鲁之甲负责帮助救济难民,副将李承先负责训练骑兵,参将杨应乾负责招募辽人参军。

针对兵将分离,管理混乱,调动不迅速这些弊端,他们重新制定了兵制:“一、建立营房。三千人为一营,五人为一房,把十五营分为三部。二、将帅把营部作为坚守的岗位,兵不离将,将不离帅。三、负责带兵的和负责教练的分工明确。经过这样整顿,提高了军队调动的灵活性,增强了战斗力。”

当时,驻守山海关的兵力名义上是七万,但纪律散漫,有很多人冒领粮饷。孙承宗逐一检阅士兵,重新核实造册。淘汰的士兵约有几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的老弱残兵一万多名,把他们的盔甲发放给所救的难民,其中的七千人参了军,负责守卫前屯。

在修关御敌方面,孙承宗虽然反对修重关,但不等于不修。在水路方面,在望海台安装大炮,以防敌军从水路进犯。陆路方面,从海边到石城修三道关,可以驻扎一万多人。经五个月的精心经营,基本稳定了山海关的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提供了强劲的后方。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八日,孙承宗带领大军出山海关,向东巡查三百多里,到达宁远城东的杏山附近。通过这次东巡,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宁远的决心。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修宁远城的时候,却受到了来自保守官员的压力。当初鸣泰之所以成为辽东巡抚,是由于孙承宗的推荐。后来,发现第二天早上,孙承宗来到中前所视察。他登上城楼,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峦起伏,莾莾苍苍,在朝阳的照耀下分我的壮丽。有名无实,很多军机大事都不跟他商量。鸣泰很不高兴,上疏皇帝说自己有名无实,说承宗独断专行,不如及早回京。孙承宗听说以后,也称病辞职。言官们都上疏皇帝,要求保留孙承宗的职位,指出鸣泰的错误之处,巡关御史潘云翼说:“鸣泰身为巡抚,不知与孙大人同心协力共同扶保我大明江山,在边疆时,一计未出,寸功未立,反而以个人权利的得失心存不满,臣请罢免鸣泰。”

熹宗见群情激奋,言之有理,就罢免了鸣泰的巡抚之职。

鸣泰虽然没有功劳,但也并不阻挠孙承宗的军事方针的实施,他被罢免以后,朝廷派来了胆小如鼠的张凤翼。有了上次鸣泰的经验,孙承宗怕落个独断专行的名声,军事上的事往往同张凤翼商量。张凤翼生性怯懦,极力主张守关。孙承宗非常不高兴,有一次带领众将出关巡视,到达宁远以后,孙承宗把众将召集到一起,再次讨论防守的重点。没想到,大部分赞成张凤翼的看法,他们看到塞外这么荒凉,实在不是驻守的好地方,唯独马世龙提议驻守中后所,而袁崇焕、鹿善继和副将茅元仪等人极力主张守宁远。孙承宗赞成袁崇焕等人的意见,但是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反对。

孙承宗看到意见统一不了,将领多有怕苦厌战的心态,只好临机独断,力排众议,当即命令满桂与袁崇焕共同守卫宁远城。

虽然孙承宗的边防大计仍然按照他的既定方针去办,但在边疆始终是两个声音。跟孙承宗唱对台戏的就是张风翼,他竟然说:“辽东贫瘠荒远,国家就是放弃整个辽东,也还是全盛的中朝大国。比如大宁、河套等地现在都已经放弃了,对国家有什么损害?现在,全国之内没有一个人打算恢复全辽,他孙承宗一个人就能恢复吗?”他甚至对别人说:“孙承宗把我放在宁远这荒凉的边塞,这是在杀我啊!”他害怕得要命,急忙把孩子老婆送回老家。为了稳定军心,让朝廷支持自己,孙承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上《边防大计疏》,驳斥了张凤翼的亡国言论,他说:“山海关以外的各个城池,其中的居民又是民又是兵,我们是在以辽人守辽土,辽人安居乐业,努力耕种,就会使山海关以外的战备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关内的战备就不用那么紧张。如果守在关内,那么,我们的战略纵深就很浅;如果守在宁远,那么它就成了山海关的重关,我们的京师于是就远在千里之外。假如后金前来攻城,由于是辽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辽兵必然死守,何愁宁远守不住呢。现在,朝中一些保守的庸人,要放弃宁远,退守山海关,实在是亡国之计。望陛下当机立断,坚定守宁远的决心,臣愿肝脑涂地,报效陛下。”熹宗为孙承宗的忠心和保卫边疆的决心所感动,当即准奏。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烧毁的宁远城,并命令驻军尽快重建从山海关到宁远之间被烧毁的各个城池。号召辽人回归故居,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同时又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各项事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地人民逐渐的富足,为对敌军事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宁远城修好后,孙承宗派袁崇焕镇守。他自己则坐镇山海关。随着宁远城经济的发展,防卫的日渐巩固,明军的防线也不断向前推进。天启五年(1625年)夏天,孙承宗派遣军队分别据守锦州、松山、杏山、石屯以及大凌河、小凌河等各个城池。明军的防线从宁远又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这样,从天启二年关外沦陷以后,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向东向北拓展国土四百多里。

当年的失地全部收复。这道防线不仅保卫着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基本上稳定了河西走廊的战局,使后金难以从这里突破。

孙承宗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己的雄才大略,正确的方针。主要是建立了以宁远为中心的防卫体系。然后是调动安抚各方面的力量。“以辽人守辽土”,命杨应乾所招募的辽人士兵戍守宁远,节省了很多朝廷的经费,提高了士兵的守土热情;派使者去朝鲜,使它声援大明;在东江犒赏毛文龙部。

毛文龙部虽然名义上归朝廷管,但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危难时刻,只有好好安抚。

现在形成了辽人、朝鲜、毛文龙部以及朝廷军队四方势力共同抗击后金的局面。

其次是用人得当。大将袁崇焕,忠君报国,有勇有谋,在驻守山海关的时候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功勋。孙承宗慧眼识英才,知人善任,大胆起用了袁崇焕。关键时刻商议大事,总是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在实现自己的守关方针过程中,孙承宗如虎添翼。

第三是时局发展的有利。朝廷方面,魏忠贤独揽大权,他想拉拢孙承宗,同时也为了讨好皇上,派他的党羽刘朝、胡良辅、纪用等四十五人向前线运输大炮、盔甲、弓箭等军用物资数以万计,又赠送白金十万两,蟒、麒麟、狮子、虎、豹等各种样式的金币,赏给有功的将士,赏赐给孙承宗蟒服、白金,以表示慰劳之意。敌军方面,后金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财物不足。劳师远征,士兵也是怨声载道,所以暂缓对明朝的进攻。

纷乱的朝臣之争

当初,蒙古虎墩兔素是总督王象乾的招抚对象。他的部下抽扣儿,经常出去抢劫。这一天又到边境上抢劫,被赵率教抓住,当场斩杀四个人。招抚佥事万有孚与赵率教有过节,于是就以故意破坏招抚大事为理由,告诉总督王象乾。王象乾把这件事告诉兵部尚书董汉儒,依法当斩。孙承宗听说以后,给董汉儒写了一封信,说赵率教屡立战功,这次杀抢劫之人,也情有可原,希望让他戴罪立功。孙承宗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又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赵率教免得一死。还有一次,孙承宗派遣王楹戍守中右所,保护着他的部下出去采伐木材,被西部朗素所杀。孙承宗大怒,派马世龙前去征剿。王象乾害怕破坏安抚大局,劝说孙承宗不要征剿。孙承宗刚要上疏争辩,王象乾知道争不过他,这里面的矛盾实在难以处理,干脆自请辞职。

孙承宗看到总督和督师之间往往有矛盾,就建议督师、总督只设一个就行。如果设总督,就罢了自己的督师的职务,不罢自己的职务,就不要设总督。还有巡抚,层层掣肘,工作很难开展。巡抚张凤翼拒不同意孙承宗的观点,胆小怯战,坚决阻止守宁远城,孙承宗让其搬到宁远去住,这一下可激恼了张凤翼,说孙承宗想让他去死,孙凤翼就跟孙承宗结下了深仇大恨。孙凤翼就和他的同乡凌云翼、万有孚等人极力诋毁马世龙,来打击孙承宗。居无何、万有孚被蓟州巡抚岳和声所弹劾,更加怀疑是马世龙和袁崇焕设计陷害,这两个人也与孙承宗志同道合。于是,复杂的斗争就开始了。他们就纠集起来,共同找到万有浮,阻挠出关大计,给事中解学龙也大力抨击马世龙。孙承宗非常气愤,向皇帝上疏,慷慨陈词:“把敌人阻挡在家门里面,与阻挡在家门外面,形势是不一样的。把敌人阻挡在二百里地以内,与把敌人阻挡在二百里地以外,形势又不一样。广宁这个地方,离我们远而离敌人近;宁远这个地方,离我们近而离敌人远。我们不进逼敌人,敌人将会进逼我们。今天既然不能恢复辽东,但是宁远、觉华坚决不能放弃。请陛下不要考虑廷臣所议论的主、客之兵是否可以长久的戍守,内地的粮饷是否能长远的输送,关外的土地人民是否可以放弃,修城屯粮备战防守是否可以继续。再看看敌人情形,是否可以坐着就可以消灭。臣不敢做百年的长远大计,只考虑五年之内究竟怎么样。如果臣所说得不恰当,立即罢斥微臣以定国家大计,不要犹豫不决,使那些明哲保身、怯懦怕战的庸俗之臣众口附和,以杀臣一个人而误天下大计。”然后又为马世龙辩解,而告发万有孚等人的暗中结交的阴谋。奏折递上去之后,孙承宗因为言语过激而被训斥,张凤翼也请求罢官回京,而让喻安性代替他。关于总督的裁撤问题,经过朝臣议论,总督不可以裁撤,命吴用先代替王象乾为总督。孙承宗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他感到报国之心不被理解,做个好人真难啊!既要努力工作,还有人在一旁妨碍。

于是他就称病辞职,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孙承宗经过这一番的斗争,朝臣们也有所忌讳,不敢阻碍他的守关大计。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他命袁崇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人,东巡广宁,经过十三山、右屯、三岔河,改由辽东湾航海返回宁远,向后金显示了明军的实力。

当宁远城修缮完毕以后,此时的辽东一带,守备俱足,粮草充盈,孙承宗想起兵大举讨伐后金,永远消灭这个心腹之患,于是他上奏说:“我军的前哨已经设置大凌河一带,请火速拨发饷银二十四万两,那么,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后金。”熹宗一听,大喜过望,当即传旨,命有关部门立刻拨发。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在一起谋划道:“孙承宗的粮饷充足以后,他立刻就会胆大妄为,不如只答应他而不给他,让他在来回传送文书的过程中耽误时间。”孙承宗再三上疏催促,把具体情况如实反映到熹宗那里,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如果错过去,后悔就来不及了。熹宗向各部催促,他们却以各种理由拖着不办,终于,讨伐大军因为粮饷不到而不能发兵。

宦官弄权忠臣辞官

魏忠贤是肃宁(今河北肃宁)人。年少时不学无术,本名李进忠。万历年间自阉入宫,认识了熹宗的乳母客氏,两个人打得火热。熹宗即位以后,因为客氏的推举,被提拔为司礼太监。他有机会接触熹宗之后,经常诱导熹宗听歌看舞、狗马射猎、游逸无度,逐渐取得了熹宗的信任。后来让他兼管特务机构东厂,改名魏忠贤。他掌握大权以后,培植党羽,打击异己。后来引荐他的党羽魏广微进入内阁,从此以后权势一天天的膨胀起来。

熹宗即位以后,东林党的人主导朝政,奸邪的人多被排斥。被排斥的人大多数归附于魏忠贤,于是就结成死党。

魏忠贤让他的党羽攻击正直的大臣,汪文言、赵南星、杨涟、高攀龙等人,或被杀害,或丢官罢职。他有机会就安插自己的党羽在要害部门。他的权力之大,竟有人称他为“九千岁”。

当初,孙承宗在边疆屡立战功,深得皇上信任。魏忠贤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曾经极力拉拢。有一次,魏忠贤派他的党羽刘朝等四十五人前往山海关犒赏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