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22

第22章 三国(3)

张郃为曹操效力的第一场战斗是邺县之战,在他的威慑之下,邺县很快便被攻克。这之后,张郃屡屡被委以重任,四处征战,为曹操平定内乱、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平定汉中、收降张鲁后,留张郃、夏侯渊等人驻守汉中,抗拒刘备。张郃并未消极防守,而是主动进军占领了巴东(今四川奉节东)、巴西(今四川阆中)二郡,并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汉中。在继续进兵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时,被刘备大将张飞击败,被迫回军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二、守土屡胜听命身亡

刘备为得汉中之地,进兵驻扎阳平关。张郃驻军广石拒守。刘备将精兵一万人分为十股,趁黑夜轮番疾攻张郃。张郃督率士卒拼死抵挡,使刘备最终未能前进一步。后来,刘备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张郃独力难支,才不得不放弃防守,引军后撤。夏侯渊是镇守汉中的主将,他的死导致军心大乱。一些头脑较清醒的将领公推张郃担任主帅,以稳定军心。张郃担任主将之后,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加固城防,有条不紊地安排了人员调遣、兵力配置等军中事务。众将见其指挥、谋划井然有序,大为放心,于是重新恢复了士气,一直坚持到曹操亲统大军来到。虽然最终曹操被迫放弃了汉中,但对张郃在这里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曹丕即位后,张郃被提升为左将军,赐爵都亭侯;魏国正式建立后,又晋封他为鄚侯。曹丕也把张郃看作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屡屡委以重任。张郃也确实做到了不辱使命,每每出色地完成任务。

及至曹睿做了皇帝,由于当初跟随曹操征战的老将已所存无多,所以对张郃更为倚重。太和二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曹睿赐张郃特进之衔,命其统兵出征。张郃在街亭(今甘肃寿安东北)大败蜀军先锋马谡,致使诸葛亮黯然退兵。张郃便又乘机收复了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此次战役张郃以少胜多,曹睿极为高兴,下诏给张郃增加封邑1000户。这样,张郃累年征战立功所获封邑已达到4300户。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诸葛亮再次伐魏,经散关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当时张郃正在准备统率关中各军赴荆州,会同司马懿伐吴。曹睿火急征调张郃回师援救陈仓。张郃取道京师,曹睿亲自出城为他摆酒饯行,并关心地问及何时能得胜班师。张郃早已料定诸葛亮劳师袭远,军粮供应不利,无法坚持长时间的攻击,因此只要陈仓不在短期内失守,诸葛亮必然会因粮尽而撤军,于是回答道:“诸葛亮粮草匮乏,恐怕不等我赶到陈仓,蜀军就已经退走了。”果然,尽管张郃昼夜兼程赶到南郑,诸葛亮已经撤军。曹睿于是召回张郃,提升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张郃不但骁勇异常,而且颇知兵法,加之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所以就连诸葛亮也不敢等闲视之,以为心腹之患,曾立誓“他日必斩张邰”。太和五年(231),诸葛亮又一次兵出祁山。张郃奉诏与司马懿一起前往拒守。两军对峙,蜀军意欲速战速决,而魏军却坚守不出。数月之后,蜀军粮尽,只好撤退。司马懿令张郃率军追击,张郃认为诸葛亮必定会在中途伏击,所以表示反对。但司马懿不听,张郃被迫从后追杀。诸葛亮早在木门(祁山东部的谷地)设下了埋伏,待张郃追到,居高临下,乱箭齐发。张郃中箭,死于木门道中。谥“壮侯”。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三国时魏国名将、宰辅。字仲达。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他出身士族。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司马懿在三国魏明帝时任太尉、齐王时任太傅,封舞阳侯,谥号“宣文”。司马懿军事才能非凡,政治抱负远大,为曹魏政权的巩固立下了大功。他为人外宽而内忌,性格有残忍的一面。

一、屡出奇谋智破孟达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朗英发,志略远大,且博学洽闻,信守儒教。汉末大乱,司马懿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善能知人著称,他一见不满二十岁的司马懿,就说他绝非寻常之器;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您的弟弟聪亮明允,刚毅果敢,特立杰出,您是绝对比不上的!”建安六年(201),郡中察举他为上计掾。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

司马懿一出,就以谋略见长。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张鲁,并取得胜利,司马懿劝曹操乘胜夺取益州。曹操却说:“人似乎不知满足,既然已得陇右,又想得到蜀地!”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曹操晋封魏王,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此后,他更是常常与谋国事,多出奇策。他曾劝曹操让戍边部队屯垦,大大缓减了当时军粮不足的困难。他还曾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后来,二人果然降蜀。

关羽水淹七军,曹操大将于禁大败,曹操深感震惊,想迁都河北,以避敌锋。司马懿竭力劝阻,他认为于禁之败无损国计,迁都是向敌人示弱。当务之急是应利用孙、刘貌合神离的现状,联合孙权,共击关羽,定可获胜。后来,果如其所预料。

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这样一来,既伤善者之意,又使藏亡流窜观望者不敢复还,实不足取。曹操依议,没有移民。藏亡流窜者果然都复还就业。

孙权派使者上表称臣,并劝曹操代汉。曹操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司马懿说:“汉朝国运将终,您十分天下,已有其九,却还恪守臣节。孙权称臣,正是天人之意。”

曹丕即魏王位后,十分信任司马懿,在自己亲自出征时,总是令司马懿留守后方,供应后勤物资,司马懿的职务也屡有升迁。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召司马懿、曹真、陈群等,托以后事,命他们顾命辅政。曹丕还对太子说:“此后如果有人说这三位的坏话,千万不要听。”

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太和元年(227)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兼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蜀将孟达投降魏国时,司马懿认为他举止轻佻,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后来,孟达果然与吴、蜀交接,图谋叛魏。当时孟达认为,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魏都洛阳800里,离上庸1200里,司马懿在进攻他之前,必须表奏魏主,这样往返至少一个多月。到那时,上庸城守已备,司马懿根本奈何不了他。不料司马懿临机应变,并未上奏魏主,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兵临上庸城下。孟达措手不及,没过几天就被司马懿擒斩。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励、鼓舞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禁止浪费。南方吏民都心悦诚服。

二、拒蜀建功灭燕屠城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进攻天水(今属甘肃)。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线有战事,除您之外,再无人能够托以重任了!”派他西驻长安,都督雍(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青海黄河以南)、凉二州诸军事,统兵迎敌。

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今陕西眉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如果前军足以抵挡敌人,您的意见就有道理;可如果不能抵挡,把部队分成前锋后镇,则是取败之道。”于是挺隃麋(治今陕西千阳东)。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将至,便亲率将士抢收上邦(在今甘肃天水)的麦子。司马懿见部下有担忧之色,就说:“诸葛亮考虑问题周详,但优柔寡断,肯定要扎好营寨之后,才去抢收,而我们倍道兼行,有两天就可赶到。”当即命部队昼夜兼行,直逼上邦。诸葛亮望尘逃遁。司马懿又说:“我军日夜行军,疲劳不堪,熟悉兵法的人,不会放过这一机会。如今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水,这就好办了!”于是进驻汉阳(今甘肃甘谷)。不久,司马懿果然大获全胜。

军师杜袭、督军薛悌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两出祁山,一攻陈仓,都遇挫而返,就算再来,恐怕也是只求野战,不再攻城,战场必在陇东。他还料定诸葛亮军粮缺乏,三年之内不可能出兵。

果然,三年之后,诸葛亮又统兵十万出斜谷(在今陕西岐山南),来攻曹魏。司马懿与之相持四个多月,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守不出。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妇女的服装,讥笑他如妇女一般懦弱。司马懿迫于被激怒的将士,只得上表明帝,请求决战。明帝十分明白司马懿的难处,于是君臣二人一唱一和,派骨鲠之臣辛毗仗节来阻止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对姜维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想和我们作战。他之所以一再向魏君请战,不过是在将士面前装样子罢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能战胜我们,还用得着到千里之外去请示吗?他认为我们长途远征,粮运困难,利在速战速决,所以按兵不动,想拖垮我们。因此,就算辛毗来逼他出战,他也绝不会从命,何况是来阻止他呢?”

不久,诸葛亮又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只询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细小事。使者回答:“我们丞相夜以继日地处理事务,处罚20军棍以上的案情,都要亲自审理,每天吃饭,不过数升。”司马懿叹息说:“吃得少,事务多,什么都要自己做,哪能活多长时间呢?”

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果然病死于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司马懿率兵急追。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听了,笑着说:“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

景初元年(237),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景初二年春,魏明帝召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临行前,明帝问司马懿,公孙渊会采取哪些策略。司马懿说:“上策是弃城退走,中策是依托辽河抵拒,下策是固守襄平坐以待毙。”明帝又问:“这三策中,他可能选择哪一种呢?”司马懿回答:“只有特别有见识的人才能知彼知己,才能预先有所舍弃,这一点,他做不到。他见我孤军远征,定会认为不能持久,于是将采取中、下之策,先在辽河据险抵抗,然后退守襄平。”明帝问需要多少时间可以完成此役,司马懿说:“去时100天,作战100天,回来100天,休整60天,有一年时间足够了。”双方接战以后,公孙渊果然退守襄平。

此时,正逢连日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将士们想向高处移营。司马懿严令军中:“有敢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中这才安定下来。敌人依恃水大,打柴牧马,安然自若。司马懿部将屡次要去攻取,都未获准。陈硅问司马懿:“当年进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所以迅速攻克敌城,擒获孟达。如今我们劳师远来,怎么反倒不紧不慢起来?”司马懿说:“孟达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们将士是孟达的四倍而粮食仅够一个月。哪能不速战速决呢?如今敌众我寡,敌饥我饱,我们是不怕敌攻,就怕敌跑。如今敌人粮食快光了,我们的包围尚未形成。倘若贪图小利,掠其牛马,抢其柴草,这等于把敌人赶跑。敌人一跑,我们就无法全歼他们了。”

不久,公孙渊支持不住,只得请降。司马懿对使者说:“军旅之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就只有死路一条。”公孙渊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的星落之地。

司马懿入城,屠戮15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两千多人。此时距司马懿出兵刚好一年。

三、诈病诛爽外宽内忌

齐王继位后,司马懿受命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兄弟共掌禁兵,多结亲党,呼朋引类,屡改制度,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的矛盾渐深。

正始九年(248)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11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司马懿也悄悄地做着反击准备。

曹爽及其同党在加紧篡权步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司马懿的存在。这年冬天,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今属湖北)任刺史,临行前受曹爽密托,借拜望之名,前往探察司马懿的病况。司马懿当然明白李胜此行的目的,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喝粥时汤流满襟。李胜说:“大家以为您不过是偶染微恙,没想到您老病到如此模样。”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卧病,死在旦夕。你要到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陕西北部与河套地区)去,并州靠近胡地,要好好防备。此日一别,怕不能见面了,希望您以后能多关照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李胜说:“我要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装糊涂,错乱其辞:“您要到并州?”李胜又大声说:“我要回荆州任职!”司马懿说:“我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你回本州去,好自保重,以建功勋。”

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司马公已如行尸,唯存余气,形神已离,不足为虑。”过几天,他又说:“太傅不能再有作为了,令人怆然而悲。”曹爽等便不再防备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