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47

第47章 唐(4)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称帝。太宗选贤任能,为有功之臣加官晋级,其中有罗艺,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这一晋级的消息传到泾州之后,本应高兴的罗艺反倒害怕起来,因为他想到当年在长安时曾经殴打过李世民的部属。于是,他拿定主意,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之后,罗艺假称奉密诏带兵回朝,便率军队到达豳州(今陕西彬汾县),占据了豳州城。太宗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出兵讨伐罗艺。这时赵慈皓与统军杨岌秘密谋划击杀罗艺。最终罗艺的叛军被杨岌率军打败溃散,罗艺仅带数百骑兵投奔突厥。走到宁州(今甘肃宁县)边界,过乌氏驿站时(今甘肃泾州),他的随从骑士趁其不备一刀将他砍于马下,将其首级送到长安。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生卒不详),唐初将领。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长孙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他为逃避辽东的战役,从军中偷跑出来躲藏到太原,受到李渊、李世民的热情接待。

当时国内群雄并起,李世民也以讨贼为名,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等招募兵勇,一月之间,招一万多人,在太原城外安营驻扎。不久,李渊杀死隋朝派驻太原的监视官王威、高君雅,起兵自立,号称义兵。任长孙顺德为统军,此后便带领部属随军征战。长孙顺德参加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每次作战都勇当先锋,斩将陷阵,多有军功。后与刘文静一起攻击屈突通时,在潼关(今陕西潼关)连战连胜,当屈突通败逃洛阳时,长孙顺德穷追不舍,直到桃林将屈生擒,带回京师。后又扫清陕县(今河南省西部)境内的匪众。李渊即位后,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在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事变中,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余党。太宗即位后,封食邑1200户,又特赐宫女。

后来,长孙顺德在监督奴仆时,发现数奴联合偷盗宫中财宝,依法应将这几个奴仆斩首示众。但是顺德接受了这些人给他的贿赂——一些丝绢和金银,便将此事压下,放过了这几个人。这件丑闻终于暴露出来。太宗对此事思量再三,惋惜他的功劳,不忍心问罪,反而在宫殿上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后来,长孙顺德又因与李孝常图谋不轨,终于被撤职除名。过了一年,太宗浏览功臣图时看到了他的画像,产生怜悯之情,便派宇文士及去看望他。后来,太宗又召拜他为泽州刺史,并恢复了他的爵位、食邑。

长孙顺德以往放纵自己,不守法度。重新任职之后,放下架子认真办事,严明纪律。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不久长孙顺德得病去世。太宗派人吊唁,赠荆州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三年(639)追改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654)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秦叔宝

秦叔宝(?~63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琼。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时从军,曾跟随李密、王世充。后归降唐朝,隶属李世民部下,屡立战功,拜为军马总管,爵封国公,其影像图画于凌烟阁。

隋大业中期(610年前后),秦叔宝在隋朝大将来护儿帐内当亲兵。后又在齐郡(今山东淄博)通守张须陀部下当兵。当时,山东地方的卢明月聚众十万,四处扩张。张须陀率将士一万人前往抗拒。双方相遇后,张须陀知道敌我力量过分悬殊,一直没有主动出击。相持十几天后,张须陀打算先撤退以引诱敌人的追击,然后派一千骑兵袭击对方的军营。对此,别的将官都不作声,只有帐前兵卒秦叔宝和罗士信二人请求担当此任。于是张须陀让他们分别率一千士兵埋伏于芦苇中。

卢明月很快发现了张须陀的撤退行动,便率全军追击。这时,秦叔宝与罗士信骑马领兵跑到卢军大营,但营门大栅紧闭,无法进去。秦、罗二人跳下马来便去攀登栅楼,敌军守栅之兵呐喊抗拒,居高临下地打击秦、罗二人。他们毫无惧色,一面迅速登楼,一面挥刀砍杀。各杀数人后,趁守兵躲避时,秦、罗二人迅速登上栅楼,拔掉敌军旗帜,杀人营中,打开栅门,放进自己的士卒,纵火点燃敌营共三十多栅,火焰腾空而起。卢明月望见之后,赶紧命令军队回头来救。这时张须陀率军转身追击,大破敌军。卢明月仅带数百骑逃脱,其余的都做了俘虏。这次大胜使秦叔宝远近闻名。

后来张须陀阵亡,秦叔宝带残军归附裴仁基,不久裴仁基投降李密。李密见到秦叔宝,十分喜欢,当即任为帐内骠骑,待遇优厚。后来李密战败,秦叔宝又为王世充所得。王世充任他为龙骧大将军。秦叔宝很快发现王世充为人虚假,诡计多端,因而不愿听命于他。当王世充率众与秦王李世民的唐军交战时,走到九曲(今河南宜阳)地方,秦叔宝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人归降大唐。

李渊将秦叔宝分配到秦王府。李世民对他格外看重,让秦叔宝镇守长春宫,拜为军马总管。秦叔宝跟随李世民多次出征,在美良川曾与尉迟敬德交锋,打败了敬德。征伐王世充时,秦叔宝一直担当先锋。李世民每当临阵,望见敌军阵地上有耀武扬威的将领和士卒时,常常流露出愤怒的神色,便指着敌将命令秦叔宝去打。秦叔宝认准目标,跃马挺枪,直人敌阵,于万马军中追击其人,或刺之于马下,或生擒回阵。李渊记其前后功勋,赏赐黄金百斤,杂彩6000段,授上柱国。扫平王世充后,晋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7000段。消灭刘黑闼后,又赏彩千段。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事变时,秦叔宝紧随李世民,参与了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以至平息城内动乱的战斗。事后,拜为左武卫大将军,封食邑700户。秦叔宝中年以后常常生病。贞观十二年(638),秦叔宝去世。贞观十七年,与长孙无忌等一同被画进凌烟阁中。

柴绍

柴绍(?~639),唐初将领。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父柴慎,隋朝时任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矫健有力,其勇敢义气在关中(今陕西关中)一带颇有名气。少年时就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李渊早在起兵之前,就将女儿嫁给了他。

李渊在太原举兵起义时,柴绍夫妇都在长安,李渊派人秘密召他们去太原。因为当时两人离开不方便,柴绍即自己先从长安启程向太原而去。到达太原后,被授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

柴绍离开长安后,他的妻子便很快回到鄠县自家庄园,用家中的积蓄招引山野豪杰和亡命之徒,聚集起数百人后便打出造反的旗帜,以此响应父亲李渊的起义。后又联合其他造反的队伍,一次又一次将隋军打退。后来柴绍与其妻依带兵将军的惯例,各自设置幕府,一齐包围长安。

武德元年(618),柴绍升迁为左翊卫大将军,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举、战胜宋金刚、打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战功累累,因此封为霍国公,赐食邑1200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吐谷浑与党项联合进兵入侵西北边境时,柴绍奉命带兵征讨。军到边地时,敌军居高临下,向柴绍军中射箭。柴绍叫人来弹奏胡人琵琶,又令女子二人相对起舞。敌兵见状一齐停止射箭,相聚观看。柴绍便悄悄派遣精兵强将,以轻骑袭击其后方,结果敌军大乱,溃不成军,柴绍趁势掩杀,斩首五百余级。

贞观二年(628),柴绍出征梁师都,在夏州(今陕西大理河北)扫平叛军。贞观七年(633),加镇军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638),柴绍病重,太宗亲往探望。不久去世,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苏定方

苏定方(592~667),唐初名将。冀州武邑(今河北东南部)人。父苏邕。历任匡道府折中、左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等职。谥号“庄”。早年曾参加反隋义军,唐朝建立后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对西部侵扰唐朝的少数民族匈奴进行多次打击,有力地巩固了唐朝边境的安全。后又指挥大军参加平定百济的战争,立有卓著战功。

一、保郡安民御寇靖边

隋朝末年,十几岁的苏定方便跟随父亲征讨匪寇,常常率先攀登城围,冲锋陷阵。父亲去世之后,郡守又令他带领乡勇民兵,继续保郡安民。匪首张金称流窜入境,在郡南一带杀掠百姓。苏定方闻讯,率众进剿。苏定方使出浑身解数,猛打狠杀。最终斩杀了张金称,平定了郡西。后来苏定方先后参加了窦建德、刘黑闼的起义军,多次立功于战阵。

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苏定方应征参军,为匡道府折冲。贞观四年(630),随兵部尚书李靖出征突厥颉利可汗。到达碛口(今甘肃境内)后,李靖派苏定方率二百骑兵为前锋,快速先行。快到颉利可汗的牙帐时,苏定方便如疾风扫地似的直冲敌营,斩杀近百人。回师以后,苏定方被任命为左武卫中郎将。

显庆元年(656)十二月,苏定方跟随左卫大将军程知节出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任前军总管。走到鹰娑川(今新疆伊宁市境),两万突厥兵前来迎战,总管苏海政出阵交锋,互有胜负。这时敌方又来了两万援兵。正在歇马的苏定方隔着一座小山望见尘土飞扬,判断前方战事紧张,于是立即率领500名骑兵,疾驰十几里杀人战场。突厥兵溃败逃窜,他又追击20里,杀敌1500人,缴获马2000匹。

第二年,苏定方被提拔为行军大总管,奉命再次出征西突厥贺鲁。贺鲁亲率胡禄屋、五弩失毕等部兵马共十万多人,前来抗拒官军。苏定方率回纥与汉兵一万多人进攻。贺鲁指挥他的大军将苏定方团团包围。苏定方令步兵据守南面的小坡,自成圆阵,一齐手持长矛向外御敌,他带着汉军骑兵在靠北面的小坡上列阵以待。突厥兵先去攻击步兵,一连三次没有冲破圆阵,双方均有伤亡。这时,苏定方突然发起攻击,步兵也配合反击,打乱了层层包围,突厥兵溃退奔逃,苏定方又追击三十多里,杀人马数万。

第二天,苏定方整顿了兵马继续追击,结果,胡禄屋与五弩失毕率众投降。贺鲁与另外几个头目带着数百名骑兵向西逃走,苏定方下令再追。当时大雪纷飞,平地积雪两尺,众将领建议等待天晴,苏定方坚持乘胜追击。追至伊丽水(今伊犁河)畔,再次展开激战。苏定方大奋神威,几乎杀尽了所有的突厥,贺鲁仅带十几个骑兵乘夜逃脱,贺鲁被活捉。贺鲁的辖地归人唐王朝版图。苏定方以功勋卓著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并封其子苏庆节为武邑县公。

二、奔袭都曼登城百济

显庆四年(659)冬季,思结阙俟斤都曼先以武力统一了邻近的部落,而后带动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同时叛乱。朝廷命令苏定方为安抚大使,率兵讨伐。苏定方到达业叶水时,都曼据守马头川。苏定方掌握到准确的情报后,便选择精兵一万人、马3000匹,以长途奔袭的战术出击,一天一夜行军300里,天明时已到城西十里的地方。都曼赶忙召集兵卒出城抗拒,不久便败退回城。先头官军在外门扎下营盘。入夜,大军陆续到达,将城堡四面包围。同时就近伐木取材,制作攻城器具,摆放在城下。都曼看到这一切,自知插翅难逃,只好出城投降。

显庆五年(660),苏定方授熊津道大总管,率水陆军十万征伐百济。苏定方自成山(今山东泰安南)入海,至熊津江口,遇敌挡路,便上到东岸,依山傍水摆开阵势,便与交战。其时后续战船源源不断地扬帆而来。百济兵败,死数千人,其余的人各自逃命。当时正遇涨潮,大船乘势入江。苏定方在岸上指挥,水陆并进,直驱真都。在离城20里的地方,百济集中全国的兵将齐出抵抗,结果仍然不堪一击。苏定方率军追击,斩杀俘虏一万多人,进而包围其城。百济王家族内部发生争权矛盾,王孙率先出城投降,百姓也跟着投降。苏定方命令士卒强行登城,树起官军的旗帜,城主终于开门投降。平定百济后,将其划分为六州。苏定方又带着百济王及太子献于东都。

苏定方前后扫荡三国,都生擒其主,献俘阙下,所得赏赐不可胜计。乾封二年(667)病逝,享年76岁。高宗李治追悼惋惜,立即下诏赠幽州都督。

段志玄

段志玄(?~642),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段偃师,隋朝末年任太原郡司法书佐,后来跟随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段志玄少年时家住太原,与李世民友好往来。李渊起兵时,段志玄招募了一千多人参军,授右领军大都督府军头。随军攻克霍邑(今山西霍县)、绛郡(今山西新绛)及永丰仓(今陕西大荔),每次出战都当先锋,升迁为左光禄大夫。

段志玄随刘文静在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南)与隋将屈突通交战时,刘文静的主力部队受到敌将桑显和的袭击。这时段志玄赶来,带领20名骑兵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冲去,一连杀死几十人,敌军后退,段志玄也撤回来。当时他的脚部中箭,他怕影响将士的斗志,拔掉箭镞,忍着疼痛,一而再、再而三地冲入敌阵拼杀,直打得桑显和阵容大乱。将士们看到段志玄等人已经扭转了战场的局面,士气大振,齐声呐喊奋进,大破敌军。屈突通夺路逃跑,段志玄与几员将佐飞马追击,终于生擒屈突通。归来脱下靴子,鲜血已经外溢。李渊以其带伤立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后来在扫荡窦建德、攻克东都洛阳的大战中,他又多次立功,于是升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赏物200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