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49

第49章 唐(6)

薛仁贵为高宗的信任之情所感动,当即表示愿意为主分忧,再上征程。于是授瓜州长史,又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都督。他率军出征突厥,在云州大破元珍的部众,斩首一万余级,俘获两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突厥人向来惧怕薛仁贵,如今听到他又镇边,便不敢乱动。

永淳二年(683)二月,薛仁贵病逝,享年70岁。赠左骁卫将军。

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唐代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父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谥号“献”。裴行俭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一、假借围猎智擒贼首

裴行俭少年时因家族名望,于显庆二年(657)封为长安令。后因被人诬陷,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为安西大都护。裴行俭与李敬玄、马载共同掌管选拔官吏事务十余年,名盛一时,当时人称“裴李”、“裴马”。

仪凤四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并联合吐蕃进逼安西(今新疆库车)。朝中大臣建议出兵讨伐,裴行俭建议道:“吐蕃叛乱,尚未平定,西部边境又生战事,强行出兵,并非上策。现在波斯王刚刚去世,他的儿子泥涅师师作为人质留在京城,不如派使臣送他回波斯册立为王,路经两个叛军部落,见机行事,一定会有收效。”唐高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命他为安抚大食使,册送波斯王返回。

裴行俭一行一路西行,来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城内官吏百姓出城相迎,裴行俭于其中招募豪强子弟千余人,并传下令说:“现在天气炎热,酷暑难耐,等到秋凉之后,我们再走。”阿史那匐延都支听到后,便没有急于下手,又探听到裴行俭并未带多少人马,便放松了戒备。裴行俭则召来附近四镇的酋长豪杰,对他们说:“我从前来此游猎,从不感到厌倦,回到京城后还时常想起,现在因事路经,很想追寻一下昔日的感受,不知你们谁愿与我一同围猎取乐?”一时,蕃镇各部投募的有万余人。裴行俭便借打猎为名,按军队规则来管理他们。一日,裴行俭率众急驰,到达离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裴行俭先派都支的亲属前去表示慰问,看上去甚为随便,接着又派人去十分友善地召都支前来相见。都支本来与李遮匐定好,待秋凉裴行俭等人将行时对他们下手,现在突然听说唐军已到眼前,措手不及,无计可施。只好带领儿子及手下大小头目来营中谒见裴行俭,裴行俭当即将都支生擒,同时传令各部酋长都来营中请命,一并押送碎叶城(今新疆维吾尔塔里木盆地)。随后,裴行俭挑选精兵轻骑在夜色的掩护下前去俘虏李遮匐,途中正好碰上都支与李遮匐的使者,裴行俭放还李遮匐的使者,让他回去告诉自己的主子,都支已被抓获。李遮匐听到后,随即主动前来投降。裴行俭未动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叛军。裴行俭因此被封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二、粮车伏兵离间降敌

调露元年(679),突厥部落阿史德温传起兵反叛,单于管辖内的二十四州也响应而叛,一时聚众十万。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征讨,大败而回。于是裴行俭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职,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以及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谏,统兵三十余万,出师突厥。

裴行俭率部来到朔州(今山西朔县),得知萧嗣业是因运粮车被敌兵掠去,士兵大多饿死而导致兵败,便将计就计,准备了粮车300辆,每辆车上埋伏壮士五人,都配上得心应手的武器,又让几百名赢弱兵士护车而行,并于运粮道上的险要处埋伏下精兵。运粮车上道后,敌兵果然率众而来,护粮的赢弱兵士弃车逃散,敌兵赶着车来到一处泉水边,准备饮马卸粮,这时车中埋伏的几百名壮士一起跃出,奋力冲杀,裴行俭于险要处埋伏的精兵也已赶到,里应外合,敌兵大乱,被灭大半,少部分四散而逃。从此以后,运粮车再也没有遭到敌军的抢掠。

唐军行军到单于的北面,于傍晚安下大营,所扎大营,四高中低。裴行俭来到后,命令马上转移到旁边的山岗上。当晚,暴雨忽至,先前所设的营地,水深丈余,看到这种情景,大家无不为裴行俭料事如神而深深叹服。此后,裴行俭率部屡战屡胜,捷报频频传回京城。叛军人数日渐减少,后伪可汗泥熟匍被其部下杀死,部下又擒拿了敌军首领奉职连同泥熟匍的首级投降了唐军,剩余的一小股敌兵退走狼山一带。

裴行俭班师回朝后不久,突厥部落的阿史那伏念又自称可汗,与阿史德温传一同收罗残余士卒起兵反叛。第二年(680),裴行俭重又调集各路兵马,屯兵代州陉口(今山西雁门道)。这次,裴行俭施用离间计,让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传相互猜疑,让人从中挑拨二人的矛盾。阿史那伏念疑虑重重,渐渐地恐惧起来,便偷偷地派人给裴行俭送来降款,裴行俭并未将此事泄露出去,而只是暗下里送信给阿史那伏念,表彰他的做法。一日,唐营前方尘土飞扬,众将惊惧,疑是敌兵来犯。裴行俭笑了笑对三军将士说:“这是那伏念擒了温传来投降,不必惊慌。不过,即使他是来投降,我们也不能不有所戒备。”不一会儿,阿史那伏念果然率着他的部下,绑着温传来到大营门前请罪。由此,突厥叛军被尽数平定。唐高宗听到后十分高兴,派户部尚书崔知悌到军中犒劳将士,慰问裴行俭。

永淳元年(682),十姓伪可汗车薄反叛,高宗下诏裴行俭为金牙道大总管,率兵十万前往征讨。军队还未起程,四月,裴行俭病逝,享年64岁。赠封幽州都督。

薛讷

薛讷(651~720),唐代将领。绛州万泉(今山西新绛)人。父薛仁贵,唐初名将。

薛讷最初任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令。突厥人侵犯边境,武则天想到薛讷出身将门,任他为安东道经略率兵出征。临行前,薛讷入朝拜见武则天,说:“我从一个小职位上出任统兵首领,恐怕众将不服,如能授以大权,必定能平定边境战乱。”于是,武则天授他为幽州都督,兼安西都护,检校左卫大将军。薛讷率兵征讨突厥族,屡建战功。

唐玄宗即位后,薛讷因带兵有方,深受朝廷的赏识。开元二年(714)夏天,契丹族与奚族联合突厥族侵犯边境,薛讷奉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统兵两万前去征讨。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士兵身负重甲,又得携带粮草,难以行进。众将都说等秋凉后再进兵,薛讷认为天气虽热,但草木茂盛,战马粮草充足,可以放慢行军速度挺进。众将争论不定。后来,唐玄宗命令大军北上,但已贻误战机,敌兵有了充分的准备,唐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被契丹兵打得全军覆没。薛讷战败回朝,被削去所有官职。

开元八年(720),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聚兵十万,抢掠渭州的渭源县(今甘肃东部)。薛讷重被起用,从平民百姓直接任命为左羽林将军,与太仆少卿王骏一同率兵前去征讨。薛讷与王骏配合作战,组成犄角攻势,打击敌军,连连取胜,斩杀俘虏敌兵上万人。唐玄宗本打算于十二月御驾亲征,接到前方的捷报后,大为高兴,授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封平阳郡公。

开元八年,薛讷去世,终年70岁。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唐中期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

父郭敬之,历任五州刺史。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历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太尉、中书令等职。参与指挥了多次重大的平叛战争,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一、善抓战机敌疲我打

郭子仪身长六尺有余,体貌英俊。少年时即因武举成绩优异,补左卫长史。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唐朝处于危亡之际。唐玄宗李隆基任命郭子仪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率兵东讨叛军。四月,郭子仪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两郡之后,兵出井陉,会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部队,一举攻占了史思明坚守四十多天的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藁城两县。至此,常山郡九县全为唐军收复。安、史叛军的后路受到了严重威胁。

郭子仪、李光弼两军攻占九门、藁城两县后,率兵退往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立即收整人马,跟踪而进。郭子仪见史思明“我行亦行,我止亦止”,于是将计就计,派出五百精锐骑兵,牵着史思明疾速北进。史思明不知是计,一连追了三天三夜,追到行唐县(今河北省中部)时,已经人困马乏了。当他发现前面只是五百骑兵时,才知上了当。于是东退沙河(今河北行唐和新乐两县之间)休整。郭子仪乘其疲劳之机发起进攻,大获胜利。安禄山得知史思明出战不利,就增派蔡希德从洛阳率步、骑兵两万北上,令牛廷玢从范阳率兵一万南下增援史思明。这就使河北地区的叛军增加到五万多人。

郭子仪所率兵力总数虽多于叛军,但他没有急于与敌交战,仍旧实行疲敌计策。他率唐军从沙河、行唐继续北走,引诱叛军追击。史思明因兵力大增,不再顾虑,放心追赶。郭子仪到达恒阳(今河北曲阳)后,加固城池,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的战术,使四五万叛军处于欲战不可、欲退不得、欲歇不能的疲劳状态之中。六月底,郭子仪见史思明的几万人马已被拖得疲惫不堪,决定大规模出击。他联合李光弼的部队共十万余人,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与五万叛军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杀死叛军四万多人,俘虏一千多人。叛军首领史思明急率残部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州)。郭子仪、李光弼乘胜率军进围博陵。

嘉山一战,唐军声威大震,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归降唐朝。安禄山的后路被彻底切断,致使军心动摇。于是叛军商议放弃洛阳,兵退范阳。

二、借兵回纥灭敌主力

天宝末年(756)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肃宗,年号至德。郭子仪奉命率朔方军五万人前往保驾。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唐军集结于朔方的军队有所增强。叛军方面,出现了分裂,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驻军范阳后,不听安庆绪的调动。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决定展开战略反攻,首先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四月,唐肃宗任命自己的儿子李保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李保并无军事才能,实际指挥重任全在郭子仪身上。

五月,郭子仪率军从凤翔东进,准备进取长安。在城西清渠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军队遭遇。两军相持七天之后,安守忠、李归仁假装退却,郭子仪没有识破敌计,挥军追赶。安守忠、李归仁随即以九千骑兵摆了一个长蛇阵,郭子仪又错误地攻击对方中部。叛军即收首尾两翼,和步兵一道夹击唐军,结果唐军大败,郭子仪只得收集溃军,退保武功。九月十二日,唐军经过三四个月的兵力补充之后,唐肃宗又命令李保和郭子仪率领15万大军再次反攻长安。二十七日,唐军进军到长安城西面,与安守忠、李归仁和张通儒率领的十万叛军对阵。

郭子仪接受清渠之战的教训,加强了纵深部署。他自己率领中军,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恩礼为后军,同时也加强了侧翼的保护。交战开始以后,叛军李归仁部首先向唐军挑战。李嗣业即率前军出击,将李归仁击退。但是叛军迅速调整部署,集中兵力迎战李嗣业,很快击溃了唐军。李嗣业调整队形,再次发起猛攻。战场形势很快好转。

叛军又出动骑兵向唐军阵东迂回,企图袭击唐军右侧。郭子仪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令出身于回纥铁勒部落的将领仆固怀恩,率四千回纥骑兵迎击。这支回纥骑兵是郭子仪为了对付叛军骑兵,特地建议唐肃宗向回纥怀仁可汗借来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一下子就将叛军骑兵消灭了一大半。然后,郭子仪又命令他们迂回到叛军阵后发动袭击,同时指挥前军和中军发动猛攻,在唐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叛军逐渐败溃。经过半天激战,唐军歼敌六万余人,叛军残部逃往长安城内。

三天以后,郭子仪率兵继续东进。但是由于唐军的迟缓行动,使叛军得以重新部署。为了确保洛阳,安庆绪令严庄率领防守洛阳的主力部队西上,会合从长安东退之军,合力阻击唐军。这时,叛军的总兵力仍有15万人。

十月十五日,郭子仪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叛军主力遭遇。叛军依山列阵。郭子仪首先从正面进攻,并令回纥骑兵从侧后袭击。当正面进攻失利之际,仆固怀恩率领的回纥骑兵赶到南山(位于新店之南),对叛军侧翼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叛军畏惧回纥骑兵,一见射来的箭是回纥骑兵之箭,立即惊恐溃乱。郭子仪乘机指挥大军发起猛攻,形成两面夹攻,又大败叛军。严庄等叛军将领率残部东逃。十月十六日夜晚,安庆绪仅率三百骑兵和一千多步兵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胜利收复东京洛阳。郭子仪因收复两京有功,晋封代国公。唐肃宗也发出了由衷赞叹:“我的国家有今天,全仗你的力量啊。”郭子仪由此而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