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84

第84章 明(11)

二、受任败军奉命危难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初,史可法听说起义军进犯北京,当时他正任南京兵部尚书,立即发动将士,北上救援朝廷。刚刚渡江到浦口,已经听说北京沦陷了。他身穿白色衣服为崇祯帝发丧。这时南京的大臣们正商讨重立君主之事,张慎言、吕大器、姜日广等人说:“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孙子,按道德和次序来说应当立为君主,但他有七条不可立的理由:即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官府。潞王朱常淓,为神宗之侄,贤明应当立。”他们向史可法发了一份文书,史可法也同意这种看法。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主张立福王,询问史可法时,史可法将七不可告诉他们。然而马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将福王送到了仪真,于是史可法等只好前去迎接福王。过了两天,朝廷任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高弘图一同任命。史可法仍掌管兵部事,马士英仍督理凤阳军务。史可法定出京营的规制,照先前北京的事例,侍卫及锦衣卫各军,全部入伍操练。锦衣卫东、西两司房,及南北两镇抚司官,不完全设置,以杜绝告密,安定人心。

这时,马士英日夜期望入朝为相。到任命颁下后,他大怒,将史可法的“七不可”书报奏给福王。而且拥兵入朝,上奏章请福王即帝位。史可法为了避祸便请求督率军师,出外镇守淮、扬。十五日,福王即帝位。史可法第二天向弘光帝去辞别,被加授太子太保衔,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马士英就在这一天人朝就职。

史可法上疏说:“您早朝晚歇,要牢记先帝的克俭克勤,为什么会最终断送了祖宗大业?……如果心安理得地处于东南一角,不思远略,贤奸不辨,威断不灵,老成的人丢下簪子弃官而去,英雄豪杰裹足不前,这样会使祖宗怨恨,连东南一角也无法保住了。”福王表示赞许。史可法到达扬州后,奉命调停了江北四镇守将的矛盾,然后在扬州开建府署。

六月,清兵击败了李白成,李白成放弃北京向西逃走。青州各郡县争相斩杀贼军所封的官员,占据城市自我守护。史可法请求颁布监国、即位二诏,以告慰山东、河北军民之心。开设礼贤馆,招徕四方才智兼备的人,以监纪推官应廷吉负责这件事。八月,史可法出巡淮安,视察了刘泽清的兵马。回到扬州,他向朝廷请求粮饷作为军队进发的经费。马士英就是舍不得发,史可法上疏请求催促他。

三、鞠躬尽瘁以身许国

清军攻下邳州、宿迁后,史可法飞快地上章奏报。马士英对人说:“他只不过想给防河的将士记功罢了。”而且各镇守将又迟疑徘徊没有进军的意思,还多次相互攻击,内讧不断,史可法极力调停,安抚各镇守将。第二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南明粮饷缺乏,各军都忍受着饥饿。

这时清兵已取下山东、黄河南北,正向淮南进逼。四月初,史可法抽调军队进驻泗州,守护皇家祖陵。临行时,左良玉举兵进犯南京,朝廷召史可法南下救援。史可法渡长江抵达燕子矶,黄得功已打败了左良玉。史可法便去了天长,传檄召众将援盱眙,但盱眙已降清。史可法于是连夜赶回扬州。扬州谣传许定国兵将到来,要杀尽高杰的余部,城中人闻讯斩杀了守关人出城,舟桨被抢掠一空。史可法传檄召各镇援兵,竟没有一人赶到。二十日,清兵大批来到。总兵李栖风、监军副使高歧凤拔营出降,城中力量更加单薄。各文武官员分别拒守在城墙上。旧城西门最为险要,史可法亲自据守。他写出信寄于母亲、妻子,并且说:“我死后请将我安葬在明太祖皇陵旁边。”过了两天,清兵逼到扬州城下,用大炮猛击城的西北角,城终于被攻破。史可法自杀没有成功,被一名参将救下并将他拥出小东门,最后被清兵抓住。清将多铎欲招降史可法,史可法听后,怒斥道:“我是大明臣子,岂肯卖国求荣,作万世罪人!”史可法终被杀害。这是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的事。

史可法没有儿子,根据他的遗嘱,命令副将史德威作为他的后人。史可法死时仅44岁,乾隆中追谥他为“忠正”。后人将他散佚的遗著整理辑成《史忠正公集》。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名将,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明俨,又字大木。福建南安(今福建晋江安梅镇)人。父郑芝龙。郑成功在明弘光时为监生。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

一、少负奇气闽南举兵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流落日本,后来成为海盗集团的首领。崇祯初年,郑芝龙归顺明朝,被授予游击将军,后因功被提升为总兵官。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平户人田川氏之女,祖籍也在中国。田川氏的中国姓是“翁氏”。郑成功七岁时,从日本回到祖国。他自幼便聪慧过人,15岁时考中了廪生。21岁时人南京国子监,成为太学生。一些名流学者都认为郑成功有天赋之才,将来必成大器。清顺治二年,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郑成功被引去见唐王,唐王对他宠爱优待,赐予朱姓,为他改名为成功。接着封他为忠孝伯。

清顺治三年(1646)七月,清军大举进攻福建,直逼仙霞关(今福建蒲城北)。郑成功向唐王递呈了《抗清条陈》,唐王晋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清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率自己的部队降清,郑成功苦劝不听。郑成功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悄悄逃到金门海岛。

郑成功来到南澳(今广东南澳岛)招募兵员,很快就组织了几千人的队伍。郑成功召集文武将吏设立会盟,仍延用当年明隆武皇帝的年号,自称“招讨大将军”。

八月,郑成功与叔父郑鸿逵合兵进攻泉州(今禄建泉州),一举攻下泉州城外的桃花山,声势大振。但由于清兵抄袭了郑军老营安平(今福建安海),郑成功被迫撤围。顺治五年(1648)闰三月,郑成功再次出击,西攻同安(今福建同安),一举拔取该城。这时,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今广东肇庆)即帝位,改元永历。

郑成功于是派人去广东庆贺,自己也宣布改用永历年号。桂王封他为延平公。接着,郑成功挥师南下,收复了广东潮州、福建漳州、泉州等沿海广大地区。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回师厦门,夺得了这一立足点。

正当郑成功回师厦门之时,清军大举进攻广东、广西,永历帝诏令郑成功进援广东。郑成功留下族叔郑芝莞守卫厦门,自率大军救援广州。结果,福建巡抚张学圣乘虚而入,将郑成功艰难筹集起的粮饷辎重一掠而空。郑成功返回,斩杀了畏敌先逃的郑芝莞,带兵进入漳州。大败福建提督杨名高等,拔取了漳浦。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又攻占了海澄(今福建龙海),大败闽浙总督陈锦于江东桥。

清顺治帝命令郑芝龙写信劝谕郑成功以及郑鸿逵投降,同意为他们赦罪授官,郑成功表面上应诺,于是顺治帝诏令南下大军返回浙江。顺治十一年,清廷派使者去劝谕郑成功投降,并授郑成功靖海将军,他拒不受命,率领自己的部队分驻到漳州、潮州、惠州、泉州四府。郑成功无意受招抚,改中左所为思明州,设吏、户、礼、兵、刑、工六官管理政事。分自己统属的部队为七十二镇。

二、立足厦门北伐江浙

顺治十年(1653),清固山额真金砺率军南下,与新任命的福建巡抚刘清泰,合兵围剿郑成功,在海澄以西隔水相对,出现了僵持局面。但清军人多炮多,每次交战大占优势。郑成功亲临前线,率部将王秀奇、赦文兴全力抵御,终于大败清军,保住了海澄。

顺治帝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征讨郑成功。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削夺了郑芝龙的爵位,并将他下到狱中。郑成功兵发两支,一支由黄廷统带,西上进攻广东的揭阳、澄海、普宁(今广东普宁东北)等地;一支由甘辉为总监,率周全斌、陈辉等北上。很快占领了舟山,进而夺取温州、台州。当得知济度率军将至,就下令堕毁了安平镇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各城,撤兵聚集到思明。顺治十三年,济度以水师进攻厦门,郑成功派遣他的将领林顺、陈泽抵御,正巧海风大作,济度只好引水师返回。顺治十六年,由于轻敌,郑成功大军在进攻江南时溃败。

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命靖南王耿继茂移兵镇守福建,又任罗托为安南将军,征讨郑成功。十八年,清廷采用黄梧意见,迁沿海居民入内地,向守卫边海增加兵力。郑成功自顺治十六年从江南战败返回后,知道进取很不容易;桂王逃向缅甸,声援从此断绝,形势日益紧迫,于是郑成功筹划攻取台湾,以之作为长期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