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87

第87章 清(2)

吴三桂

吴三桂(1613~1678),明末清初将领。字月所,另字长白。辽东中后所(今辽宁省绥中)人。先世本扬州府高邮州人。父为吴襄,在明朝官至辽东团练总兵。母祖氏。清顺治帝时授吴三桂为平西王,清康熙帝时又晋升他为平西亲王。在明末清初之际,吴三桂是明王朝、李自成、满清三方都极力争取的关键人物,他的去从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不管人们如何来评价他,他无疑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一、冲冠一怒援清入关

明崇祯初年,吴三桂从武宁随父征战,因战功而不断提升。后来吴襄坐失军机,纵兵焚掠,被逮捕入狱,吴三桂被提升为锦州总兵。因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崇祯皇帝想倚重他来讨伐李白成农民军,封他为平西伯,并且将他的父亲也免罪出狱,起用提督京营。

崇祯十四年(1641),明清之间开始了著名的松山、杏山、锦州之战,明军大败,洪承畴和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降清,吴三桂却退守宁远,保全了自己的实力。明崇祯皇帝虽知在松锦之战中吴三桂有罪,却不敢追究,反以为其守宁远有功,召吴三桂进京,赐宴武英殿,以示抚慰,并起用其父。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白成农民军进逼北京,崇祯皇帝命辽蓟总兵王永吉调宁远兵50万人火速入卫。吴三桂乘机把自己辖区内的几十万辽民迁入关内安插,自己带精锐部队殿后,这就耽误了进京的时间,直到三月十九日才到山海关,二十二日抵达玉田。

这时,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来,入卫兵溃散,吴三桂不敢前进。李自成派人传信给吴三桂,劝他投降。在这之前,当吴三桂被崇祯皇帝召进北京时,他在嘉定的周奎家中看上了歌女陈沅(即陈圆圆),不惜千金将她买下(也有人说是勋戚田弘献给他的),留在北京。吴三桂这时见了李自成的招降信,考虑到他父亲和爱妾陈沅都在北京李白成的手中,也曾动过投降李自成的念头。但正在此时,却谣传陈沅被李白成的武将刘宗敏抢掠,也有人说陈沅被李自成收为妃子,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决心与李自成为敌。

吴三桂带兵先驰回山海关,加紧备战,以便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但他也很清楚,单靠自己的力量决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于是便想联合清兵对付李自成。于是就派副将杨坤、游击郭云龙,向清摄政王多尔衮借兵,欲讨伐李自成。多尔衮的条件很简要,但也很苛刻:要出兵,吴三桂必须先投降。

这时,时局发展十分迅速。李自成已经率领十万大兵向山海关开拔。四月十九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关门,二十一日便对山海关发动猛攻。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众赴清营投降,多尔衮让吴三桂在阵前剃发投降,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多尔衮令吴三桂的兵士在肩膀上系白布作为标志。于是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多尔衮统率军队进入了山海关。在清军帮助下,李自成的农民军受到重创,溃败而走,清军又追击了四十多里。

李自成带兵退到永平后,还曾试图与吴三桂议和,但未成功,于是回到北京就在范家店杀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属眷,但吴三桂的爱妾陈沅却并未被杀,她躲在了一户百姓家。

李自成兵败山西,清军暂且班师。清世祖顺治皇帝驾临皇极门,授吴三桂为平西王,赏赐白银万两,并设宴招待吴三桂。吴三桂献关投降,才使得清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

不久,顺治皇帝封英亲王为靖远大将军,攻打居于山西、陕西的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从征,由边外奔绥德。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率军退到湖北襄阳、武昌,吴三桂也到湖北攻打李白成农民军,直攻到九江。这是吴三桂献山海关之后为清人立的又一大功劳。由于吴三桂的功劳最大,所以他的地位、声势远远超过了其他投降清人的明朝降官。但是吴三桂只是表面受宠,实际上清人对他始终怀有戒心。

顺治五年(1648),全国各地抗清运动风起云涌,姜壤在大同起兵,声势浩大,秦晋轰动。清人因兵力不足,不得不起用明朝降将,于是便让吴三桂出征汉中,却委任都统李国翰为“定西将军”,实则是对吴三桂暗中加以监督控制。吴三桂在出征汉中过程中,大肆屠杀抗清义军,企图以军功取得清人的信任。但尽管如此,清廷对他的防范始终比较严密,对此,吴三桂心中也十分清楚。

二、坐镇西南威霸一方

顺治八年(1651),摄政王多尔衮病死,清廷内部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尔衮与顺治皇帝原本有矛盾,而对吴三桂防犯最严厉的乃是多尔衮,此时多尔衮死去,吴三桂抓准时机,入京觐见皇帝,果然得到了顺治皇帝的优待。至此,吴三桂的命运开始出现了转机,一步步走起运来。

顺治十四年(1657),清廷授吴三桂“平西大将军”,命他独当一路,从四川进攻贵州。顺治十五年,吴三桂率兵从汉中出发,经过保宁、顺庆,到达合州(今四川合州),将沿江战船全部俘获。李定国等依靠石壶关等险要隘口,抵抗清兵。吴三桂令骑兵从山麓步行登上山顶,用大炮轰击伏兵,明兵溃散,很快攻下了遵义、开州(今贵州开阳)。

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清军各路兵马联合进攻云南,南明桂王朱由榔退守永昌。二月,吴三桂同贝勒尚书卓布泰进征南州,在玉龙关打败了白文选,渡过澜沧江,攻下了永昌。朱由榔败走缅甸后,朱由榔手下的部将马宝、李如碧、高起隆等几十人及各土司先后归顺了清廷,云南落入了清人之手。

顺治皇帝下诏书,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命信郡王与卓布泰等班师,留下都统伊尔德、卓罗等分军驻守,并且晓谕吏、兵二部,凡云南省文武官员的任命与罢免之权,以及军队与民间的一切事务,均由吴三桂暂行总督,等几年后再补授,并仍照旧例执行。为了能在云南站稳脚跟,拥兵自重,吴三桂曾向洪承畴请教策略,洪承畴回答说:“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吴三桂心领神会。

顺治十七年清廷部臣上奏,说累计云南省俸饷每年多达九百多万两白银,议撤回满洲兵回京,将五万绿旗兵裁减为三万。吴三桂上疏说,边疆仍不安宁,兵力难减,应该保持原状。为了转移视线,巩固自己在云南的地位,吴三桂采纳了他手下的都统杨珅的建议,先除朱由榔,以讨好清廷。于是,吴三桂就上疏请求发兵攻打缅甸,消灭朱由榔。这一倡议得到了清廷的赞同。

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清军一路攻战,来到奋挽坡,这里跟缅甸都城只有六十里左右。缅甸派使者来到清军中,随后将朱由榔及其亲属献到军前。清将马宁等在孟养追上了南明将领白文选。白文选率领几千士兵投降。大战宣告结束,吴三桂整顿军队回到云南。

康熙元年(1662),捷报传到京城,康熙皇帝下旨嘉奖,晋升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并命贵州也属吴三桂管辖,而令爱星阿班师。

本来应该将朱由榔等人押解到京城,但吴三桂以道远押解不便为理由,上奏请求在云南处置。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奉密旨将朱由榔父子杀害。

康熙二年(1663)到五年(1666),吴三桂多次出兵平定了土著居民反抗清廷的队伍,擒杀了首领。云南一带政局开始稳定。于是,吴三桂开始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他把一万二千多降兵分为十营,让马宝等人做总兵。凡文武官职都擅自提拔和免除,到处安排自己的亲信,他让云南督抚受自己的节制,将提督府移驻大理,总督府移到贵阳。吴三桂住在从前朱由榔住过的五华山故宫,将其改为藩府,并大兴土木,使之更加华丽,把沐天波庄田改为藩庄,假借挖渠筑城等名目,增征关市、盐税,利用当地的金矿铜山,开矿鼓铸,增加自己的私产。他广泛招徕商旅,与西藏、蒙古互市茶叶、马匹。其亲信更是巧设名目,强占土地,杀人越货,无所不为。吴三桂俨然是西南地区的小朝廷。

三、出尔反尔起兵反清

对于吴三桂势力的无限膨胀,清廷十分注意,开始想方设法削减他的权力。康熙二年就收缴了他的大将军印。康熙五年裁掉了他用人题补的权力,康熙六年(1667),吴三桂因患眼疾上疏辞总管任,清廷借机剥夺了他云贵总管的职务,事务由总督提督巡抚管理。但清廷对吴三桂此时仍然加以笼络,所以,虽然免去了其云贵总管之职,但仍然有所保留,又晋升他的儿子吴应熊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并让吴应熊到云南探望吴三桂的眼疾。

康熙七年,知府傅弘烈因上疏陈说吴三桂必反,坐诬论斩,因康熙皇帝公开加以保护,才免去了死罪。但这一案无疑给吴三桂敲起了警钟,他不能不感到内心恐慌,于是一边到处攻打土司,借边事用兵不停来转移视线,一边向太后等进贡各种珍贵贡品,并让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广施金钱,拉笼结交权贵。但这一切,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吴三桂的命运。

当时,吴三桂坐镇云南,耿精忠镇守福建,尚可喜占据广东,各自专擅兵权,独霸一方,时称三藩,天下赋税,有一半为他们所消耗,清延也怕尾大不掉,于是开始认真着手加以解决。

对于康熙的“撤藩”之意,吴三桂最感惊恐,不知所措。当时另外两位藩王都上疏辞职,吴三桂也抱着试探皇帝之意的心理上了辞职疏,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恐怕滋蔓生变,不是长治久安之策,于是就下旨让吴三桂撤归锦州,并且派遣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等人到云南督促撤藩。

诏书一到云南,整个云南为之震动,吴三桂一时间十分沮丧,不知所措。这时他的亲信纷纷劝说吴三桂起兵反清,否则失去兵权,受制于人,那时悔之晚矣。吴三桂的宠妾陈沅认为吴三桂的势力难以与清廷抗衡,极力劝说吴三桂不可轻举妄动,自蹈死路。吴三桂考虑到他儿子在京为人质,更加犹豫不决。但他的亲信极力怂恿他造反,吴三桂这才下了决心。

九月,哲尔肯、傅达礼来到云南,吴三桂伪称十一月二十四日离开云南,企图稳住他们,暗中却开始调兵遣将,安排亲信,控制关隘,部署军事。凡人关隘者请进,凡出关隘者一律禁止。吴三桂曾邀请巡抚朱国治赴宴,胁迫其一起反清,朱国治不从,吴三桂就把朱国治打死了。又扣留哲尔肯、傅达礼,凡不愿与吴三桂一起造反的,比如按察使李兴元、知府高兴辰、同知刘昆等,都加以杀害。

于是,吴三桂写信给平南、靖南二藩及黔、蜀、楚、秦官吏中的旧相识,打着复明的幌子,约会他们一起反清。他们的旗帜用白色,步兵骑兵都戴白毡帽。

康熙十三年(1674)正月,吴三桂称为周王元年,派他的总兵杨宝荫攻克了常德,将军夏图相攻克了澧州,张国柱攻克了衡州,吴应麟攻克了岳州。长沙副将陈武卫以城献三桂,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占据谷城郧阳山寨,依附了吴三桂,都成了吴三桂的将军。吴三桂从云南来到常德,康熙皇帝分派将领迎敌,井然有条,吴三桂见康熙这样年轻就指挥若定,有点后悔自己的举动未免莽撞,于是上疏哲尔肯、傅达礼带到京城,希望索回子孙,与清朝划地讲和。康熙晓谕部臣说,吴三桂的奏章言词乖戾,行动狂妄,决不能与之讲和。下令将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处绞,其余幼子俱免死没入官府为奴。吴三桂见清廷绞杀了自己的儿孙,这才打消了议和念头,决心血战到底了。

六月,康熙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与顺承郡王分兵进讨吴三桂。吴三桂的战线拉得太长,分散了兵力,不能集中兵力与清人决战,结果使清人得以各个击破。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率大军攻克了江西、湖南、广东及陕甘宁等地,却被清军相继收复,手下将领多有降清之人。吴三桂无计可施,最后曾想求助于蒙古,许以割地纳款,请蒙古兵入秦蜀援助,但蒙古留使不理,吴三桂大失所望。

吴三桂此时深知大势已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玩起了称帝的把戏,借以自娱。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日,在衡州称帝,过了一回皇帝瘾,三月十八日就死去了,时年66岁。

后来,清兵向云南全境进兵,攻入昆明,杀了吴三桂家中的三十多人。吴三桂的爱妾陈沅,因为出家为尼,得以全命。

施琅

施琅(1621~1696),清初著名战将。字琢公。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施琅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治军严肃整齐,通晓阵法,尤其善于水战,熟悉海上风向气候。施琅为清廷攻克了台湾,并在台湾制定一系列措施,揭开了台湾历史上新的一页。

施琅最初是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清军平定福建,施琅随郑芝龙投降。随从大军去征讨广东,平定顺德、东莞、三水、新宁各县。郑芝龙被挟持到了京师,其子郑成功逃回海上,占据了海岛。郑成功招施琅回岛,施琅不肯听从。郑成功派人拘捕了施琅,同时囚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逃脱了,但他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及子侄都被郑成功所杀。顺治十三年(1656),施琅跟随定远大将世子济度在福州打败了郑成功,清廷授他为同安副将。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攻占台湾后,清廷提升施琅为同安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