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96

第96章 清(11)

彭玉麟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统带湘军水师十多年。随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先后失败,清王朝又恢复了暂时的宁静。彭玉麟抱着功成身退的意愿,向清廷递上了一份请求回乡补行守孝的报告,清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治八年春天,他回到衡阳,在家乡盖了草房,布衣青鞋,经常到母亲墓前凭吊。

三年过去了,清廷命他检阅长江水师,并要他进京朝见,彭玉麟辞却了兵部侍郎的任命。南归后,他在杭州西湖边上盖了一座房子,叫做退省庵,表达了无意功名利禄的情怀。之后,他义先后辞谢了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的高官。

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爆发,年已68岁的彭玉麟,应命募兵赴广东备战。他不顾年高体弱,立即募兵4000人开赴虎门附近驻守,并派部将率兵分驻广东沿海要地。光绪十一年战争结束,奉命撤兵。但他仍关心海防建设,向清廷提出了选得力将才领水师,练陆军以辅水师,东北宜预为筹防,台湾须练勇办团,增添船炮,广筹粮饷等建议。光绪五十年病逝,终年74岁。

冯子才

冯子才(1818~1903),清末爱国名将。字南干,号萃亭(一作翠亭)。广西钦州(原属广东,今广西钦县)人。行伍出身。他以近七旬的高龄,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打得法国侵略者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一、受命危难首战告捷

冯子材早年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咸丰兀年(1851)参加清军,曾随向荣、张国栋镇压过太平军,从兵卒逐步擢升至提督。同治元年(1862)任广西提督,光绪元年(1875)调任贵州提督,光绪七年(1881)回任广西。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冯子材亲身体验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竭力主张保卫疆土,抵御外敌,却遭到清政府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一气之下,年已65岁的冯子材于光绪九年“称疾”归田,回到原籍钦州。

光绪十年六月,法国公然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我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扩张野心。次年二月,法国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的南大门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当时,广西巡抚、清军前线统帅潘鼎新积极执行李鸿章的投降政策,不但不予抵抗,反而弃军逃命,引起全军溃退,使镇南关当日即落入敌手。此时,广西危在旦夕,在全国军民一致要求抗击法军的压力下,清政府迫不得已起用了老将冯子材,任命他为广西军务帮办,负责组军戍边,抗击法军的入侵。冯子材毅然承命于危难之时,他立即召旧部、募新兵,扩编部队,赶赴前线。冯子材带了两个儿子同行,准备将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以此来表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冯子材抵达前线后,面对民心不定、军纪涣散、指挥混乱的局面,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首先是教育军队,约法三章,不准欺压百姓;其次是整顿溃散之军和扩编新军,加紧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再是把湘、淮、粤、桂各支军队的指挥关系统一起来,组建作战指挥中心。迫于中国军民的强大声势,法国侵略军烧掉镇南关,退到镇南关外三十里的文渊城。

随后,冯子材会同王孝琪等诸将到镇南关前视察地形。鉴于镇南关已被法军烧毁,他们决定选择距镇南关十里的关前隘作为决战的战场。关前隘两侧都是崇山峻岭,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场选定后,冯子材组织军民在隘口处突击修筑起一道三里半长的高墙,横跨东西两岭,墙外还挖了一条很深的壕沟,以利坚守。此外,义在东西两岭的山顶上构筑了炮台,以便居高临下,打击来犯之敌。

法军得知镇南关防守森严,正面进攻难以取胜,就准备偷袭芄封,企图绕过镇南关,夺取龙州,从北面包围镇南关守军。冯子材得到越南人民的密报后,针对敌人的诡计,急调部将魏刚率大军秘密进驻芄封,又派一支部队埋伏在敌人必经之地,待敌败退时,再予以痛击。

三月十三日,法军果然进犯芄封,当即遭到魏刚军迎头痛击。敌被迫后撤,又遭到冯子材伏兵一阵猛杀。法军伤亡惨重,狼狈败逃。这一仗的巨大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民战斗信心。

二、痛击法军挥泪班师

法军偷袭芄封失败,司令尼格里恼羞成怒,于三月二十三日凌晨又发起了进攻。法军兵分三路,配属三支炮队,向我东、西岭和关前隘长墙同时发动强攻。他们发现东岭五座炮台是仓促修成的,不够坚固,便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凶猛地进行攻击,五座炮台被攻占了三座。这时,法军利用东岭炮台,居高临下,掩护其主力向关前隘长墙猛扑。冯子材披挂佩剑,振臂对将士们说:“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在他的爱国热忱激励下,将士们誓与长墙共存亡,个个奋勇杀敌。恰在此时,从法军背后杀出一支清军,牵制了正面进攻关前隘长墙的敌人。原来,这是部将王孝琪在反击进攻西岭之敌的同时,派出的一支部队。他们从小路迂回到敌人背后,解了关前隘之危。入夜后,法军被迫停止进攻,冯子材预计到第二天将会有一场更大的恶战,便抓紧时间整顿军队,抢修工事,并派出300名敢死队员,趁夜暗越出长墙,潜伏在长墙外的沟渠杂草丛中,待机歼敌。

三月二十四日,法军仍分三路进攻,每路约两千余人。他们还是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以主力猛扑中路长墙。激战中,法军利用被炮火轰塌的缺口冲上了长墙。冯子材手持长矛,一声大呼,跃身出墙。他的两个儿子相华、相荣紧跟其后,一同冲进敌阵。全军群情激奋,潜伏的300名勇士突然跃起,在敌群中拼杀;守墙的士兵也大开栅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冲去。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战。与此同时,东岭也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清军齐心合力,一举夺回被敌占领的东岭三座炮台,以此为转机,逐渐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清军援兵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千多名越南义勇军也奋勇投入了战斗。经两天激战,法军增援被截,弹尽粮绝,战不能胜,退不能脱,被清军重重包围。

二十五日,冯子材命令全军发起总攻,与敌进行最后决战。在清军和越南义勇军的沉重打击下,法军全面溃败,法军司令尼格里几乎丧命,“毙伤法寇二千,擒斩数百,内有军官数十”,只有少数敌人逃走。

镇南关战役后,使法军已成惊弓之鸟,冯子材决定乘胜率军挥戈南下,跟踪追击,帮助越南人民收复谅山等失地。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下鞍,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攻关斩将,取得节节胜利。二十六日,攻克文渊。二十九日,攻克军事重镇谅山,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三十一日,又收复谷松和屯梅,接着猛向郎甲、船头进军,准备攻打北宁。准备一鼓作气把法国侵略军赶出越南。

中越人民抗法斗争的伟大胜利,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下台,将法军驱逐出越南已势在必成。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美、俄等国的讹诈,清政府不但与法国政府很快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又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停战命令传到前线,全军将士无不愤慨,冯子材挥泪班师回国。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相继调任云南、贵州提督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病去职,第二年七月病逝。

张树声

张树声(1824~1884),清末著名爱国将领。字振轩。安徽合肥人。他反抗外敌的爱国精神和为国家复兴而勇于改革的魄力有飨于后人。

一、少负志节通达开明

张树声从小就有志向,读书好深沉思索,特别专心于经世之学。经过科举,他成为廪生。咸丰三年(1853),他同其弟树珊、树屏倡练乡闭,与刘铭传等团练相呼应,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咸丰十一年(1861),两江总督曾国藩令李鸿章招募淮军增援上海。李鸿章筹建淮军,张树声就中起过重要作用。他先后出任署理两江总督,兼署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贵州巡抚,广西巡抚,直至两广总督。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成为淮系军阀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而为清廷所倚重的地方大员。

张树声是地主阶级中一位较少保守思想、通达时务的开明人物。他的著作《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著》、《张树声来往函牍》等,不仅记叙了他在各个时期的活动,还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许多洋务派在学习西方时,都是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弃而不取。张树声在《遗折》中则大胆地提出,“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他解释西方的体与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即使铁舰成行、铁路四达,也终难救国;必须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作为清廷大吏能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这样的主张,识见不凡。

二、加强边防心驰疆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树声奉旨调往广西巡抚,同年授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任,以身作则,用心整军理财,革除地方恶劣习俗。当时,广东赌风甲天下,尤其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大开赌场,引诱内地人们行赌。这不仅使广东财困民贫,也使社会风气日趋败坏。张树声三次奏请严禁,以除隐患。经他一番苦心经营,广东“风气翕然一变”。这些努力,对于加强边防、巩固边疆有着积极的意义。

法国在越南的侵略活动及其入侵中国的野心,张树声是很清楚的。为了防御法国的北侵,他派记名提督黄桂兰率军在越南谅山、高平等省择要驻防。光绪九年(1883),南方边警告急。张树声积极筹办两广防务。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张树声部署战守十分认真。他派吴宏洛驻扎长洲,扼险而守,并筑新式炮台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又募兵训练,分布要害,从外国订购克虏伯大炮二十余尊,毛瑟枪数千支及水雷炸药等。建议设广州至龙州电线,以通消息;布设水雷于各港口,以阻截法军兵轮。张树声曾两次奏请要求亲自赴越南督战,被清政府拒绝。

同年九月,由于英人在广州先后两次惨杀无辜的中国百姓,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愤怒的群众冲进洋人居住的沙面,放火烧了英美德法各国洋房。人民群众的暴力行动,是张树声不能容忍的。他立即派兵前去弹压,将群众驱散。不过,在“沙面事件”的交涉中。他还是站在了民族立场上,与外国领事据理力争。他对外国法庭判决杀害中国人的凶手罗根为“错误杀人”至为不满,指出这样的判决是外国法庭的官吏庇护凶手,而视中国人的生命如草芥,并将给外国领事的照会公诸报端,表示强烈的抗议。外国领事为张树声激切的言辞所震惊。

军事、政务、对外交涉等各项事务,张树声都要亲自筹划办理,他黎明即起,日暮不辍,时常批阅公牍至深夜。过度的操劳使他染病渐深,数次咯血。张树声自请开两广总督缺,专治军事。光绪十年(1884)五月奉上谕获准,令山西巡抚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

张树声交御后,亲驻黄埔行营。冒炎暑,沐海风,登山涉海,各处勘察。督率所部各营,加紧训练,演习布放水雷,设靶操练大炮,务求准确轰击目标。虽是病重体衰,仍怀报国之志。

张树声身在病室,心驰疆场,念念不忘防务部署。经医治无效,光绪十年十月,逝世于广州。

丁汝昌

丁汝昌(1837~1895),清末著名海军将领。原名先达,宇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将士奋勇抗日,在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一、荦负奇气统领海军

丁汝昌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丁汝昌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和聪明的头脑。父亲丁灿勋务农种田,家境贫苦,无力供他上学,只得把他送出去给人当佣工。丁汝昌给人家干活,常常是没有工钱,只管吃饭,但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咸丰初年,庐江地区久旱不雨,荒情越来越重,年少的丁汝昌无力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贫病交加中饿死。

咸丰三年(1854)十二月,丁汝昌的家乡庐江被太平军攻克,17岁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隶属程学启部下。后来跟随太平军到安庆驻守。咸丰十一年夏,安庆被清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陈玉成率领太平军再次援救安庆,但战斗失利。这时,程学启率部下300人投降了清政府,投靠了曾国荃,丁汝昌因此也一同被编入了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让程学启带领开字营,丁汝昌此时为哨官,授千总之职。第二年,程学启部受上级调遣,拨归了李鸿章的淮军,丁汝昌亦随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又隶属刘铭传,丁汝昌此时升任营官,领队。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治七年,因镇压起义有功,授总兵之职,同时又晋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同治十三年(1874),丁汝昌因事得罪顶头上司刘传铭,刘传铭企图把他召去杀掉。丁汝昌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一刻未敢停留,星夜赶回家中避了起来。刘传铭见他逃走,也未追杀。丁汝昌本以为很快就能复出,没想到一闲便是五年。